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小结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课后小结

作者:邓意豪 班级:陶设8班

总以为大学星期天不用上课,但我们班却不同。每个星期日的早上,我都很不愿的起床洗漱。然后慢悠悠的走去教室。一开始的课程,本以为会很无聊,但在老师开讲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老师的表达是如此的清晰易懂,并不会死沉沉的一片。不久我就融入了课堂,我开始试着回答老师的提问,我竟然能答对,这让我自己也感到惊讶。

在以下的没一节课中,老师讲的是那么的仔细和生动。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课程。虽然我会偷偷的玩玩手机。但我总会听得津津有味。我总能把该记的记下来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中国美术史的特征主要有:

1. 丰富性:绘画【山水 花鸟 人物】 雕塑 工艺 建筑

2. 实践性:“知行合一”

3. 意向性

4. 延续性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在社会发展上属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也就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生产力和生产力水平很低。通过本章的学习,使我对旧石器时代美术及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色有一个整 体上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中国 美术早期的发展形态,以及新石 器时代绘画、工艺、建筑等美术形 态 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是我逐渐了解了以下内容:

1. 美术的起源及美术的早期形态;

2. 新石器时代多种形式雕塑的表现特 色;

3.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4. 新 石器时代的工艺与建筑:

5. 新 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形成及特色,美术的起源及美术的早期形 态;

6. 新 石器时代多种形式雕塑的表现特色;

7.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8. 新石器时代 的工艺与建筑;

9. 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 的差异等等。

接下来就是第二章:青铜器的光辉。在这章中我了解青铜的铸造方法,主要有失蜡法,铸块,错金银。以及青铜器的纹理,用途和礼仪制度方面。纹理主要以饕餮纹居多。很多青铜器都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由此可以出夏商周时期的等级制度森严。在这章中,老师还重点讲了文化轴心。文化轴心:雅斯贝尔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在19xx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xx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3xx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周林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

万水的阻隔,但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雕塑方面,自秦汉时期开始,雕塑艺术在继承先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出土的雕塑品中,每个艺术品都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

在绘方面,水墨画为主。主要有比划以及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业的画师或者画家。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艺术作品具有双重的功能性:成教化 助人伦 ;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曹衣出水等。山水画,花鸟画在这一时期萌芽。画论著作的出现,奠定了艺术传神,气韵的标准。古人还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基础上提出了六法:

1.气韵生动是也

2.骨法用笔是也

3.应物象形是也

4.随类赋彩是也

5.经营位置是也

6.传移模写是也

这六法从上到下是审美,从下往上是学画过程

在隋唐时期,人物画走向成熟。宗教美术世俗文化,回话的形象和技法为广大观众接受,题材走向了现实。山水画从故事背景中解放出来,并出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花鸟画独立分科,出现了擅长画花鸟的画家。在壁画上,将本生故事,表示释迦牟尼所述的前世姻缘故事,常以前国王、王子、商人以及弱小的动物作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思想,宣扬仁厚牺牲、舍己为人的思想。

宋代绘画繁荣,职业画家活跃,宫廷绘画兴盛,士大夫绘画流行,以及宋代画史画论繁荣。宋代的文人把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出现了很多收藏家,鉴赏家和画家。题材偏重于梅兰竹菊。追求主观情趣,反对拘泥于形式。

元代画家重笔墨,讲风格,但仍然有一定的山水依据。他们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的情感,形式上重笔墨,但是情调上流于伤感,淡泊孤寂,艺术功能上标榜中意气,不趋于社会的审美嗜好。

在老师对各位大师作品大的分析中,让我学习到中国画的技法是如此丰富,形式多样。它所表达的内容博大精深。各个时期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精髓,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成功,在于国家问文化的强盛,以及文化对国际的影响力。因此,在中国五千多年大的文化河流中,她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从石器时代到今,她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我们的骄傲。《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带我重新浏览了祖国的文化,让我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是我对中国美术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作者:邓意豪

班级:陶设8班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学习总结

美术鉴赏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

美术鉴赏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 才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美术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不与历史、科技、经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受到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人类对美

的不懈追求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文明史,同样有力的推进着社会的进程。进入现代社会美术更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文明的显要标志。就人类知识来说是一个统一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清华大学在组建成立美术学院时就宣告: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孤立的本学科跳出站在大美术的角度去思考、探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就易于恰当地使学科教学方法免于呆板单一。把学科教学和相关学科内容联系起来,在较为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欣赏美术有利于把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对话的教学特点,有利于综合的或跨学科课题的提出,这样更便于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选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构筑起大美术的框架,更加有效地实施美育,推进学科综合化进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