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7课多彩的风景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7课 多彩的风景

一、教材分析 《多彩的风景》

本课《多彩的风景》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多彩的风景》编写意图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8课《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做技术准备。

教材《多彩的风景》以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7课 多彩的风景

让学生体会、理解写实绘画作品中色彩表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意境。对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进行仔细地观察、体会和比较,重点找出景物在色相、纯度和明暗上的差别和细微变化,尝试归纳不同景物的色彩倾向,分析这些颜色是怎样协调统一在同一画面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特定色彩关系表达出的情感倾向。

作业最后落实在尝试利用参考图片或外出写生,画一幅写实性的色彩风景画。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在户外色彩写生练习,为此,提供了户外写生作画的步骤和参考图片。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引导学生借助自然风景与摄影、绘画作品,学会分析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关系。

“活动二”的设置更多立足于学生动手练习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与分析的同时,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绘画表现能力。

两个活动都可以借助图片进行,也可以直接借助户外自然景物展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可以灵活处理。

“评价建议”从观察自然界色彩,归纳绘画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对学习进行评价。

“资料库”提供了光谱与色相概念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空间”选择了风景画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方法等内容作为写生练习的知识补充。

二、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 *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出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

三、教学思路

这一课的首要任务是观察自然色彩,了解写实绘画中色彩表现的问题。课前应准备必要的色彩工具和有关资料。安排两课时以上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绘画工具以水彩画工具最为理想,也可以使用色粉笔、油画棒或彩色铅笔等用具,纸张要稍微厚一些。如果需要写生,宜事先选好难度适宜的写生景点。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把重点放在感受、分析自然色彩上,为理解绘画色彩作铺垫。通过图片观察自然色彩,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感受并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描述过程中,启发学生讨论诸如光源、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色彩关系,结合物理学的一般知识,分析光、大气层和照射角度,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特点以及环境的反射光等问题。如:早晨和傍晚的色彩呈现暖色;阳光下景物,受光面与背光面形成冷暖色对比;雪地上的背光面呈现天空的颜色;叶子上的高光受到天空色彩的影响等等。对不同季节、时间的风景图片进行较细致的色彩比较研究,往往更加易于理解景物色彩产生的原因。

色彩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明确并建立色彩空间的秩序感,即分析同一色彩在不同的空间前后产生的色彩差异,分析不同色彩在不同空间前后产生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强度。另一点则是培养学生观察与绘制色彩的比较习惯,即画面任何一块色彩都不是独立存

在的,而是反复比较其在画面特定空间类似色彩的关系后确认的。

根据色彩的空间位置,有针对性地提取几块图片局部的色彩,获得更为具体的资料进行参照,更细致地分析理解色彩关系,理解画面由不同色相、明暗、冷暖关系的色彩组合而成。归纳整幅图片的色彩倾向,分析色彩的对比关系和特点。

随着分析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对写实绘画作品的欣赏。同样,从对画面整体的感受入手,描述对作品表现出的情绪、色彩和画面效果的理解。然后选取局部色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色相、明暗和纯度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教学中不可忽视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迷人的夏日》和《三朵云》两幅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不同的情绪。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品:

1、说出画面的色彩倾向;(色调)

2、 归纳两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

3、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如强烈、柔和、平静、明快、沉闷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

4、 联系题材内容,描述自己对图片的色彩感受,理解图片所表现的主题。

画一幅小的色彩稿,尝试把归纳出的结果表现在纸上。对画稿不作过高的要求,参照课本图片或选择局部,或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景物,用较整体的大块颜色概括完成。

这一课时结束的时候,可以布置一篇以某时某地的风景为题的小短文,如《城市的早晨》、《雨后乡村》等,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自然景色,描写自然风光和自己的心情。

绘画表现的教学活动单独安排一个课时,采用模仿或写生的方法完成一幅风景画。教材上选用了一幅平面造型的绘画作品《桥》作为范例,考虑到适合学生绘画的技能水平,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的绘画步骤进行模仿,首先按照画面的整体色调铺底色,然后逐步深入刻画,直到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也可以鼓励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利用作品的构图改变画面色彩,表现阳光下的效果。

四、教学选择

“活动一”的学习内容可以脱离资料图片,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借助自然景物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或许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学校,或许电教设备的条件比较差些,但是学校附近的自然景色却往往是城市学校难以比拟的。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大自然中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色彩现象,是一种远远胜过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教学选择。

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户外写生的条件或许没有自然风光的优势,但是,校园内建筑为主的风景同样是很美的。操场四周同样可以成为户外写生的理想场地。尤其对于初次尝试以写实方法来表现色彩变化时,相对选取的场景越小,就越易于找出景物的色彩关系。

本课的核心是落实在对色彩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技能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色彩与情感主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认识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处理中不宜过分强调情感主题的升华,本末倒置,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核心的把握。

五、教学建议

在“活动一”的色彩分析中,如果教学中有电脑设备与图形软件的支持,教师利用Photoshop软件中滤镜马赛克效果处理原作,就可以更加直观明确地展现色彩的构成关系。 如果安排写生活动,必须在教学组织上比课堂教学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户外写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管理的机制,教学常规管理实行小组长负责制。每个学习小组在同一区域对同一景物进行写生,也便于教师教学辅导的相对集中。

户外写生前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画面构图的美术知识是必要的,在“学习大空间”栏目中有简单的要点介绍。写生活动一般就可以安排在校园内某个区域进行,选择一棵树、一堵墙或花园

一角等小的场景组合即可,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己观察、表现自然的机会,切忌不可贪图复杂的画面场景。初次写生建议学生普遍使用蜡笔工具,纸张不宜大于16开,也不宜小于32开。

在写生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注意尝试概括自然界的色彩现象与关系。

如何调色是学生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材料、工具、方法和要求上降低难度标准,使用蜡笔工具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水粉材料,务必在学生动手练习前强调甚至演示一些基本的水粉调和技巧,比如:为了保证色彩一定的纯度与色彩倾向,一般不宜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调和出一种色彩,也不宜把锡管里的颜料没有调和就直接画在画面上;为保证调出明度很高的色彩,一般是先挑出一块高明度的色作为基色,再尝试加入少量低明度的颜色;应该提示学生注意怎样保证画笔的清洁与水分的控制技巧。

另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练习中先画深色,再画浅色,提高明度就用白色,降低明度就用黑色,忌讳在画面一片颜色没有干透时反复涂抹色彩。

必须指出,尽管本课具有较强的技法特点,感受体验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设置情境和组织教学时,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使他们的想像和体会得到充分的表现。 教学评价围绕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感受认识和表现技能展开。利用评价建议引导、激励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问题,充满激情地表现自然之美。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

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结题申请

BY - 殷秋霞

推荐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xx年,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比德·拉勒维和约翰·麦耶提出了“情商”一词,什么是情商呢?情商的英文缩写是EQ,又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近几年来,心理学家对智商和情商研究中,得到两个数字,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因素。美育具有“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的作用,可见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情商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 “我们的美术教师主要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呢?笔者认为:

一、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情商。

初中美术学科升学时不记成绩,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先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

1、严慈相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爱和严格要求是统一的,严格要求是教师爱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如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和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在谈对画面的欣赏感受时,只有一名女同学发言,她没有说上几句话,一个男生笑出了声音,笑声带着嘲讽的味道,其他学生有的在偷笑,有的露出不屑的眼神,有的用课本掩盖着

脸,有的窃窃私语,课堂秩序有些混乱,那个女孩脸腾地红了,像做错事一样低下了头??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备课时忽视了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裸体美术作品这一点。我笑了,首先赞扬了发言女孩的勇敢和善于思考的品质,接着严肃指出,要想自尊,首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发言。然后简单讲解西方人体艺术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我看到学生们的态度端正而友好,甚至向女孩投去羡慕的眼神,女孩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信。 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2、多元评价,尊重个性差异。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然后对具体的作品做具体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教师信任的情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 如泥塑课中,很多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有选择性地提出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以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自信的态度。

3、平等对话,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可以谈自己在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自主探究,学会合作。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适时引导。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认知他人的情感,不断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上《社区环境美化》、《城乡美术文化考察》等课,教师可把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特定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问题,从图书馆或者电脑中查询资料或者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做充分准备。上课后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观点,其他学生可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反驳,教师参与引导,然后总结。如果发现新的问题,必要时可留到课后继续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潜在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内省和内化,教师必需提供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情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不择手段”创设情景,诱发情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可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如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课前,在教室四周张贴些古代名画的大挂图,播放一曲古典音乐,创设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人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景。

2、形象切入,感悟作品,陶冶情感。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凡是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包含情感的,艺术作品的美和中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在心理上相互沟通,学生就产生美感。“美感又是复杂的感应过程,它必须依靠直觉感受,而直觉感受经常和联想、想像、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3]在传统的教学中,巴掌大的名作图片,学生的直观感受就不强烈,那么就无法让学生爱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震憾于《梅杜萨之筏》场面的巨大、领略《墨葡萄》的笔墨韵味??更谈不上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

飞跃了。课程改革后,我们通过电视、音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名作以真实的形象面对学生,学生就能从感受作品形象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从而感染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可见,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则是美术教学的重点之一。

3、走进自然,品味生活,激发情感。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西方从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的“模仿自然”说到近代“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末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说明艺术家只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真诚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其创作才具有生命力。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都是自然对情感的激发。初中美术教学中,根据大纲和课本要求,我常带领学生校园风景写生,进行校园生活创作;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铅笔淡彩风景写生;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工艺品实用美观中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良创造或者画出设计草图;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进行城乡美术调查等。总之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激发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而表现生活,美化生活,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情商最有效的途径。

4、多学科整合,召唤通感,激活情感。

多学科整合也是现在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与语文、历史、音乐、地理等学科结合,召唤思维上的通感,教学效果会更好些。例如在教学《畅想春天》一课,课前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春天,上课让学生交流文学作品中的春天,当学生刚吟诵完古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播放课件,屏幕上出现大自然中的梅花、王成喜笔下红梅傲雪的《春》、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文学、音乐、美术的整合,牵动了学生的心灵,点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就会仔细地观察,争先恐后地交流,为后面的创作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学科间的统整,形成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使启发学生情思和启动人的深层意识更为直接快速。

课题研究结论:

学生情感世界表现程度越细腻、丰富和高雅,其再生和发展的弹性也越大,就会自然延伸扩张上升,形成对亲朋、对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爱,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充满生机。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提高要求广大美术教师必需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情感素质和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