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几点经验总结

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几点经验总结

银监会成立7年多来,一直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有效监管体系,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下面,我重点与大家交流一下在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四个方面的“三点经验”。

第一,提高银行业风险吸收能力的三点经验

较强的风险吸收能力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有如下三点:

一是注重对资本的质量和水平的监管。关于资本质量,我们一直要求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组成的一级核心资本不低于总资本的75%,且主张从严的减扣。如对银行间互持次级债务必须进行扣减,这一质量要求在全国也是十分严格的。关于资本水平,在银监会成立之初,我们就研究制定了资本充足率达标5年规划,在20xx年顺利完成该规划之后,我们还要求所有银行提取2%的留存资本缓冲,要求大型银行再提取1%的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另外还针对去年信贷快速增长,要求大型银行增加0.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目前,我国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已从20xx年末的-2.98%,提升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1.10%,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xx年的8家,到现在全部达标。

二是注重对大额风险暴露上限的监管。我们严格坚持单一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0%和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超过15%的“红线”,这一限制在全球而言也是最为严格审慎的。

三是注重对动态拨备的监管。重点是引导商业银行强化“以丰补歉”意识,在经济上行、银行财务状况较好时多提拨备,提高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的稳健度。如,在20xx年信贷高速增长、盈利保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我们迅速反应,曾在6个月内将年度拨备覆盖率要求从100%迅速提高至130%,再进一步提高到150%。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升至170.2%。

事实上,资本质量和水平、大额风险暴露、动态拨备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机构吸收风险的最前端防线,为我国银行业成功应对危机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自身建设的三点经验

更深入一步,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推动银行业机构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运营的稳健度。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要确保银行业机构运营稳健,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公司治理模式,并通过派监管人员列席所监管银行的每一次董事会会议、与董事和监事开展座谈等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明晰各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面和工作权限,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战略建设与内控管理,推进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我们还制定了《商业银行薪酬机制监管指引》,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和薪酬的确定、分期支付、可追可赔等与风险挂钩的科学激励机制。

二是提高透明度。银监会一成立,就将提高透明度作为监管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不仅下决心迅速解决了困扰我国银行业多年的“两本账”问题,还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压力测试办法,重大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时效性显著提高。此外,银监会还以身作则,坚持重大立法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每年x月份出版高质量的中英文年报,披露监管做法和实效,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评价。

三是注重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人力资源是银行业的第一资源。高效决策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高质量的数据又来自高效的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的背后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引领银行业机构构建尊重客户、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从高管准入、队伍培养和结构优化等多方面加强建设,特别是重视班子建设和高技能团队建设。

实践证明,公司治理、透明度、人员素质水准的提升,协同增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推动银行业体制机制建设的三点经验

要做好上述各点,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度,我们的抓手是:

一是深化银行业的改革和重组。我们一直把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优化决策程序、业务流程等作为重中之重。在监管督导引领下,我国银行业用5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化解了历史风险,有效控制了新增风险,初步构建了现代银行体制机制。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持续双降。

二是注重再教育。银监会的培训不仅重内,也重外。比如,银监会已多年按季度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级高管人员参加的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并持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管开展任职前和履职中的培训。

三是注重提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和资源支持能力。银监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审慎有序、自主坚定的科学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大可能地汲取国际上一切先进经验,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xx-20xx年期间,国内很多银行还对风险成本计量以及筹资中上市、增发、配股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概念不甚了了,但随着改革、重组、开放的深化,今天几乎所有的机构包括一些小型银行也开始熟知这些概念,并运用到银行建设中去。也正因为开放,我们也才有可能从参加国际组织中吸收更多有益的原则和建议,同时贡献我们的经验。

第四,秉持科学监管理念的三点经验

思想指导行动,理念指引实践。在秉持科学监管理念方面,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是注重防火墙机制建设。为保护金融稳定和广大存款人利益,在纷繁复杂的所谓金融创新

时期中,我们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作为传统的有零售业务的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本市场与吸收存款机构之间的防火墙,必须在银行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跨业之间,在前、中、后台之间保持防火墙机制。

二是注重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结合。7年多来,我们在不断强化机构监管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创新业务监管部、科技信息中心、案件稽查局等功能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创新业务、IT科技信息风险、各类案件风险等的功能监管。同时在市场风险监管等方面,不仅注重加强专业的功能监管团队建设,还不断强化他们与机构监管团队之间的协调合作。

三是注重规制导向与原则导向的结合。在规制导向方面,我们重点抓了立法、普法、执法和法律法规后评价等四个环节,注重立法与执法良性互动。同时,我们始终坚持“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探索提出了“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和创新业务“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原则等,原则指引的监管已成为传递监管要求和普及最佳实践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我们在提高监管强度、扩大监管范围的同时,明确风险边界和风险底线,也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灵活把握,有效控制具体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坚持监管工具应简单、有效,不应过于追求复杂而不管用的模型,不应过度依赖和迷信外部评级。我们的这些做法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在对这场危机的反思中,获得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同。

女士们、先生们,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携手同心,为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有关提高金属质量的几点总结

第五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不仅指加工精度,而且包括加工表面质量。

一、 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论述题)

(一)表面质量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1. 表面粗糙度对耐磨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太大和太小都不耐磨。

表面粗糙度太大,接触表面的实际压强增大,粗糙不平的凸峰相互咬合、挤裂、切断,故磨损加剧。

表面粗糙度太小,也会导致磨损加剧。因为表面太光滑,存不住润滑油,接触面间不易形成油膜,容易发生分子粘结而加剧磨损。

2. 表面纹理对耐磨性的影响

表面纹理的形状及刀纹方向对耐磨性的影响,纹理形状及刀纹方向影响有效接触面积与润滑液的存留

3. 冷作硬化对耐磨性的影响

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一般能提高零件的耐磨性。但是并非冷作硬化程度越高,耐磨性就越高。这是因为过分的冷作硬化,将引起金属组织过度“疏松”,在相对运动中可能会产生金属剥落,在接触面间形成小颗粒,使零件加速磨损。

(二)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1. 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越大,抗疲劳破坏的能力越差。

对承受交变载荷零件的疲劳强度影响很大。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粗糙度的凹谷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

表面粗糙度值越小,表面缺陷越少,工件耐疲劳性越好;反之,加工表面越粗糙,表面的纹痕越深,纹底半径越小,其抗疲劳破坏的能力越差。

材料对应力集中敏感程度不同。

2. 表面层金属的力学物理性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适度的表面层冷作硬化能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残余应力有拉应力和压应力之分,残余拉应力容易使已加工表面产生裂纹并使其扩展而降低疲劳强度。

残余压应力则能够部分地抵消工作载荷施加的拉应力,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三)表面质量对耐蚀性的影响

1. 表面粗糙度对耐腐蚀性的影响

零件表面越粗糙,越容易积聚腐蚀性物质,凹谷越深,渗透与腐蚀作用越强烈。减小零件表面粗糙度,可以提高零件的耐腐蚀性能。

2. 表面金属的力学物理性质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零件表面残余压应力使零件表面紧密,腐蚀性物质不易进入,可增强零件的耐腐蚀性,而表面残余拉应力则降低零件耐腐蚀性。

(四)表面质量对零件配合质量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配合精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较大,则降低了配合精度。

(2)表面残余应力对零件工作精度的影响

表面层有较大的残余应力,就会影响它们精度的稳定性。

名词解释:

韧性材料:工件材料韧性愈好,金属塑性变形愈大,加工表面愈粗糙。故对中碳钢和低碳钢材料的工件,为改善切削性能,减小表面粗糙度,常在粗加工或精加工前安排正火或调质处理。

脆性材料:加工脆性材料时,其切削呈碎粒状,由于切屑的崩碎而在加工表面留下许多麻点,使表面粗糙。

工件的磨削表面是由砂轮上大量磨粒刻划出无数极细的刻痕形成的,工件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砂粒数越多,则刻痕越多,刻痕的等高性越好,表面粗糙度值越小。

砂轮转速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越多,表面粗糙度值就越小。 工件转速增大,通过加工表面的磨粒数减少,因此表面粗糙度值增大。

砂轮的转速↑ →材料塑性变形↓ → 表面粗糙度值↓ ;

磨削深度↑工件速度↑ → 塑性变形↑ →表面粗糙度值↑ ;

机械加工时,工件表面层金属受到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纤维化甚至碎化,从而使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又称冷作硬化和强化。

切削加工中,由于切削热的作用,在工件的加工区及其邻近区域产生了一定的温升。磨削加工时,表面层有很高的温度,当温度达到相变临界点时,表层金属就发生金相组织变化,强度和硬度降低、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出现微观裂纹,使工件表面呈现氧化膜颜色。这种现象称磨削烧伤。

磨削时工件表面温度超过相变临界温度时,则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在冷却液作用下,工件最外层金属会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高,但很薄,其下为硬度较低的回火索氏体和屈氏体。由于二次淬火层极薄,表面层总的硬度是降低的,这种现象称为淬火烧伤。

磨削时,如果工件表面层温度只是超过原来的回火温度,则表层原来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产生回火现象而转变为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屈氏体),这种现象称为回火烧伤。 磨削时,当工件表面层温度超过相变临界温度时,则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若此时无冷却液,表层金属空冷冷却比较缓慢而形成退火组织。硬度和强度均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退火烧伤。

机械加工中工件表面层组织发生变化时,在表面层及其与基体材料的交界处会产生互相平衡的弹性力。这种应力即为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磨削裂纹常与烧伤同时出现。

滚压加工可以加工外圆、孔、平面及成型表面,通常在普通车床、转塔车床或自动车床上进行。

自激振动的激振机理:再生原理、振型耦合原理、负摩擦原理、滞后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