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田祚雄、周金娥、张康

积极推进武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的重要举措。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先后出台农村文化建设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各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支出流向仍不尽合理;三是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程度加强;四是农民文化消费的水平有所增长但依然较低,农民文化消费求知、求乐、求富、求实用的意愿强烈;五是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一区一品”特色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还过于偏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因素,对文化的事业属性重视力度还需要增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切实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武汉新农村建设实际,我们对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包括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认为:“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4】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如果健康先进的文化占领不了农村市场,那么腐朽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抢占农村文化阵地。无数实事表明,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中办发[20xx]27号文规定,“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关键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

相关评价体系。”只有认真落实“五个纳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行政考核制度,农民的文化权益才可能得到制度保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象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象重视城市文化工作一样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象重视农民物质生活一样重视农民文化生活。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增加投入

贯彻中央精神,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改变在投入上农村不如城市、公共事业不如经济建设、文化事业不如其他公共事业的现象,切实让基层文化站“站”起来。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实施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根据中办发[20xx]27号文精神,到20xx年,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湖北省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不少于500平米标准。这都需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市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仅靠区乡两级财政难以支撑。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形式创新、舆论关注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采用市级财政投入一点、区乡财政投入一点、社会赞助筹集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借鉴江西赣州于都县的经验,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契机,积极开展电影“认领”活动,农民可以花很少钱就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活动。三是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突出表现在财政支出1%和以钱养事人均1元钱的政策要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投入的监督管理和绩效审计,确保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都需要能够真正扎根农村的文化人才来支撑和领军。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如何引进、培育、稳定一支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十分紧迫。一是在农村文化人才编制安排和选拔使用上,要出台鼓励政策,改革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想方设法留住现有文化人才,解决他们的待遇、晋升、交流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干有所盼”。二是要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爱文化、懂文化、会经营、善创作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黄陂、蔡甸等采用定向培养文化人才的做法值得推

广。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人才档案,注重引进和使用人才,奖励拔尖人才。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和指导

一是要加强组织。农村文化建设绝不完全是一个“钱”的问题。正如基层文化工作者所言,“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固然以经济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由经济基础决定,它同基层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文化指导、文化传统等因素直接相关。”如何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鼓励和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如何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组织引导和指导。因此,在原有组织结构被打破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适当的组织再造(如成立各种协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和外力推动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嘉兴的经验,通过建立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城乡互动、文化共享、长效管理等机制,着力开展“双百双千双万”基层文化系列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每年一次送文化下乡,难以满足农民持续的经常性文化需求。因此,要建立演艺人员定期下基层制度,缩短文化下乡的周期,增加下乡的频率,同时要着力指导和建立基层文化艺术团队,打造一支支离不开的、有“根”的农民文化队伍,不断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借鉴“名家讲坛”的运作模式,开办“乡村大课堂”,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送到农村去;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村落结对互动,让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零距离亲密接触。三是要加强对农民文化消费的研究。如今的农村号称“386199”部队,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什么,显然不同于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不同于“根”在农村但“身”在城市的青壮年农民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来提供差异化的可选择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不断满足农民参与性、互动性、高品味的文化需求。

五、农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基。近年来青歌赛原生态文化的走红和被热捧,充分说明了原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根据农村基层文化村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地理实际,塑造特色文化村,提升文化品味。如黄陂区围绕“木兰文化”,打造“木兰文化品牌”,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如何深化木兰文化,如何对传统文化载体融入现代元素,如何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产品,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做到发掘和保护并重。防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设文化广场贪大求洋过分占用耕地,开展活动盲目攀比增加了人财物支出,一些地方封建、腐朽文化复兴,修祖坟、续家谱、建宗祠、信宗教抬头”等现象;防止“以公共文化建设的名义对农民搞摊派,以公共文化消费的名义将农民引入扭曲的生活方式,以公共文化开发的名义侵夺农村文化资源”的偏向。要整合文化资源,树立大文化的观念,走城市支持农村、市级支持区级、区级支持乡镇文化工作的路子。如整合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可以尝试将村级文化活动室与文化中心户有机结合,既可解决村文化活动室无人管,又可解决文化中心户设施设备不全的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既出资“修桥铺路”也“资助文体”,既能“白天握锄头”,又能“晚上舞笔头”,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强管理

要依法整治市场,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要转变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引导和指导,理顺政企、事企关系;文化事业单位要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要明确规范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否重新考虑将基层文化站划归文体局管理,至少要实行双重领导,即区文体局负责对镇文化站工作任务的进行部署和监督,对农村专项文化建设经费进行管理,对镇文化站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文化站录用人员加强考试培训。有抓手有制约才能有压力有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活力有生机。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要警惕三个不良倾向:一要警惕文化政绩工程建设的倾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等于经济上的大投入大奢华。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文化温饱和文化民生。二要警惕腐朽、低俗文化沉渣泛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风俗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但风俗变低俗就不正常了。对“黄、赌、毒、奢、盗(版)”等文化丑恶现象,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三要警惕文化建设上的“香蕉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西方经济、科技、信息强势裹挟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包含农

民在内的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本土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被丢弃,中华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身份认同正在受到激烈挑战,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中国人的香蕉化”,即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除了皮肤是黄色的外,内心和本质都已经成为白色的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文化建设的香蕉化倾向,注重发掘、保护和弘扬乡土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才可能走向复兴和富强。

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没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如何结合武汉农村实际,组建“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空间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天地也很广阔。

(武汉市社科院 田祚雄 周金娥 张康)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

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

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