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xx年x月x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xx年x月x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xx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后代。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xx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总之,我觉得今天的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对我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仅有了一个重温,而且更加生动化的加深了我的印象,而且能够真实性的看到生物在不同的进化过程昱阶段中动物的形态等特征,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也为我今后更多的关注生物进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北京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北京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一提起北京自然博物馆我就感觉很凄凉,要去应该在十年前去,那时候的自然博物馆真是相当的棒,让我感到一种神秘又温暖的感觉。

在下到恐龙馆的楼梯的墙上,画的是恐龙时期的场景图,画得非常好(现在都改成镜子了),下到里边灯光很暗,空气潮湿,再加上恐龙的叫声,好像真的回到了史前时代(哪儿跟现在似的,整个一“恐龙儿童乐园”)。我还记得恐龙馆有两个展厅,连接它们的通道边上有一个洞口,会有一个恐龙头时不时地探出来,把我吓得够呛,我爸还特别坏,总是故意把我往上抱,现在想想,还真是……

鱼馆里是水泥地,墙上贴着白瓷砖,边缘有些残破但还是很光亮,洁白的灯光照射着它们。走廊边放着几张木桌,上边摆着玻璃柜,里边泡着鱼的标本,有点神秘,当时还有点不敢看;继续往前走就会过一座“铁板桥”,往左边看可以看到一个水槽,里边住着一只海龟,每次去我都跟它打招呼(可现在那里已经完全变成“欢乐海底世界”了)。

其它地方我记不太清了,可是总体感觉跟现在是大不一样,(顺便提一句,过去人体馆里展出的都是真实的人体器官,现在已然成为了“塑料人体奇遇记”)总是有那种神神秘秘又分外亲切的感觉,挥之不去。

我为什么会这么在意北京自然博物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里只不过是一个“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而已。也许是因为在那里留存着我童年的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追忆过去,回到美好时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吧?每次我闭上眼睛回忆童年时,浮现在我眼前的便是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场景。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我还很小,在父亲的陪伴下参观自然博物馆。此时记忆的大门便敞开,我走过了一个个展馆,体验了一次次欢乐,我好开心,同时又有一丝担忧。我饥渴地盯着我所看见的一切事物,仿佛在下一秒,它们就会离我而去,被卷入无形的漩涡…… 在半夜骤然惊醒,在皎洁的月光下,目睹时光变迁,亲人远去,生活艰辛,不知不觉已经泪流满面。

有时候,我还会回到那里,想要找寻童年的碎片,但是在翻修的大楼和展厅里,那种神秘、亲切的感觉却再也没有来过。我儿时的记忆已经被盖在一层层厚厚的水泥下了。

可是我还能怎么办呢?时间并没有停止。只能擦干泪水,再看上最后一眼,继续前行。

20xx年x月x日阿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