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

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后与教师交流反思中,我们发觉许多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目标,而工整抄写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也大多是从教参上摘抄下来的,课堂教学仿佛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的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给语文课加码,加大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贪多、求全;有的老师提问过多,学生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制定不准。“不准”意味着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也就是与学生认知特点,现有水平不符,与教材要求有差距。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级教师教学《自己去吧》这课时,让学生思考:小鸭为什么会游泳?小鹰为什么会飞翔?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年段目标、对教材要求把握不准。类似这种拔高教学目标的现象在“语文园地”“读读背背”的教学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让学生背下句子的含义;本只要求熟读、大致了解诗意的儿童诗,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

还有个别现象是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如,三年级教学认读生字仍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声韵分开拼读”,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是“教”。

②教学目标制定不全。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灌输,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植。

2.语文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

这次调研,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都要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检测,比如听写生字词,做与课上讲解相关的小练习,搞一次小练笔等。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字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或错别字多。一个小练笔,学生提笔有千斤重,半天动不了笔,即使动了笔,也写得语句不通,文不达意。

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实实地“讲”与“问”,对“双基”教学不重视,对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不辨析字形,该认的字不认,该写的字不写;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

3.朗读教学模糊化、形式化、机械化

分析老师们的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大多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生A读了生B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老师读了学生们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

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意蕴。

4.教学评价缺乏指导性、激励性、艺术性

主要表现为:①不理不睬式评价。如学生读了一段文章或一句话后不借此时机点拨、指导、鼓励,就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②不痛不痒式评价。“不错”“好”这类大同小异、模糊不清的评价语言充斥在课堂,怎样不错?好在哪里?还需要改进吗?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评价后并无所得,指导、激励、促进作用不明显③不伦不类式评价。评价并没有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如学生刚读课文就让学生从“有无感情”这个角度评价,让学生无所适从。

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起到指导、激励之功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考虑自己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时的态度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结果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读书答问后的评价表现不尽人意。

 

第二篇: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04-0087-0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进行调研,找到了实际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问题,并以此为借鉴,进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 学院经费紧张,政府支持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经费和校内外师资力量等作为支持,这样巨大的开支与学校目前自有经费的微薄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校受经费的不足的影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状况。

2 校企合作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不能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约束,学校处于被动状态

现阶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仍然存在学校方面热情似火,主动出击,企业反应冷淡,高高在上的尴尬情况。例如:

2.1突然人事变动,造成校企合作突然“断链”

职业技术学院分管集团公司副总因工作需要调任其他集团,原达成的派学生至矿进行任职实习、顶岗实习等合作意向暂时不能执行,需要学校新任分管副总重新协商。

2.2企业基层管理者校企合作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

某公司作为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其高层领导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各项事务,包括:实现校企互聘、参加专业研讨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然而,其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基层管理者执行力不强,缺乏应有的校企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某次学校专业老师多次与该企业人力资源处部门管理者提前确认学生认知实习时间、地点、学生人数的情况下,实习当天该公司某分公司没有进行任何接待准备,最终该次认知实习被迫改为学生参观其分公司场地及设备,半天时间就匆匆结束。

2.3没有规范、具有约束力的培养标准方案

没有规范、具有约束力的培养标准方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因自身情况的变化随意变动培养进程,不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2.4企业管理资源有限,很难实现一对一的实习指导方式

由于一些行业企业的性质特点及其规模制约,其人力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导致在面对动辄数十人的实习班级,企业无法做到为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企业指导老师,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企业老师指导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这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3 顶岗实习学生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1学生认知实习时间安排不符合企业经营需要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满足学生实习的时间存在一定阶段应激性和变数,而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具有统一性。这就造就校企双方在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上的矛盾。

3.2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企业要求

企业希望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甚至就业的时候,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等方面仍无法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这就造就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了企业之后不能立刻上岗参与相关工作,反而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人力、资金等成本对他们进行再培训。

4 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遇到突发情况缺少相关保障

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其服务对象时企业生产一线,企业的规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分布在城市的各区域或多个城市。面对学生实习分布的零散性,不管是从学校的师资数量还是资金方面,都不能达到将校内老师分派到学生实习的各个企业去进行跟踪管理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学校对实习学生,特别是实习时间较长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缺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生活关注、实习指导等。 5 学院现有体制,难聘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

外聘教师为学院自行联系,经费有限,课时费不高,缺乏吸引力。根据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外聘教师课时标准,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最高课时费标准为40元/节,虽然远高于校内教师课时费标准,但相较企业高管待遇及其他本科院校外聘教师课时费标准而言存在一定差距。

企业管理者、专家往往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再承担教学、指导工作;或承担了教学任务,但经常因为有其他工作任务要完成临时不能到校授课,这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6 学院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学院教师面对校企合作企业的开发、联系、维护等工作大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教师往往自身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工作压力大,存在一定的惰性,只要不是学校要求非完成不可得任务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另一方面,教师认为联系企业通常会影响到自己的休息时间,或者涉及到要用到自己的私人人脉,而后期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

7 结语

校企合作的主体,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为此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起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

到办学经费投入,能实现实质性地指导和引导,并能从办学经费和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的支持与扶植;同时实现学校对企业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高教研究,20xx(2).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xx(3).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xx(9).

[4]崔永华.职教集团经营研究——以江苏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xx(17).

[5]朱颂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社科类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xx(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