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书报告

《孙子兵法》读书报告1

一、孙子其书及其人

广为人知的《孙子兵法》作者为孙武,字长卿,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于公元前5xx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之后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2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伍子肯列传》、《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为数不多的文献典籍中均有关于孙武社会活动的简略记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于孙子的描述,是以他杀吴王宠姬以正军威的事迹,而对于他毕生参与的最重要的吴楚战争中却没有太多内容,只是用“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一笔带过。史上说过孙武在军中职务为将军,想必也并非要职,正如太史公所叹“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所以,孙武可能跟《战争论》作者一样,是个军事理论家,未必身担要职,战功赫赫。3

此书传入日本后,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无论是军界还是商界,纷纷研读《孙子兵法》成风。军事理论研究不说,日本甚至有人写出 《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孙子兵法〉与恋爱》等大众普及性读物, 也深受欢迎。4

二、本经摘要及评注

1.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计)

评注:

此出自《孙子兵法》里纲领全文的首篇,《计篇》的核心观点有二,一是“庙算”,即战略上的运筹帷幄,用“五事”,“七计”,估计成败,取得致胜权;一是“诡道十二法”,即战术上的决胜千里,“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论叙了不同情况下的作战原则,论叙得相当精彩。

春秋时期,“军队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所考虑白问题一般都只限于队形标列、进攻方式、步车协同等战术性机动问题。定然提不出象《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奔千里而会战、长途迂回,大规模调动对方兵力、在局部上形成以十击一的优势等等这样一些宏大构思的战略问题。”5可见《孙子兵法》中精妙的战略思想和权变思想是对以往作战的突破。 1 孙武《孙子兵法》、 《十一家注孙子》

2百度百科

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5吴荣正 《论_孙子兵法_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2. 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

评注:

孙子在十三篇中一直强调“速决”,反对持久战。在他看来,战争的庞大开支在战争旷日持久时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之情主速。”孙子为何反复强调呢?深究其中,是与当时形势相符:

1)春秋总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农业刚刚起步的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承受不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和消耗战。当时的战争,争夺的无非是土地和人口,而战争首先摧残的便是人口,对农业社会的打击是很大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也有相当详细论叙。

2)联系孙子自身经历,从吴楚之战分析,

? 地域范围范围而言,楚国疆域较吴国广裹得多;

? 楚国兵力较诸吴国也有明显的优势。“史称楚国带甲百万,仅其陈、蔡二县“赋皆千乘”,其兵力之庞大可想而知。吴国则相形见细,这可从昊入邹之战中略见一斑,当时楚师芸芸二十万,而吴军仅寥寥三万。”6

? 再比较两国经济实力。“楚国可谓资源丰饶,仅其“连徙洲”一地.就盛产金、木、竹、箭、龟、角、齿、皮、革、羽、毛等大量军备物资。建立在丰富物产基础上的楚国手工业,尤其是与军备实力紧密相关的青铜冶铸业素称发达,以当时标准论,楚国的经济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再观吴国,资源也并不贫膺,其中重要的是拥有铜矿和锡矿,也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发达的青铜冶铸业。至春秋中期,吴国的青铜冶铸业有了飞跃发展。”7

从以上“度”、“量”、“数”、“称”几个方面综合比较,吴国在综合实力上确实远不如楚国,但却能在短短一年间,将楚国打得近乎覆灭,“速战”之策功不可没。

3.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 评注:

英国军事史学家哈特曾提出“间接战略”的概念,即尽量避免正面交锋而达到战略目的。孙子与“间接战略”有关的思想可分为三层,一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维方式,二是“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 的战略目标,三是“伐谋”、“伐交”的方式,迫不得已才“伐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间接战略思想的最高境界,向来为国人所推崇。结合吴楚战争,便可见一斑。战端未开,吴国大肆“伐交”、“伐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造成了"未战而势已先胜"的有利局面。大战之时,吴军“兵贵神速”,

8避实就虚,取得了空前壮举。

这种间接战略的思想,虽是抽象但确是有其指导性意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每一个国人。

三、总结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孙子兵法》还算好读。偶然看到一篇从训诂学的角度研究孙子十三篇,一个字义之考,便是旁征博引,心下惭愧,深知学问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是还没有做深的。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说《孙子兵法》多爱它的权谋之术。看了戚继光的《绩6.7. 周德钧 李本义《吴楚战争与_孙子兵法_之读解》

8.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效新书》对于中国人治军打战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纪律和城池。严明的军纪,体现在连坐、明令、合理赏罚,非此不能团结小农经济下分散性极强的平民,保卫国家。在古代中国思想高度觉悟只属于少数知识分子,所以治军只能靠纪律。还有,一座座的城池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保护是不可小视的。没有万里长城便不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骑兵机动性太强,没有长长的连着的城墙挡着,一座城池很快就会因腹背受敌而陷,所以秦始皇修长城,天才将领戚继光也修长城。 孙子十三篇多是巧用战术,就如开篇所言“兵者,诡道也”,可能孙子成书之后,很多内容都丢失了,因为显而易见的,单此是不足以治军,单此也不足以用来打战。推崇孙子思想的时候,希望能从客观的角度,也算是对当今的一点思考吧。

 

第二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报告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报告

西方国家花了25xx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战争,才认识到孙子的伟大和英明;“三十六计”更使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成名于天下。德皇威廉二世被废黜后叹息说: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绝不会遭受亡国的痛苦了。三十六计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如今,《孙子兵法》被译成多国文字,是很多著名的军事院校的必读教材。在军界就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在海湾战争中有一位中国人参与了战争并对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孙子。正是怀着对孙子的无比崇敬之情和对三十六计的好奇之心,我接触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书。

这本书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合二为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三十六计和孙子的军事思想。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细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十三篇,主要介绍了《孙子兵法》的内容。第二部分分计具体介绍了三十六计内容,从瞒天过海到最后一计走为上计。每一篇或每一计的介绍都分为“原文”、“译文”、“按语”三块。在按语中则对计谋做了通俗现代的讲解,并引用大量中外相关战争案例及少量近现代经济、政治领域相关事例作生动补充。

我从大学长学期开始后一周左右开始读这本书,接触的时间不长,主要根据兴趣选择从第二部分“三十六计”读起。也许有些人读《三十六计》直接跳过原文读译文和例子,我则不然。确实,原文为几千年前很深奥的文言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要看懂这些话没有很深的文言功底基本就跟读天书似的。但看不懂并不意味着不能用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的理解去品味,欣赏乃至用自己的话去翻译它。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在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话,从原汁原味中去体会前人的思想,别有一番味道。其实每一句,每一种翻译都是个人思想的表达,都无非对错。不过当你发现你翻译的结果与原文相近甚至相同时,那种自豪感没得说的。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元素在于每一计后面生动的战争案例。俗话说“读史使人智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既是对我们历史知识一次充电,也不仅验证了三十六计的正确与高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失败亦或成功,都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育,一种启发,并且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军事界限,衍生到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也与我们大学生日常学习,交往密切相关。比如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过来是: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刚柔相互转化。其主要宗旨在于用简单控制复杂,用不对付变化,用小变化对付大变化,且静止对付活动,用小量活动对付大量活动,好像圆心用转动来对付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围一样。核心内容:疲惫敌人,以便乘机破敌。书中引用了“七国之乱”时梁将周亚夫以逸待劳,以假乱真重创吴楚联军的例子和化学家海威先生利用这一计策巧妙捉住了一名珠宝大盗的故事。将本计引伸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觉着应付外力侵扰的,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处事和做人的原则不同,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些复杂的人事问题,就需要拖一拖,待各方面都冷静下来,处理才会稳妥。这是做人的原则之一,听起来挺像前不久易中天老师在东大讲座“中庸的原则”中一些思想的。另外,就我们学生平时学习中,也可以也应该做到以逸待劳:一味的强攻,不分昼夜的奋战到底,打疲劳战,最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累了,适当休息一下,将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有机相结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巧取胜,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也就翻了几页纸。不过,《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值得每一个人去咀嚼,去涵咏,去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