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论文

论中国和谐教育的发展趋势

自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出现了。可以说,教育与人类是共生共存的,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世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展现着东方巨龙的魅力与实力。中国的教育发展在经历了许多次改革之后,在近期的发展中也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平衡现象相互联系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众多的学生牵连到社会的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谐教育应运而生。时代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和谐,已俨然成为社会的热点。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就需要教育的各个方面和谐、协调的发展。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和谐,并非就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而是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教育和谐是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种状态。

基于中国教育形势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教育的和谐需要教育的民主化。正如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处理得当,决不能主观武断地一

意孤行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选择性。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而不喜欢上不尊重自己的教师的课;学生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们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他们往往爱屋及乌地喜欢他别的东西(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同时,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力求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去年,我国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总之,学生发展需要和谐,和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高扬和谐教育的旗帜,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应是中国教育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和谐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1. 2. 3. 4. 5. ? ? ? ? 6. ? ?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 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

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

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

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

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7.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现行为和内隐行为

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去吧的综合心理特征。 8. 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9. 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

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10.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1

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胜利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11. 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

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2. 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综合型。

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13. 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14.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 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 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 学习的实质:

?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时相对持久的 ? 学习是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 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 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 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行

3. 巴甫洛夫的经验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

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4.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

率、准备率。

5.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

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的意义转化为生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8. 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学习观

? 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第二、教学观

?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 提倡发现学习

?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

学生观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

11.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 学习迁移的类型: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

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3.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4.3. 学习动机的种类: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5.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

5.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6.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内部因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6. 学生的抱负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 7.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

?动机

?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

?8. 学习动机的激发

?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2.?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9.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10.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成败经验 4.? 对他人的观察 ? 言语劝说

? 情绪和生理状态

2

? 正迁移与负迁移 ?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原迁移与近迁移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

性、清晰性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 相似性

? 原有认知结构 ?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学习迁移的意义或作用:

? 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 ? 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第六章 知识学习

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

方式,其基本单元是组块,表征方式是时间顺序、表象和命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

技能的知识,其基本单元是产生式,表征方式是条件和行动。 知识学习的分类

?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记忆的三个系统

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的特点

? 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 ? 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

? 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

5. 6.

7.

1.

2.

3.

4.

5. 6. 7.

8.

9.

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

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 深度加工学习资料 ? 碱性组块化编码 ?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

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 知识学习是造成型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七章 技能学习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形、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高原现象指在练习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我国心智技能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 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技能的作用

3

? 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

条件

? 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

的重要基础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校效率和效果,有意

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 学习策略的分类

3. 生成性学习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

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者表象。

4. 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有元认知知识、元认

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5. 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

整合、操作熟练。

6. 我国心智技能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

型操作、原型内化

7.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型训练

模式、交互训练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8. 合作学习中一般采用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

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9. 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

?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 排除互相干扰

? 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 多种感官参与 ? 复习形式多样 ? 划线强调

10. 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 联想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缩减联想、关

键词联想 ? 做笔记 ? 提问

? 生成性学习 ? 利用已有知识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

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分有结构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2.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

的起始状态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包括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3.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5.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

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6.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

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7.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问题的呈现特征 ? 已有的知识经验 ? 反应定势 ? 能力固着 ? 智力水平 ? 动机强度

8.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

? 智力因素 ? 已有知识经验 ? 动机强度 ? 个性因素

9.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 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0. 创造性的培养

?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 注重创造性个体的塑造

?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1. 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

? 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 ? 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集信息,是一种再认知的

过程;新手需要先明确目的,再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

?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利用直觉,而新手更

多的依赖正确的方程式

?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的自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

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 道德行为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组

4

建过渡到习惯

?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3.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4. 影响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 外部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社

会因素、同伴群体

? 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 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6.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 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

1.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

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2.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

行为的标准。

3.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

4.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

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5.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

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6.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

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所以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称之为信息沟通 7.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

聚性、竞争性、权威性。

8. 群体的特征: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群体心理

与群体凝聚力 9. 群体的心理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

塑造功能。

10.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功能 ? 评价标准功能 ? 行为导向功能 ? 惰性功能

11. 人际沟通(信息沟通)的要素:人息源、接受者、

信息和通道。

12. 人际沟通的功能:传达信息、心理保健、形成和发

展社会心理。

1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 群体的领导方式

? 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 ? 外部影响

14. 人际沟通障碍: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文化障

碍、语言障碍、人生障碍、社会心理障碍。

15. 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

同理心。

16. 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首应效应和近因效应、晕

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17.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 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

性、必要性。

? 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

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 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 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

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 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

侵蚀。

18.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 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 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 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1.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与过程,表现为人个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积极的社会功能。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 自我调控能力

?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寻求

发展。

4. 个体心理辅导中认知调适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方

法。

5. 心理辅导的原则: ?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5

? ? ? ? ? 6. ? ? ? ? ? ? 7. ? ? ? ? ? 8. ? ? ? ? ?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在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 人格特征 角色冲突 学校管理 社会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应付压力 社会支持 专家的处理 教师的休闲

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与评价

1.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

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 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教育作用。

3.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也叫可靠度,即多次测验

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4.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

所要测的特点或者属性的程度。

5.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不同考生的能够区分的程度,与

难度有关。

6.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7. 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问题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问题:测验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情景、脱离真实世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测验被滥用的情况;不能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