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部分总结

西方音乐史

一 古希腊音乐

1、历史概况:人类五大文明 没有古希腊的文化,便没有欧洲的现代文明 希腊是古代欧洲文化的发祥地,爱琴文明又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爱琴文明包括前期的克利特文化与后期的迈锡尼文化——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2、古希腊的音乐观念:音乐是有魔力的,它能治病、净化肉体和灵魂,能在自然界产生奇迹。 音乐是宗教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类发展轨迹:“蒙昧——野蛮——文明” 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音乐共性:巫术性、群体性、仪式性。

3、古希腊的历史分期:

(1)荷马时期B.C12世纪——B.C8世纪(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伊利亚特》《奥德赛》是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希腊人的圣经,也是整个西方文明人文主义精神的源泉。《伊利亚特》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的战斗故事。《奥德赛》描写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在回途中的离线故事。

(2)古典时期B.C8世纪——B.C4世纪(奴隶制度巩固发展时期) 城邦迅速形成,两百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中以斯巴达和雅典最大,成为古希腊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 合唱——古希腊悲剧的源头,古希腊音乐的首要特征。

抒情诗歌与三位著名诗人——泰潘德、阿西乌斯 和女诗人 萨福。

古希腊悲剧与三大悲剧诗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殴里庇得斯。

(3)希腊化时期B.C4世纪——B.C2世纪 音乐伦理观的改变。

4、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1)音乐与哲学:

音乐与宇宙的关系(宇宙cosmos在希腊语中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 和谐学 harmonic(和谐的、悦耳的、谐波、泛音) 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协和音程,弦长比例:2:1时得八度,3:2时得五度,4:3时得四度,比例越简单声音越和谐。

欧几里德:《从弦音计求律》第一篇阐述“毕律”数学定理的著作。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哲学家、数学家、希腊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偏重数学比率派)的美学观念:音乐美的本质在于数的和谐与感情的净化。

和谐不仅是音乐的本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法则;不仅是外部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人体内部世界(生理、心理)的秩序。 音乐对人具有一种神秘的“净化”作用。

偏重听觉经验派:阿里斯托克赛努斯——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以人的听觉能力为基础的,音乐美的原则是建立在音乐感性知觉的规律上的。

五度循环到同音——平均律。

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伦理学ethos (社会或民族的精神特质)

柏拉图 哲学家 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理论,提出“音乐美育”的观念,认为艺术的美就是心理的善,要像通过体育来实现人的躯体一样,用音乐来净化人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 认为音乐直接模仿七情六欲,即灵魂所处的状态——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长期聆听诱发卑鄙感情的音乐,人就会被塑造成卑鄙的性格。

音乐技术理论:音程(弦长比例越简单,音程越协和)调式 旋律(三类四音列:四音列两端的界音是固定的,中间两音可以位于适当的点上a、自然音b、变化音c、微分音) 节奏(音乐节奏与诗歌的韵律相一致) 记谱法(采用24个希腊字母记谱)

音乐实践:古希腊音乐大致分为两类:A、导致平静和升华的音乐,祭祀阿波罗乐器用里尔琴,相关的诗歌形式是颂歌和史诗。B、产生刺激和热情的音乐,祭祀狄奥尼索斯(酒神)乐器用阿夫洛斯管,相关的诗歌形式是饮酒歌和戏剧。

(1)乐器。 Lyre(里尔琴) Avlos(阿夫洛斯管、象征酒神的乐器) Syrinx (西林克斯,类似排箫) Kithara (基萨拉琴、象征太阳神的乐器)

(2)风格。

 

第二篇:西方音乐史总结

西方音乐史

——我心中的贝多芬

听到月光就又想起贝多芬,于是就又来此。说起他大家多数都会想起,命运、欢乐颂或者是上天对他开的那个永不磨灭的玩笑。是的他那种超越悲剧的精神无可质疑,是崇敬、是爱戴。

但贝多芬给我的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伟大,因为有另一层视角感动我。贝多芬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天才却没有童年,这种痛苦却被今天的一些家长奉为天才之路,我为贝多芬感到同情。而出生贫穷,对于爱上音乐的人来说又一种不幸。音乐是自由的,却被现实套上了绞索。贝多芬做出了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听不懂音乐至少你要装作一头听得懂音乐的牛,不然即使在王子面前,他也因对牛弹琴而停止演出离去。他高傲是为了表达音乐永远是天道的一份子,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不,那几乎就是他的生命。

当童话里的小女孩得到战场上父亲的消息,就会响起一首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曲子。我始终想找到那首曲子,当克莱德曼奏响致爱丽丝我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痛苦的存在。我反复的问自己这奇妙的感觉是谁的灵魂?十多年啊我反复的问。但是你知道吗?偶然的一天,纪录片中这样描述了他生命中的一个时刻,致爱丽丝的谱子是贝多芬为心爱的人送去的情书。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心目中的那位贝多芬,以往在我心中他是这个模样的:在我过去居住房子,有位邻居是大学音

乐课教师,他家的墙上除了挂着结婚照,还有一幅肖像素描画,画中男子发蓬乱卷曲,因为是铅笔画我不知发色,两眼瞪圆目光逼旁人,眉挤鼻梁,神情严肃,脸庞微凹陷,嘴唇紧闭。而致爱丽丝让我看见了他柔软而温顺的内心,这种体会就像卑微柔弱拥抱高高在上的伟大。

不知道几年级语文课本,我也记不清具体情节转来品读那个传说,这样描述:“一个动人的传说,说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闻一座简陋的木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驻足倾听,那曲调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样贫苦的乡下人家,竟有人弹奏如此艰深的乐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听。忽然琴声止住,有少女的声音叹息道:“哎呀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要是能听听贝多芬弹奏,那可多么好。”又有男人说:“唉,要不是这么穷,我一定会设法买张票,让你听到他的演奏。”贝多芬大为感动,就敲门进去,眼前是一个还在劳作的鞋匠,在破旧的钢琴边,坐着一位盲眼的少女。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为命,少女听邻近的贵族家弹琴,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贝多芬说:“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他就在这架旧琴上弹起少女刚才所弹的乐曲。乐音无比美妙,一曲奏竟,使这位盲眼的少女感动得热泪满颊。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皎洁的月光从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钢琴的键盘。贝多芬为如此清幽的景况所感,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作出《月光奏鸣曲》。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

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贝多芬起身就冲出门外,跑回家里,连夜把刚才弹奏的乐曲记在五线谱上——不朽的《月光奏鸣曲》诞生了!而那一对贫苦的兄妹,还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喜悦里。”

看完这样一个故事,我真想马上听听月光,可是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更想不到金钱可以换来如此神圣的灵音,我至今都以为那是无价的。随着时间推移我忘记它了。可事情就是那样巧妙,中学时偶尔在广播中录下了两盘磁带的轻音乐。其中有一首月光像寒冬街头,让我联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孤零零地缓缓无力地游走在圣诞街头,整曲漫长而轻柔。现在继续听暗暗发掘隐藏在内的是对生的希望与爱。不过那只是月光的第一章,共三章,下面再转一段关于《月光》的诗史。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xx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17岁的朱丽叶坦·桂察蒂,这位朱丽叶坦比贝多芬小14岁,是一位伯爵的女儿,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爱这两首曲子完全可以代表我对贝多芬最为深情地感激,因为他

们究竟给人带来了多少启发,是无法计算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计较耳聋了是不是能继续创作的真相,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贝多芬由于长期将那张小金属片含在口,中铅毒..

这就是我心中的贝多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