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我从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已很多年了。课本也已换了很多不同版本,但是总的来说内容变化并不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听的津津有味,不感兴趣的话题根本不听。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今美术课堂中最迫切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总之,要改变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2009-20xx年高一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紧张繁忙的一学年过去了,我们在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工作条例》,圆满完成了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任务。

一、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探讨教学改革,对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注重针对性、实用性,不断寻找改革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二、从抓常规教学入手,向课的45分钟要质量。常规教学狠抓了教师的课前制定计划、备课、课前准备、课的基本形式、组织教法、讲解示范、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学生着装、课堂纪律。此项工作教研组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互相督促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成立了学生兴趣小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鉴赏学校安排的课时(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如高中一年级部分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大大提高,欣赏的眼光也提高到一个深层次。

?、本人一直兢兢业业,敬岗爱岗,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三尺讲台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行工作。组织观念强,能遵纪守法,坚守工作岗位,一年来从来未旷工、迟到、早退现象,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每次都认真参加学校的例会学习。

?、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我思考一些对策。

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其次,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此外,还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让学生对美术的范畴和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充分的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美术对自身素养、能力、心理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影响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积极性。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如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教师先设问:“画中梅花与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初步认识到画中梅花的艺术特色,即只有一支横斜在画幅中间的梅花,作者用墨色画梅,画中还有题诗等。接着教师再用“画家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见的梅花的颜色,如红色、粉色来画呢?”、“画中的题诗与画中梅花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逐步领悟画家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胸怀和理想。继而再以“画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导学生联想元代的历史背景,最终使学生领悟作品所体现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此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欣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时,让学生欣赏一段爵士乐;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一边播放着古乐《高山流水》,一边会使人的视觉、听觉乃至整个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继而能帮助欣赏者对作品作出更准确的欣赏和评价。

总之,要改变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体现学生主体的美术鉴赏教学

在高一年级美术教学中,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有二、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教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为什么到了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地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久而久之,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时常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高中美术新课程》总目标第一句就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在美术鉴赏模块课程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把“主体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主体教育的基本精神。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美术鉴赏课通常情况每一主题都会在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如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的导入中首先学生看到的是曾侯乙编钟,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学生一下子就

进入了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集体备课时一位教师在《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一课中,由北京20xx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玉印导入,引出中国玉石文化,形式新颖,内容紧扣教学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3.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中,第一课时安排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教师课前准备了相关的问题及资料的来源和查找方式。各组分别查找和搜集小组所选任务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和电子文本摘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民间美术某一类型中数幅作品,进行小组讨论评述,组内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小组共同认识成果,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并提出问题,对作品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通过组内合作和帮助,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第二课时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小组,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并解决小组对作品的疑问。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现代美术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中,这对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精神,增进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合作学习的实施,应注意以下策略: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变革座位的排列方式;正确进行分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效配合。

4.全员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美术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剪几幅窗花,或亲自创作几个小阿福,或照着年画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指导性;组织的有效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这里强调的是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

灌输。这就要说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替。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画像时,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造型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体现学生主体的美术鉴赏课,教师精讲、点拨、评价所占时间一般是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如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尝试体验等。主体的主动积极作用在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美术鉴赏课能够满足学生表现、参与、交往、合作的欲望,充分体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主体教育”理念。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

20xx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率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实施。随后,江苏省于20xx年实施高中新课程。20xx年,福建、浙江等东部省份也进入高中新课程。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美术学科由原来单一的欣赏教学拓展到9个系列内容,其中,作为必选课程的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也有别于以往的“美术欣赏”。 以往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只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奇闻轶事等,也有教师对绘画作品的形式加以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鲜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来评论美术作品的。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对“美术鉴赏”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①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欣赏教学模式。新课程的“美术鉴赏”要求教师重视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当老师”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行为变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欣赏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从而使“美术鉴赏”的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先进教育观念。“当代的教育观念中提倡教学法的多样性和贴切性。为了成功,所有的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各样适宜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和个人性格的方法和情势来学习。”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有利于学生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高中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在心理和生理上比初中生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特点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断增强,注意力较稳定而持久,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评判意识。他们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渴望自己的思想能获得知识性的支持。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教师有必要探索、整理出一套更切合高中生心智特点的教学方法,即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id)所言:“高中的教学单元要想有效的话,必须是基于成长中之青年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必须为青年提供表现其理念或感情的机会,他必须接受提示与鼓励来实验材料和艺术媒介,且为自己的‘探险’和发现而奋斗,而不是追求教师强加的完满性。”④

二、“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及实施过程中教师职能的转变

“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合作、探究、欣赏”。这种教学方式的具体形式是:

1.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美术水平、美术能力或兴趣爱好,三至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发展。

2. 课堂上,由课题组的学生作为教师走上讲台给其他同学上课,讲授他们研究的成果。每节课变换不同的课题和授课者(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张扬个性。

3. 在课题组的学生作为老师授课的基础上,营造讨论、沟通、质疑的氛围,让坐在下面的其他同学大胆地挑战授课者(朝夕相处的同学而非带着专业权威色彩的老师),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4.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欣赏”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要有效地实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灵气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能必须随之转变。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课堂交给了学生,我们教师做什么呢?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一定程度的控制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的活动。在“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切不可因为学生走向讲台而忽视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人变成了课前的指导者、课中的助教者和课后的评价者,可以说,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了,教师工作的挑战性也增强了。就像美国课程专家多尔(William E.Doll,Jr.)所描述的:“在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为了使对话保持继续、使探索不断延续下去,探索过程中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取代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而且这种转变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而不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⑤。

在“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一个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变化的课堂,要在这种复杂情境中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智慧。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课程开发的特点,随时优化课程结构,熟悉与掌控课程自组过程中的可能情况、突变情况;其二,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促使其向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其三,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对突变情况应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其四,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教师还须经常反思,并促进学生积极地自主反思,积极与文本对话,创造出更多灵感。

三、“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工作的具体操作

“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疏于指导或者指导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控,授课学生知识讲解不到位,听课学生随意发表意见而影响授课质量,那么其效果肯定会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还糟糕。因此,实施“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评价与反思方面多花精力,下足功夫,才能促进该教学方式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大致可以参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美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1.课前准备

⑴教材整合

新课程实施之后,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由以往单一版本变为多种不同版本并存。不同版本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具有各自的优势,教师可以依托本校所使用的教材,兼收并蓄其他教材的优点为我所用。除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外,教师还可根据学情、校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与利用。在教材整合过程中应打破以历史学科为中心和以西方艺术发展为中心、帝

王文人艺术为中心的欣赏习惯,而以“①个人审美能力的聚集和提高;⑵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③多元文化的解读和交流”为目的。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地方资源的开发,拓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视野。地方性的美术教学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相对要深刻一些、更便于接受。因此,教师在执行国家教材的同时,也应努力发掘地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以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的形式,或者是在课时教学的导入、重难点突破等相关环节将地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认同与归属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⑵指导学生

课前指导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备课指导、学生课件制作指导三部分。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指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各项潜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美术水平、美术能力或兴趣爱好,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适当的分工。其组员的分工大致可根据资料搜集、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制作、上课主讲等不同任务来进行。可以是每人负责一个项目,也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交叉承担不同项目。如厦门市禾山中学李荣富老师在指导学生准备人美版教材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一课时,是这样分工的:学生1是该学习小组的组长,同时担任上课主讲人;教学方案的编写由学生2和学生3承担;课件的制作由学生2和学生4承担;学生3和学生4另外还担任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与结尾部分预设的书画拍卖活动的拍卖者与竞拍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备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需要针对如何备课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作适当的示范与讲解。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更要关注学生备课过程中资料的搜集与运用,以及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认清“学生当老师”与教师主讲之间的区别,切不可苛求当“老师”的学生与教师本身上课一样全面而深入。担任“老师”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并且围绕议题查找相关文献、上网查寻资料,如果是涉及地方资源、社会议题的,还可采取观察、访谈、摄影、录音、笔录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在学生备课过程中,要求他们能较准确地使用美术术语,凭自己的观点和视角,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艺术流派或艺术现象,并适当穿插相应的背景知识。在指导学生制作课件时,除了对学生适当进行技术指导外,还应让学生明确美术教学课件应注意知识性、科学性、技术性、趣味性的统一。

2.课堂指导

学生上课时间一般可控制在35分钟左右,留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教师对学生上课未涉及的知识作进一步的补充,或者也可由其他同学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课堂指导部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注意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及时帮助授课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深度、广度与准确性的把握,让课堂教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新知的了解与延伸,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如厦门市乐安中学陈慧真老师在人美版第16课《中

国民间美术》一课中的课堂指导就有可借鉴之处。当授课学生展示桃花坞年画 时, 由于该作品风格与平时同学们在精品店里所看到的日本工艺品的风格比较接近,所以就有同学脱口而出:“桃花坞年画很像日本工艺品的风格!”陈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于是在学生授课结束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是日本的工艺品象我们民间艺术的风格还是桃花坞年画像日本工艺品的风格?”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对产生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引导了学生辨证地看待民间美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之上升为自觉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当老师”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课堂教学评议部分,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评议的多主体评价,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给学生的自我评价表格,应综合考虑知识的获取、合作学习的配合情况、课堂教学的表现状况,以及课件制作的水平。总之,评价要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两部分。

在课堂指导中,我们谈到了课堂教学评议,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学生反思”有别于课堂教学评议,课堂教学评议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采取了便于操作的表格形式。而这里所指的反思,是指学生对当“老师”以及参与“学生当老师”教学活动的感想和体会,一般可采取短文的形式。如“记第一次《美术鉴赏》课的执教”,或以第三者的身份,评议其他同学执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在“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课堂助教过程中需要反思这样一些问题:⑴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是否兼顾了学生的不同特长与全面发展?⑵在备课指导过程中,是否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⑶学生上课时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能力?⑷当学生资料搜集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与途径?⑸是否能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重新建构或解构,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通过反思,促进课程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甚至毁灭),保证下一步向更高水平发展。

除了过程性即时反思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对课前准备、课堂指导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反思与改进。课后反思一般可采取即时性撰写课后反思、撰写教学案例或者邀请同行参与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

四、结语

“学生当老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与教师直接授课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学习者主动建构其知识体系,习得知识并把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方面,以及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非此即彼的态度来对待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在本文中对“学

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及其操作方法作简要介绍,旨在对实施“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的老师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使之能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