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课题实施计划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计划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一.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 选题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理念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终生学习的基础,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而在这些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和学生遗忘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老师也不重视,课堂上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不知所云。上了半天课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讲的学习内容在课本的什么地方?尤其对我校来说,学校地处农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小学毕业时,已经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进入初中后,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辛苦,学生还会一如既往地上课听不进去,下课应付作业,考试成绩很低,初中毕业两手空空。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最不希望的结果。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2. 课题研究的假设及其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假设为: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习新知的首要环节。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己预先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学,以排除障碍,了解重点、难点,拉近与新知的距离,在学习的同时,展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兴趣,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准备,降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有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3.情感与态度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又是以情感与态度目标为基础.学生预习后,表现在心理上的主动性和准备性上,并为对新知识的接受作了良好的铺垫,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预习可以作好知识的准备,并及时复习补救,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过渡。.数学认知结构是以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当新知识能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时,那么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很容易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若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它相联系,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再把新知识纳入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预习,在知识上做好准备,是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环。

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这些问题,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学生会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因而学生易于突破知识难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就是学生课前自学,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预习过程中,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

关于预习,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作过精辟的论述。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动天君,即动脑子、下心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建立终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

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即为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识,有所得,上课讨论交流时,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结果不甚吻合,就做比量长短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近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的“三三六”或“10+35”教学模式就突出了学生预习,自主探索的特点,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效。“三三六”模式指: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此模式又称为“10+35”模式,意思是: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35分钟。这其中,无论是它的三个特点的突出,六个环节的完成,还是两个时间的实现,都取决学生预习的效果。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本课题尝试采用的教学模式为“预习----交流----展示----反馈----小结----检测”,重点研究针对我校现有条件下的“先学”与“后教”的关系,“先学”要“学什么”?,“怎么学”?,“后教”要“教什么”?,“怎样教”?才能使“学”与“教”很好的衔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已经习惯了小学六年的教学模式,课前不预习,或预习应付了事。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亲历和经验的积累,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题研究起始阶段,采用怎样的预习方式,设定怎样的预习内容,提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提前给学生制订学案,制订预习目标、重点、难点,让学生逐渐学会预习,掌握课前自学的方法,并体会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和预习内容的联系和区别;课题研究中期,教师不再给学生提供学案或极少提供,由学生自己根据前期的学习经验,预习课堂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课题研究的前期

和中期,为了突出预习的作用,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前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或分组对预习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互相答疑解惑,每个人都动起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展示时,由其他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解决。课题研究的后期,教师要为结题做准备工作,在进行研究的前、中期,教师要特别关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是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要对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作对比分析,总结结论。

三. 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学校教研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尤其是学校领导学习并接受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已多次派人前往学习总结,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探究氛围;硬件方面,学校拥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互联网接入等,可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保障;数学组的教师队伍具有老年和青年结合的特点,一位教师是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两位教师大学数学本科刚毕业。同时参与课题研究态度积极,愿意为课题研究献计献策。

四. 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 召开课题组会议,正式开题。

3) 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设计统计表。

4) 培训教师,统一认识,更新教学思路,明确新的教学模式。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著作,资源的查询,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时洞悉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给课题研究以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2) 比较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定期检测(初步计划一周一测,一月一考),及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3) 个案分析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记录案例,课题组成员不定期进行交流,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4)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总结经验,撰

写有一定价值和水准的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研究策略,扎扎实实地做好一年的研究工作,定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形成整体的研究成果。

六. 本课题研究的阶段:

1) 研究周期:20xx年x月-20xx年x月,共计1年。

2) 研究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x月:撰写课题报告

20xx年x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第二阶段:培训阶段

20xx年x月-12月:参与研究的教师统一思想,熟知相关理论及需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等。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20xx年x月-20xx年x月,开展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实施“先学后教”的探究,记录数据,统计结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xx年x月-8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

七. 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唐志康

成员:陈圣东、吕美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