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体系总结3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居民收支)

本课简介:劳动者在各种组织内参加工作,并取得收入,而劳动者以各种途径取得收入的形式就是分配方式。因为劳动,个人凭其贡献能参加收入的初次分配,一般的说,在初次分配中贡献大者可以得到更多收入,所有在初次分配中人们会极力追求效率;在再分配中由于初次分配产生的巨大贫富差距,为兼顾公平,照顾弱势群体的生活,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从而使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第一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定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通常把个人消费品作价,即成了个人收入)

(4)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范围),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公有制下的生产力水平;直接——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6)实行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对劳动者而言——提高积极、创造、技能、推动生产发展,对过去分配方式——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原则。

2、多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存在:个体经济;收入:扣除税收和成本,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生产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

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健全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也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各种因素的活力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造福于民。

第二节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事关和谐社会(重要考点)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

含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分为起点、过程、终点的公平。

意义: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体现以人为本,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制度保障(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重要措施(2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合理比重(意义:理顺国家、企业、个

人的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居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合理比重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的重要举措(意义:保障社会公平;措施:保障低收入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

③又一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的又一重要举措。(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混乱——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合理——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反映出资源节约(投入)和财富增加(产出)。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3)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实现公平又促进效率。

②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贫富差距;搞好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提倡个人创业同时,鼓励先富带动后富。

(4)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分配制度的变化,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体制不完善;沿海内地与城乡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八课 财政与纳税(国家收支)

本课简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以营利为目标,而国家发展中有些经济领域是没有利润的,甚至赔本,但又能为人民生活带来方便。例如交通、国防等。政府向公民提供了各种服务,国家在履行其对内对外的管理职能,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国家必须要有财政收入。故公民

纳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经济行为,纳税是光荣的,逃税漏税则是违法的。

第一节 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国家预算:由政府(国务院)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依法治国)审查批准(人大常委会)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3)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4)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公平: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高收高税、低收低税、保障基本生活),公平享受受教育权(只有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收入,构建具有橄榄型社会结构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工作效果较好;医疗改革效果不明显,利益链条太多,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现状并未根本转变)

②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配置功能:对地区间、行业间的资源合理调整(经济过热行业和地区,扩大财政收入,抑制生产,促进供求平衡;经济落后行业和地区,加大财政支出,推动生产发展,实现供求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时间长风险大),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积极意义。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稳定(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利用财政的杠杆作用,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①经济增长缓慢时,内需不足,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现象—政策—具体措施—目的)

②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时,供过于求,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资金变少,抑制生产和消费,控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发展“降温”(现象—政策—具体措施—目的)。

背景材料:20xx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股市的震荡,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导致大量工人下岗,消费能力下降,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国内需求不旺和国外需求下降),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工资,拉动消费。而很少直接投资给个别公司,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因为消费旺盛,社会生产自然也会有提高。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用经济学原理说明经济危机下国家如何实施宏观调控?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定义和分类P66)

2、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定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利、债、费)

税收:国家最稳定(税法规定了税率和定额)最普遍(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利润: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部分、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债务:借贷给国内外的机构和组织获得的收入(发行国债和借贷);其他收入:除去上三种以外的全部收入(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上缴部分)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直接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 ②分配政策(重要考点——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

三种情况:

国家收入过多(税率高,财政收入多,企业和个人收入相对少,生产与消费水平低,经济发

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下降);

国家收入过少(税率低,财政收入少,企业和个人收入相对多,但交换不畅,生产与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下降);

国家收入合理(税率合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和个人收入分配合理,生产与消费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收入增加)。

(2)、财政支出

①定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②用途:经济建设支出—主要支出—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基本支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债务支出—偿还债务本息。

③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平衡(理想状态)、财政盈余(财政资金利用率低)、财政赤字(要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未来经济走势预测来确定赤字规模,将赤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④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意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安定、供求平衡等。

第二节 纳税和征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定义:税和税的征收。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国与税的关系:有国必有税。税收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制定税法来征税,税法是国家征税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必须依法来征收法律规定的数量和项目。

(2)税收的特征:①强制性——国家政治权力来征收,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

②无偿性——依法征税不讲道理,有去无回。

③固定性——法律规定征收对象和税率,只有经国家相关部分批准后才可以改变。 税收基本特征的关系: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无偿性要求强制性,强制性保障无偿性;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固定性。

(3)对象分类:流转税——商品交换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各种所得额(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开发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财产税——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契税)、行为税——特定行为(印花税、屠宰税)。

(4)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税种。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对象:生产经营的增值额;税率:比例税率,17%;优点:避免重复征税,防止生产经营环节企业偷漏税行为;意义: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纳税者:在我国达到征税标准的所有人;对象:月收入超过1600元以上的个人收入;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税率和收入成正比;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计算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参照现行国家超额累进税率的标准)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必要性—原因

①税收的性质上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是一致的②国家职能的发挥促进了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职能发挥的基础是各种税收的物质保障③国民享受国家的各项服务,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自觉诚信纳税。④税法规定了我国公民应尽的纳税义务,这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性质、职能、义务、税法。

(2)违反税法现象(4种现象4种办法)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缴纳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的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处理办法:追缴、加收滞纳金、罚款、刑事责任

(思考:4种违税现象4种处理办法,如何对应处理)

(3)公民对税收的监督权利(现实和实际有距离)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篇: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体系总结4

第四单元 “两个市场”——对内与对外经济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

本课简介:国家、集体、个人的收入从哪里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收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增加收入。市场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来创造价值,国家也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 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价格和竞争机制)

①原因: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

②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

③市场经济:市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计划经济) ④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⑤市场作用:总的来说,市场引导商品生产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具体的说,价格反映供求,调整生产,推动科技和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

市场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

(1)、市场规则

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3大规则:市场准入规则——企业、商品经国家批准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市场交易规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守信,禁止欺诈性行为。

(2)、诚实守信——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

失信:秩序混乱、投资不足、交易萎靡、经济衰退。

措施: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加快建设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治标之策。(2大策略:治本和治标,标本兼治)

(3)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律和道德规范和引导,也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个人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又能使用法律维护自己利益。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背景材料:

20xx年,河北石家庄市龙头企业三鹿奶业集团爆发三聚氰胺事件,致使消费者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尤其是婴幼儿的健康。12月x日三鹿集团宣布破产结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毒奶粉”相关责任人,三鹿集团员工全部下岗,三鹿集团为企业的不法行为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与上世纪日本奶业大亨破产案如出一辙。

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

出发点:企业的经营(信誉和形象)、企业破产兼并及其意义、破产后劳动者就业问题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和诚信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国家宏观调控的监管作用,科学发展观。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原因:(物质)不能调节——国防治安等投资无利项目;(精神)不可以让其调节——黄色书籍、盗版音像制品等。

弊端:自发性——为了眼前不正当利益,污染环境以及非法使用他人智力成果(盗版有理、剽窃光荣);盲目性——因市场信息不全对经济发展预测不准,决策缺乏依据,导致一哄而

上和一哄而下,企业经营自主能力差;滞后性——见书本16页。

后果:企业——效率低、资源浪费;国家——经济不稳混乱;个人——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节问题有3个答案)

1、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面貌问题

(1)原因: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基础、方式);既发挥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与个性);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长处与优越性)

(2)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基本标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此目标的根本途径);国家宏观调控——内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利用财政的力量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

课本82页农民收入增加的措施:(尚需补充)

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落实党的支农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逐步推进;健全惠及9亿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科学兴农;支持农民的劳务输出,保障农民劳动所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宝贵经验;两个结合(优势和长处,当前长远与局部整体利益);两个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优越性)。

2、加强宏观调控

(1)原因:补(市场不足);决定(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定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全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基本;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民生;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外(国际收支关系:平衡、顺差、逆差,此说法与财政收支关系相同)。

(4)手段:①(最常用)经济手段——定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途径、对象)。途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性—增加开支和紧缩性—减少开支)、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②(常用)法律手段——定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立法—规范行为,调节关系;司法—保障守法,打击违法。③行政手段——不常用。

(5)手段之间的关系(课本图文结合):

图:总而言之,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文:具体的说,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目标: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政策性、时事性——重点)

本课简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什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认同感强烈的目标,中国的伟大崛起将不远了,强大的中国也就可能以较高姿态进入世界。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战略三步走: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2)小康社会的含义:从微观上看,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从宏观上看,国——经济实力增强。

(3)20xx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①国家经济:工业化、综合国力、国内市场规模

②人民:富裕、生活质量、文化素质提高

③政治:民主化、文明、制度完善、社会有活力安定团结

④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

⑤外交:开放、有亲和力、有贡献、有国际影响力(每点里都要进行扩充)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点要求: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6个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型国家、城乡区域互动发展机制、新农村建设、城镇人口)

(2)全面改善人们生活。(措施:就业、社保体系、收入分配格局)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一样,是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原因: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必须贯彻落实。(从正反量方面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不足)

(2)基本内容:

①第一要义:发展(要求:第一要务、把握规律、创新理念、转变方式、破解难题、提高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

②核心: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政经文社;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可持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7个: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中央地方、三大利益关系、内外大局)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措施: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核心—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任务—2个坚持3个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重要地位—总体战略,东北中部西部东部)

3、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④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外贸经济热点)

本课简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国内需要也是国际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所以在全球化中中国也是重要的一员。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世界要求中遵守国际游戏规则,中国要立足自身,积极参与,合理规划,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定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四大因素指导全球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①生产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分工发展,协作生产)

②贸易全球化(开放程度提高,交换扩大)

③资本全球化(伴随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流动加快)。

(3)跨国公司:地位——全球化物质载体。定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目的——利益最大化而组织生产经营。意义——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2、全球化的影响。

(1)利:世界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推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空间。

(2)弊:两极分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加剧全球加剧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威胁很大。(例19xx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弱小经济实体冲击忒大!)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经济和科技优势,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4)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是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接受挑战。

3、全球化的动力和因素

动力:①生产力为根本动力,②国际分工也是重要动力。

因素:

①推动——各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和平稳定环境、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②阻碍——战争、经济危机、冷战封锁禁运、民族分裂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

第二节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性质——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三大经济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制定贸易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国际贸易摩擦与冲突的场所、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原则:非歧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互惠、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法规透明。

(2)中国加入WTO:20xx年x月x日加入。意义——重要战略决策,对外开放新阶段,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进一步引进外资,消除贸易歧视待遇,把贸易争端交给国际仲裁机构以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在制定和修改贸易规则中拥有发言权。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必要性:维护政治独立,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不能与世隔绝。生产力进步,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对外开放。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对任何国家开放;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开放。宽领域:本国各个经济领域和产业、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都开放。多层次:从特区、开发区到各流域的开放;从沿边沿江到内地全面开放。

(2)措施:①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②引进外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去国外投资劳务,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新层次。

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输出劳务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目标: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

(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辩证关系)

(3)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根本基点。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3、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了解内容)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篇:20xx年质量管理体系总结报告

20xx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报告

在生产部自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来,为确保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我们就建立了生产第一负责人、车间主任第一负责人、由生产质量管理员、车间质量管理员和班组质量员为主体的质管网络。要求一级对一级负责,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主要工作是生产职工的质量意识进行教育,对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生产各车间的质量考核制度进行监督,从而确保质量进行控制。

1.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

①在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及工装是生产与各车间配合实施并按《设备管理办法》《工装管理办法》严格进行控制。生产部设备由生产部设备管理员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和验收,现生产部拥有各类生产设备共计110台,停用设备10台。设备操作实行定机定人持证上岗。严格实行岗位负责制确保正确使用设备,同时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清洁,确保设备完好率。另外,对质控设备由综合车间维修工负责进行每半年一次精度检测从而保证加工产品的质量。 ②生产部要求各车间的半成品、在制品、成品按公司的定置管理办法进行存放和动态管理,对无用的物资及时清除。保持地面整洁和道路畅通。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工件,分别由车间建立台账进行详细的记录。

2.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①生产部按计划要求制定车间每月的旬计划,按照技术部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文件为依据,进行登记、发放并保管。

②车间按生产部要求制定车间级计划,并按不同的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分别进行车间级生产。保证产品的实现。

③各类工装模具、工位器具的管理。各车间对各类工装模具、工位器具分别进行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并上报生产部存档、管理。各类工装模具、工位器具由班组和个人使用和管理。

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生产部按公司级标识管理规定,要求各车间严格执行,在产品明显处用白色记号笔分别填写项目号、型号、图号及名称。

②可追溯性是生产部级和车间级的派工单,操作者个人按质检部要求分别填写产品质量跟踪单。

③不合格品的再使用必须填写《不合格品的申请回用单》。

④不合格品的处置,首先我们是本着不合格品不流入下道工序的原则进行处置。第一步,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然后对可以返工、返修和回用的分别按程序文件进行执行。

4.产品防护。

①过程产品有专人负责并进行培训,防止转运时磕碰损伤,并对不同加工程度的在制品进行分类摆放管理。

5.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①在产品实现过程中设备定期保养和清洁不够彻底,还有少数机床设备未达标。 ②现场管理、定置管理现正在逐步完善中。

③图纸与技术资料不全。

④缺少实用的工位器具架。

⑤不合格品的及时处理。

⑥过程产品的在转运时还是时有发生磕碰。

⑦喷漆环境的改善。

6.不足之处的改善。

①针对设备定期保养和清洁不够彻底,继续加强对设备管理的监督、协调、和设备保养验收工作,真正做到“用好设备”、“管好设备”、“修好设备”。

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公司近期的投入。场管理及定置管理正逐步统一规划和完善中,在短期内将以新的环境和新的职工面貌迎接5月x日的会议。

③统计出现有登记在册的技术图纸,确认现暂缺图纸型号,向公司申请批准重新统一晒制。 ④由朱总负责技术部配合,设计一批符合现阶段产品的工位器具架。现有一批新设计的工位器具架正在投入生产试用中,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和完善。

⑤希望各部门大力配合,使得不合格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上报、统计、记录和办理相关手续。该返工的坚决返工,该报废的坚决报废,决不迁就,同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⑥对负责产品转运过程的新员工,要及时进行转运防护相关的培训,前不久生产部已经组织了一些新员工和班组长及骨干等进行了一次关于起重、搬运的一些相关的理论培训,统一了起重手势、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

⑦通过公司合理安排,统一规划,把现喷漆地点安排到合适地点。

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确保按时按量的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项目进度任务,又新增15台数控机床设备。

⑨建议进一步强化质量文件、制度、作业指导书的管理工作,使之更能满足实际需要,满足高效、可执行、操作性强。

以上为公司一年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和分析,谨提交管理评审,供领导决策参考。

生产部

20xx-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