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三爱”活动总结

假期开展“三讲三爱”活动总结

延吉市进学小学 潘月红

开展“三讲三爱”活动,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延吉的有力举措。利用假期,我紧紧围绕“三讲三爱”精神,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一、 从身边做起,爱家庭,爱社区,爱延吉。

将“三讲三爱”活动同日常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活动

更加贴近实际,切实有效。这是贯彻落实“三讲三爱”活动精神的有力措施。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大到社会稳定、治安秩序,小到一草一木、 一街一厕,都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协调发展,体现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假期我首先从我居住的小区做起:清除楼道内的小广告,清拴楼道垃圾,擦洗楼道玻璃等。通过我的这一具体实践,希望能带动大家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城市真正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文明起来,让我们的居民拥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 用更加坚实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素养

读书陶冶教师性情,提升教师的品德。为了提高自己为人师的素养,我充分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经典书目。要求学生阅读的书,我首先要通读一遍。为了保证读书时间,我为自己定下了假期读书时间表:每天晚上8:00~9;00,是我的阅读时间。沉浸在书中,我感觉自己精神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圣人、名人的榜样

作用下,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我越发意识到:缺少诚信,一事无成;缺少诚信,一无所有。诚信是做人基石,处事准则。少不得。“礼貌”不仅仅是这些细节上的行动,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才是最大的礼貌。卫生自然不必说,它和人民的健康和素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开展“三讲三爱”活动是一项长远且利民利国的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三讲三爱”活动精神为核心,将思想与行动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

 

第二篇:“三爱”活动总结

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总结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学院高度重视“三爱教育”这项工作,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教育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有力的促进了学院学风教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做好学院“三爱”教育活动,学院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开展“三爱”教育的方法步骤,制定了工作方案,下发了开展该项活动的通知,使三爱教育活动在学院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深化教育,将“三爱”教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

课题教育是开展“三爱”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院课堂教学安排中,将三爱教育渗透到全院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制定教学大纲,边理论边实践的开展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不断地将“三爱”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上。通过理论授课与学生思考相结合,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三爱教育的内容,认真领会“三爱”教育精神内涵。

三、广泛宣传、提高“三爱”教育活动的认识

学院将“三爱”教育占领学院的宣传阵地,利用宣传栏、微博、微信、板报宣传三爱教育活动。

一是在宣传栏宣传三爱教育活动的有关文章,撰写“三爱”教育活动开展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实时事迹。

二是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宣传三爱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感人事迹,宣传学习雷锋、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是通过学院板报设立思想教育专题板块。思想教育是当前的重点教育阵地,学院高度重视“三爱”教育思想宣传工作,在学院板报中设立思想教育专栏,及时更新思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宣传学院“三爱”教育开展的各项活动,引领全院师生紧紧围绕在党委的周围,按照党委部署,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四、以“三爱”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落实三爱教育。组织各班级开展“三爱”教育主题班会和主题座谈会。

学院开展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初教杯征文比赛。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全院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征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学生“三爱”教育活动成果的积极反映。本次活动共收集稿件200份。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4名。20篇优秀作品获得奖励,并分别院系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学院组织学生和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30名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和老人们问寒问暖,帮老人们收拾床铺、清扫住室。

开展 “三爱”教育活动对促进学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三爱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将三爱教育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