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的亲子阅读中

在中国家庭的亲子阅读中,家长们爱给孩子读什么书呢?

据阿甲介绍,常给孩子读和看的书,排名最高的是《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小熊维尼》。在相关的儿童文学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排在前10名。从中可以看出,在亲子阅读中,儿童文学的阅读并不是特别普遍。

徐冬梅认为,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即学龄前。提到亲子阅读,人们常常会说到美国作家查理·乔根森的书《和爸爸一起读书》,写“我”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在爸爸的怀抱里,听爸爸每天晚上读书。后来,“我”做妈妈了,就讲故事给孩子听。父亲年老了,“我”就读书给爸爸听。这本书反映了美国亲子阅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意义超过了阅读本身。家不应当仅仅是一家人简简单单地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密码。

朱自强认为,亲子教育有3个出发点,其一是教育孩子。希望孩子通过阅读多识字,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其二是一种示爱的方式。在讲故事中,表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三是成人自己生活的需要。亲子阅读最重要、最高的层次是成人自己对亲子阅读的需要。在同孩子的阅读交流过程中,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朱自强反对在阅读前给孩子提出问题,等讲完这个故事,要孩子来回答。他认为这样会破坏阅读的乐趣。既然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那就不要在阅读前提问题。

梅子涵也认为,亲子阅读的确也是养育成年人自己。当你把孩子放在你的腿上,抱在你的怀里,你在讲故事,在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时,孩子快乐,你也快乐。那笑声、情景,甚至当时的光线,都是既属于当时,也属于以后美好的回忆。

由此可见,亲子阅读的时候,成年人绝不只是陪伴和引导,也是欣赏和聆听。欣赏孩子的喜悦和感动,聆听他们的疑惑和体会。这样的欣赏和聆听,鼓励的是能力和信心。所以,亲子阅读和孩子的独立阅读,不是矛盾的,而是孕育和被孕育的关系。

父母的天职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个性阅读角落 阿甲在书中说,据19xx年对5个城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家长、老师和学生对希望阅读的书的排序有很大不同。家长和老师共同排序的第一位是作文辅导,第二位是学习辅导类读物,第三位是古典名著,第四位是奥林匹克数学。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家长和老师是一致的。第五位是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读名人传记,老师更多地希望孩子读科普读物。

孩子们的排序,第一位是幽默故事,第二位是冒险故事,第三位是科幻故事,第四位是卡通或漫画,第五位是侦探小说。看得出来,两者的差距很大。大人期待孩子们读的书,和孩子们自己希望读的书是不同的。

专家们面临的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

朱自强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给孩子阅读的自由,要信任孩子。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类书,就强迫孩子也喜欢这类书。家长要做的,是自己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当孩子喜欢看搞笑的书时,家长就可以借机把其他的不是搞笑但有智慧的书推荐给孩子。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提出了两种阅读:一种是天真的阅读,是孩子的阅读;一种是去神秘化的阅读,也就是大人的阅读。因此,他主张,孩子是最好的文学阅读者。

王林说,丰富的书取决于一个孩子已有的多面性的阅读经验,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有些独特的偏好,如他就爱读某一类型的书,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丰富,不要人为强加给孩子“你应该读那些书”。

梅子涵则认为,尊重孩子,但是家长不应放弃引导。尊重儿童,儿童本位,不是说儿童至上,儿童的趣味、口味至上。如果儿童趣味至上,那他们可能只想玩耍,不想上学。在我们这个年代,孩子阅读和成长的背景缺乏安静和诗意。我们不能否认,现在这个年代,中国成年人的趋利心态和繁重的课业负担,都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心理,影响着阅读的挑选和感觉。儿童喜欢轻松、喜欢搞笑,甚至喜欢胡说八道,我们不能嘲笑他们,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更丰富、更经典的书籍。他们可以阅读儿童文学、寓言故事,也可以阅读《隋唐演义》、《水浒传》、《白鲸》和《老人与海》。

专家们认为,家长们的天职是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阅读角落。童年不是只能阅读儿童图书,丰富的阅读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将来把更丰富的气息、趣味、思想带给社会和世界。

一本好书,如同一盏灯,旁边的黑暗就会消失;无数好书,如同月亮,整个黑夜都能被驱散

面对海量的儿童图书,家长最爱问的问题是,什么是好书?他们甚至还要详细地问:“我的孩子该读什么书?”

抛开那些干巴巴的标准和说教,专家们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心中的好书。

阿甲说,我喜欢富有幽默感的书,特别喜欢能让我哈哈大笑的书。像《小淘气尼古拉》,写小男孩打架,很好笑,男孩子们就是那样的生活。书中带有作者桑贝那种富有贵族气息的严肃感,外在是幽默的,内在是严肃的。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一书中,说“爸爸”真的很棒,真的好酷,驰骋起来像一匹马,游泳像一条鱼。语言表达很简洁,但让人感悟很深。

朱自强说,我喜欢有创意的书。像五味太郎的《我是大象》就是用奇思妙想构思出的一本书,但是你还很难叙述里面的故事,那是讲科学的,非常精彩。还有一本图画书叫《文字+数学+季节=数学诗》,很奇特的名字。书里画的都是大自然的东西。比如问,鸟窝减去鸟等于什么?答案是“只剩绳头、羽毛、嫩枝、树叶”。还有像“枫叶+池塘=红色的小船”这样的句子。这本书从创意来讲,对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发现大自然里面的诗意和情趣是儿童文学应该做的。

梅子涵认为,那些安徒生奖得主都写了很多好书,纽伯瑞奖的很多作品,金奖银奖都可靠,这是一个可靠的奖。因此,他热烈推荐《万花筒》和《铁路边的孩子们》。梅子涵认为,一个好的儿童文学和好的童话,常常能让很多优秀的东西凝聚在一起。读了简单、天真的《月亮,生日快乐》,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醒就是,我们要让从小就对人说“你好”成为一个习惯、一个口头语,它太重要、太美妙了。

徐冬梅心中的好书是那种形式上的轻和主体上的重的书。她认为,作家拿起笔来的时候,这个笔肯定是很重的,但是它落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很轻很轻。她说自己的儿子喜欢看魔幻和幽默的书,特别喜欢看达尔的书,自己只看过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女巫》,儿子却把达尔的所有作品都看完了。她儿子特别喜欢达尔书中那些幽默背后的东西。徐冬梅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不是在孩子心中栽一棵大树,而是要在孩子心中放一粒种子。

专家们认为,大气,还有善意和新奇,温暖,充满激情和关怀,深刻,不乏风趣和幽默,等等,这些都是好的儿童读物的标准。一本好书就如同一盏灯,放在那儿,旁边的黑暗就会消失;无数的好书,就如同那巨大的月亮,整个黑夜都能被驱散。

 

第二篇:学习型家庭的亲子宝典

学习型家庭的亲子宝典——“一二三法则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包括本人自己的家庭)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学习型家庭的“一二三法则”。

一、一指禅——大拇指还是食指

要多竖大拇指,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就是由衷地赞美你的孩子、你的亲人。你的赞美会使对方分泌出快乐的荷尔蒙,使你的孩子沐浴在快乐、舒展的生命状态之中,从而激发出激情和智慧。

许多家长习惯于使用食指——总是指责孩子和亲人。习惯于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以爱的名义对亲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非爱行为”。使对方分泌出痛苦的荷尔蒙,使你的孩子处于一种不安、烦躁、甚至是暴燥的生命状态之中,从而产生严重的恶劣后果。

请记住:“孩子的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你给孩子什麽样的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心;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慷慨大方;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有平和的心境。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 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家长对孩子竖大拇指还是使用食指,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二、经常说两句话:“谢谢”、“对不起”

英国有两位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谈到他们的长寿秘诀:就是在相濡以沫的日子里,相互常说:“Thank you!”和“I am sorry!”。是的,这两句话飽含着感恩、尊重和珍惜。会使对方感受到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长此以往,心灵会得到抚慰、精神会得到升华。

三、“三不”、“三多”——“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多尊重、多理解、多沟通”

由已故电影演员付彪和他的妻子张秋芳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妻子》的片头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讲的是爱”。批评、指责、抱怨对孩子、亲人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而尊重、理解和沟通才是家庭的和睦之道。

要记住:“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生活之树常青”。在实践中,“一二三法则”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功效。

亲爱的伙伴们,请你也不妨一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