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三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惠安三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大难点。三年来,我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合理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xx年秋省级课改样本校的阶段性评估以及20xx年x月的省课改工作会上都得到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现将我校一阶段来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校本课程建设实验的主要做法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在学习中提高,推进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发。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实践高中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省颁课程计划和省市学科指导组的实施意见精神,建构了具有校本特点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并根据对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和校内外资源分析,切实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化结合。

1.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甚至就是教科书,这无形中窄化了教学途径,僵化了教学面孔,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自身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从而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树立开发、使用课程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唤醒、催生教师开发、使用校本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一改过去只关注几门基础学科的做法,转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我学习、我快乐”的开发着眼点,围绕课程主体组织开展多项活动,先普及,后提高。从活动的策划,材料的搜集,活动过程的主持与记录,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3.立足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是一所60多年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是学校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论文撰写能力。学校多年形成了以科研兴教为基础,合作竞争为先导,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研究性课程开发、学生自主管理、科技体育教育为途径的整体联动、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20xx年,作为全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基地校,我校中青年教师在20xx年暑假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识培训及学科培训。并通过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接受较全面、系统的新课程理念。具备一定开发校本课程能力与知识储备。另外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其他因素:物力、财力、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校内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教学设施,教学硬件齐备,网络教学先进,信息传播快捷;图书室藏书量很多,基本上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学校注重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高雅的文化环境,纯洁的育人环境,应该说学校的教学环境是理想的,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另外学校地处惠安城关,校外课程资源丰富,社区的机构、惠泉啤酒等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社区领导也力图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学校主动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主动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美化社区环境,造就怡情悦性的生活环境,与社区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加上惠安文化的渊源积淀。可以说,校内外有许多可供挖掘的课程资源。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我们经过对校内外资源的调查和学生问卷,在综合分析学生需求和教师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编写方向与选题。要求教师根据《惠安三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校本课程,首批共开发了12个校本课程:《惠安经济现状与前景》、《生活地理》、《环境污染与保护》、《中学英语写作与教程》、《惠安风情》、《物理发展简史与近代物理知识》、《福建民间信仰》、《国际象棋》、《闽南语歌曲歌唱》、《数学中的运动哲学》、《闽南花卉栽培》、《惠安雕艺》。20xx年x月以来,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经过努力,我们又开发了《中国古代哲学人生》、《月球地理》《生活科技与化学》《几何画板简易教程》《生物科学发展史》《趣味物理学》《泉州历史乡土》《心海导航》《中学生英文歌曲欣赏教程》《南音天地》《用FRONTPAGE架设你的网站》《中国象棋》《剪纸艺术欣赏》《围棋》《生物标本制作》等14门课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主体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诱导主体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促使主体个性发展的飞跃,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

二、以课程优化为着力点,在实践中感悟,推进校本课程有效实施。

1.认真实施《课程纲要》,在具体操作中讲究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学生开始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①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占学校总课时的10%。具体安排为:每周三下午第二与第三节为校本课程任选

课时间。②教师运用选用、改篇、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纲要》的校本课程内容。③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④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法,必选课程分层教学;任选课程倡导因材施教(按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小伙伴互动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一系列的审议活动,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分别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及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其执行等进行民主参与与科学决策的价值判断,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

2.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新课程设置的要求,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实施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老师的对话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追求的目标,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指导课说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和编写的教材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

我们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采用课题研究的培训模式,即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作为课题来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临床诊断模式,针对校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如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认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师《课程纲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等;“案例教学”模式,即通过对单元校本课程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培训方法。其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结论;“师徒制”模式,让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此外还有个性化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实践性培训模式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来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规范管理校本课程。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办公室。为了确保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2、落实管理责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主要由学校教研室具体负责开发组织;校本课程实施管理,主要由教务处和教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学生管理。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宗旨出发,还明确并给予校长、教务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健全保障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必要的设备与经费,我校改建、扩建了29间教室为多

媒体教室,完善了校园网。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有关的管理制度,聘请专家指导,并主动地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加强与所在社区的联系,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以完善体系为支撑点,在评价中成长,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选择课程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与教师听课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等方面的最终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实行学分制,允许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学分给定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的客观效果等因素,其中,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综合起来评价。

设计师生成长“档案袋”。以《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等四个方面为内容,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坚持评价方式多样性。

采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收录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坚持评价设计的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四、校本课程建设实验的收获与成效

1.转变了教师的课程建构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我们的教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在承载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艰巨教学任务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等,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做出了的巨大努力。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接受了校本课程的理念,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课程建构意识,改变了对课程的单一的陈旧认识,在心底里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把课程建构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来抓,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促进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

2.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求,涵盖了惠安乡土文化的诸多方面,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乡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主动地探索乡土文化的历史、现今发展、表现形式,认识本地资源的丰厚,吸收乡土文化精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会了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交往与合作,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享受成长的快乐。

3.开发与利用了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的功能。

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条件。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有生命的人,即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他们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其中,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又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生命载体。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合理整合了这些资源,充分调动了这些因素的积极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使他们形成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让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得以释放和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约”课程资源,开发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功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社会在进步,课程在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扎实地开展工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顺应时代发展,明确办学理念,关注师生发展,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东 焦 小 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教育局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校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结合我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开办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我校的“创新生活教育,建树儿童未来”的办学理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创更佳的条件。

2、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为教师搭建多样化发展的平台,给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改革能力。

3、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三、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的几个主要理念

1、充分理解“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应重点发展能体现本校办学理念、根据本校自身条件自主开发的课程。我们认为,凡是能够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又属本校老师自主开发,均为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本学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课程要以计划性、非学术性、兴趣性、学生个性为主,更重于过程和活动,多给学生自学、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在编写和审核校本课程中,应着重体现: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创新性、活动性、趣味性、民主性、选择性、灵活性等原则。校本课程不应过于“知识化、系统化”,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不能以学科为中心,而应注重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进行实验性,探究性的活动和学习,不能太强求“正规划”,校本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也不一定先编教材,有时一个讲义也可以,不断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

四、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发展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环节

1.明确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能有切实的提高;既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特长,又要寻找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与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2.落实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我们首先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将开发与实施的任务都具体落实到优秀骨干教师身上。我校的付素红、张计英、张卫红、思品组、美术组承担了学校第一轮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成果展示,用以推动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我校开发与计划开发的主要校本课程目录: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校开发了《小学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并在各年级开设。

同时,针对我校的学校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在开发和计划开发的校本课程共分为三个系列:

艺术类:我们正在开发布贴画,手工折纸,刊头设计。对孩子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类:依托科学学科,进行科技小制作,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创作,体现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科教学类:我们计划开发生活中的数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学习价值,另一方面也架起生活化思维和数学思维的桥梁。

国学传承类:我们让书法课和《弟子规》走进课堂,并丰富《弟子规》的学习方式,以“学好弟子规,走好人生路”为倡议,并创新《弟子规》的学习方式,把弟子规的内容融入到学校自编的课间操和校歌当中,让弟子规融入到孩子的意识和行动中去。

七、问题及对策:

1.主要问题:

(1)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2)教师的知识急待更新拓宽,缺乏掌控课堂引领学生的能力。

(3)个别学生主动学习不够,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自主建构课程的能力不足的矛盾

2.解决方法:

(1)抓落实,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意识。改变教师对课程的单一的陈旧认识。多组织各类培训,使教师首先接受校本课程的理念,在心里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2)促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把课程建构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来抓。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

(3)一线教师,学校领导和专家学者齐心协力。专家的理念要深入浅出的传达给学校和老师,校领导要全力支持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教师要克服惰性,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发掘自身的特点,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课程建构能力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

(4)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东 焦 小 学

20xx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