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报告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交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既要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对公路、航道、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形成水路、陆路、航空融会贯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又要对相关交通资源的进行整体规划,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紧密、配合流畅,实现交通运输效率的最大化,最大可能地满足所有交通运输需求。

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建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十一五”前相比已有了长足进步。公路方面拥有“四纵两横”的骨架网络结构。四纵为:宁靖盐高速、省道229、省道231和省道233;两横为:省道332和省道333。同时,我市还拥有384.646公里的县道和1105公里的农村公路网。水路方面全市共有航道53条,总里程961.82公里。航道总里程位列泰州四县市之首,等级航道里程也位列第一。这些都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我市现行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是运输方式单一,快速通道不畅。我市当前运输方式仍以公路和水路两种运输方式为主,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构成,铁路与航空运输基本还属于空白,与这些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都很低;且与高速公路的连接还存在瓶颈:兴化城区向东上高速公路约需30分钟,向西上高速公路约需1小时,影响对外沟通效率。

二是内部路网覆盖率和等级偏低。我市公路总里程虽然居泰州四县市首位,但20xx年底我市公路网面积密度为0.96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85

公里每万人,两项指标均低于泰州四县市平均水平。且路网结构以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为主,路网等级配置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不利于形成纵横互通的路网结构。

三是港站枢纽建设滞后。一方面,缺少规模化公路货运站,目前,我市唯一一家规模公路货运站为江苏戴南现代物流园区,而城区、以及戴窑粮食市场、沙沟水产品市场等重要商品集散地缺少规模化货运枢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大型内河港口,300吨级以上泊位数量仅占泊位总数的3.4%,不能满足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导致我市丰富的水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是交通资源的整体优化尚需提高。由于前期改革需要等原因,我市运输市场存在“小而散”的弊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不畅;客货运输整体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五是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一方面,内部缺少运输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的传递、共享都不顺畅;另一方面外部信息平台的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正确树立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科学理念

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不断优化,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科学理念。一是切实增强交通先行发展的理念。通过总量规模、推进增量调整,提高交通运输的机动性、通达性,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布局,使综合运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更好地发挥交通先行军的作用。二是切实增强交通统筹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为运输需求者提供更加合理的选择机会,形成“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局面,从而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三是切实增强交通以人为本的理念。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应优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

有效协调和充分衔接,全面考虑人们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求。四是切实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注重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注重交通运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率,保证综合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兴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对策

一是做好一张规划图。在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下,做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增加前瞻性和指导性,明确发展目标和阶段性实施计划,稳步推进。在规划上一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二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三要与交通运输发展能力相匹配;四要与整体发展需求相吻合,将路网、客货运枢纽、整体资源的优化、信息网络的建设等作为规划重点。

二是完善一张公路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努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一要迅速打通对外快捷通道。我们要瞄准国家沿海沿江开发的政策和规划,借力使劲,借势发展,紧抓“十二五规划”契机,由政府主导,多部门介入,成立专门攻关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上争力度,着力形成“东接沿海、南连长江、西达机场、北通老区”的战略格局,服务和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洼地不洼、快速崛起。东接沿海:积极规划李合公路,打通兴化通往沿海地区的捷径;积极上争戴窑铁路支线的建设项目,完善戴窑商品粮交易基地、合陈国家级亿斤粮库的集疏进体系,努力培育兴化新长铁路经济增长点;南连长江:建成我市腹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大周公路,力争向南延伸(需解决姜堰段约13公里连接线),做好与泰州长江大桥的连接,主动接受泰州大桥和泰锡宜城际铁路的经济辐射;西达机场:做好233省道兴化城区过境段改造,策应扬州地域发展,打通与苏中机场航空运输的衔接;北通老区:

适时开工建设沙柳公路,建成后,沙沟镇作为文化古镇和交通枢纽,向西北可连接宝应县古镇柳堡,向东北可连接盐城革命老区和大纵湖国家AAAA级旅游区,向南通过兴沙公路可牵引游客至我市“千岛菜花”和“水上森林”,可有力引导和带动当地旅游、渔业等产业的发展。二要着力提升内部公路技术等级。加快推进县道改造,提升内部骨干公路的技术等级;有侧重地对现有乡村道进行改造,加大会车道、错车道等建设力度,延伸乡镇公交的通达深度;健全完善科学长效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保证农村公路管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三要努力加大内部路网密度和互联度。以县省道等主干道为骨架,加强各连接线的规划建设;规划南部地区东西横向干道,解决路网布局不均匀,东西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推进通居住点公路建设,有效解决断头路,提高路网覆盖率。

三是优化一张运输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交通客货物流发展,努力建成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立体集约、成本低廉的运输体系。一要完善配套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加快推进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形成水陆运输重要的集散中心,实现水陆货运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对全市200多个小码头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陆路交通状况,有计划地引导其向规范化港口发展,逐步形成分布广泛的水陆货运节点;加快客运总站和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二要深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整合优化道路客运市场,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深化道路客运市场改革,抱团发展,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提高整体服务质效。三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依托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分层次、有重点的发展物流中心,为物畅其流提供平台。重点加快得胜湖物流园区、戴南物流园区、戴窑镇粮食交易市场物流中心、沙沟水产品批发交易物流中心的发展。

四是健全一张信息网。按照统一、整合、应用、提升的总体思路推进,逐步

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一要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监控调度系统建设。在长途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公交、城市出租、农村公交、重要交通设施和节点的全覆盖;加强对GPS监控系统应用的开发,形成客车运输、交通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共享、发布的良性机制。二要切实加强公共客运信息服务。形成城乡联动的客运信息服务机制,大力推行客运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进一步拓展IC卡一卡通业务,提高行业服务科技化水平。三要积极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成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域内物流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和数个农村物流信息服务站点,为城乡物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加强物流信息的外部沟通,建立与外部信息沟通的良性机制,推动与泰州及周边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扶持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提高物流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篇:关于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西湖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区人大常委会:

为配合本次常委会审议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日前,区人大常委会吴兴根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相关同志,先后赴区发改局、商贸旅游局、财政局、科技局、招商局、统计局、三墩镇、灵隐街道等14个单位,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发展三大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职能部门和镇街的共同努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xx年年底,我区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7300多家,占全区法人单位总数的77%;20xx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0.04亿元,占全区GDP的75.3%;20xx年以三大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我区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81.5%。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积极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扶持“三大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在继续强化社区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同时,重点支持和发展八大门类,即:休闲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与楼宇经济、金融服务业。确定了加快我区重点支持的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植力度。并大力强化政府服务,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在用地、用房、用人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

(二)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着力盘活用好现有存量资源。通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抓住区内高校搬迁和工业企业外迁的机遇,积极调整用地性质,并用好矿山治理、土地整理、10%留用地等土地资源,优先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快重点区块建设,加大三大集镇、浙大科技园、科技经济区块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增加科研和商业用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据招商部门调查数据反映,截至20xx年年底,我区已建楼宇65幢(其中6幢为单位办公用房或高新区招商楼宇),实际为我区招商的楼宇有59幢,目前实际可招商楼宇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已入驻企业的45幢楼宇中,在我区纳税20家企业以上的有36幢。

(三)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导招商引资。从招商部门提供的资料来看,20xx年全年引进内资现代服务业项目1266个,占内资引进项目1400个总数的90.42%;到位资金104.17亿元,占区外到位资金115.55亿元总额的90.15%。引进外资现代服务业项目41个,占外资引进项目48个总数的85.42%;合同外资31935万美元,占合同外资33582万美元总额的95.1%。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现代服务业在招商引资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引进的项目产业结构也更趋合理。

(四)坚持突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现代服务业集聚效益明显。我区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商务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先天优势的城区街道,尤其是灵隐、翠苑、西溪、北山四个街道。据统计部门统计,仅四个街道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近5200家,占全区服务业法人单位总量的71.2%;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61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76.7%。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发展也各具特色。西溪街道主要发展批发零售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翠苑街道辖区内有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则重点推进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

产业发展;灵隐街道则因浙江大学、肯德基浙江总部、世贸中心等大型服务业单位在其辖区内,大力发展教育业和住宿餐饮业;而北山街道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所在地,使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成为其发展服务业的主导行业。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协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一是全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未发挥作用。20xx年我区发文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但至今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来研究布置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虽然设在区发改局,但没有专门科室和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管理职能作用没有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二是现代服务业行业归口管理的体制不完善。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区科技局一个部门现在分管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软件业、文化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两大门类,任务很重,人手却相对紧张;另外的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门类都没有明确哪个主管部门负责在抓。三是反映现代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统计工作比较薄弱。虽然区政府根据杭州市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分类,把现代服务业定为八大门类,但是由于现在执行的统计方法制度与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法有差异,难以全面掌握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系统分析、预测、监测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而无法为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此外,镇街统计人员力量的薄弱,也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有待夯实。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有待落实。规划是发展的龙头。目前各镇街和部门都在自主发展现代服务业,缺少一个统一布局的发展规划以及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控制性详规的分年度实施计划。同时,在调研中有关单位还反映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明细,操作性还不够强,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政策兑现周期较长,扶持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等。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资源受限。10%留用地项目是我区农村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主要平台空间,由于受10%留用地农转用指标分配限制,10%留用地发展项目难以得到落实。据了解,我区目前可核发留用地指标5625亩,其中市国土资源局已核发(包括预支)指标共计2905亩,约占可核发面积的52%左右,而拿到农转用指标的批准项目只有707亩左右,仅占已核发留用地指标面积的24%左右。以上数据说明,我区留用地发展项目的开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另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之江地区空间资源缺乏,可供招商的楼宇资源较少,只有10%留用地项目的江口大厦约1.1万方面积的楼宇可供招商,区域内没有建成的高档次、高品位办公商贸楼群。三是黄龙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块的楼宇内企业入驻率已达92%,可供招商的空余楼宇资源也不多。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空间结构不够均衡。全区服务业企业中占总额90%多的服务业增加值和占总数80%多的企业,全都集中在仅占全区面积10%的主城区的街道,这些街道大量的土地被省市机关、高校和居民住宅所占用,可供引进服务业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商业办公大楼等十分有限,制约着街道服务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留下、三墩及之江地区占区域面积广,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有待更深度的挖掘。西溪湿地公园内将近18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还待开发利用。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税收情况来看,20xx年我区房地产业上交地方税收7.34亿元,占现代服务业贡献地税的比重为34%,房地产业占据了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房地产税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实现“以三大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保持在80%以上”的目标难度较大。另外从产业规模来看,20xx年仅限额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增加值就达69.82亿元,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33.2%,而这些单位对财政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三、意见建议

(一)建立健全协调引导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完善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完善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鉴于现代服务业覆盖面广、工作多、任务重,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具体工作,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能。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八大门类,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口管理、协同合作,从而形成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分工配合、覆盖服务业八大门类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例会制度、调研制度、项目推进会制度等,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完善考核体系,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考核力度,充分调动镇街及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要建立切合我区实际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建议在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中实行“四统一”,即统计方法统一,就是要执行以统计部门制订的法定统计方法制度;统计主体统一,就是要以镇街为统计主体进行统计,要切实行使以块为主、部门协调、属地管理的服务业统计体系;统计对象统一,就是要以“在地统计”为原则,即统计单位严格以实际经营地为准,确定统计范围;统计口径统一,就是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数据由区统计局进行统一管理发布。此外,区统计部门要积极探索与工商、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信息资料共享机制,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各镇街和社区也应配齐配强统计人员,做好各项统计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监测、预测、分析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各部门自行开展的专项统计调查,有关统计数据在上报前,报统计局审核备案。

(二)制订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一是加快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从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机遇等出发,进一步明确整体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及发展举措,编制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并要注重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在发展规划指导下制订分年度实施计划,确保现代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完善扶持现代服务业政策。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扶持政策,做到扶持力度大,透明性高,操作性强,便于宣传和兑现。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突出,应结合我区区情特点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明确发展带有西湖特色的重点门类、重点行业的扶持重点。

(三)切实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拓展文章。要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结合道路有机更新和辖区高校搬迁,争取规划更多的公建用地,进一步优化空间利用模式。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搬迁,整合盘活现有楼宇厂房资源,加快腾笼换鸟和“优二进三”步伐。完善现有楼宇资源动态管理系统,举办楼宇专场推介会,落实楼宇招商责任制,积极引进税源型服务业企业。针对10%留用地农转用指标落实难等问题,建议也要实行解决问题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的工作要求;要集全区之力协调攻关、合力攻坚,多渠道、全方位向上争取,切实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

(四)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和档次。积极引进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和综合性商贸项目,打造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发挥产业项目的集聚效应。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深化区校合作,推进“一街、两带、六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湿地公园商业用房,优化湿地公园经营业态,丰富旅游产品,提升西溪湿地旅游休闲品牌和影响力。加大商贸服务业财政投入,大力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和商品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商贸特色街区。编制并实施全区群山游步道贯通建设规划,加强旅游业与农业互动开发,提升各类休闲基地档次。提升黄龙国际商务区向周边辐射能力,打造在全市领先的高税收的“现代服务业楼宇集聚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