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作文备战技法点睛:记叙文作文的17种小技巧

记叙文作文的17种小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作文结尾方法:

1、祝愿法

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祝愿、愿望,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就是这样。

2、评议法

记叙文结尾,篇末往往有个简短的评议或评述。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有这样的结尾: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潮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扣题法

文章的结句与标题呼应相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结尾,就用了这样手法。请看: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4、道具法

文章始终贯穿着某一件事物,并以这件事物作为故事的终结。例如江耀辉的《红军鞋》:

“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这个结尾就以贯穿文章始终的红军鞋作为故事的终结。

5、终结法

文章的结尾,把故事的终结交代给读者,以此来作为故事的结尾。如罗广斌、刘德彬、杨益京三人写的《挺进报》的结尾就是这样:

“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组织。”这个结尾就交代了故事的终结。

6、直抒胸臆法

文章结尾,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内心感情直接写出来。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这样结尾的: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这个结尾就表达了作者的希望。

7、烘托法

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如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就是这样结尾的: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象整个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呼声。

8、推测法

文章结尾时,对文中所写的人和物想作个交代,但又没有确凿根据,或者就是为了制造一种悬念,于是就用了推测法。例如《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子的“大约”二字即说明是推测了。

9、对比法

结尾时,把人物或事件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的结尾: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诡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10、绘景法

以描写景物作为结尾。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11、时空法

结尾处点明时间或地点。如《海市》:那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庙岛群岛。

12、怀念法

文章结尾处表达出深厚的怀念之情,给人们留下不尽之思。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就在结尾处表达了这种感情: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在他面前,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13、意外法

文章结尾,使人感到出乎意料。如莫泊桑的《项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4、总结法

文章结尾处把全文内容作个总结,有的还把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出来。如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的结尾:

四川的党政军民,在这次抗洪救灾向自然作斗争的总体战中,为了抢救国家物资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15、呼吁法

文章结尾,向读者发出呼吁。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6、照应法

文章结尾时,为了使前后呼应,中心明确,线索清楚,结构紧凑,常常要对前文加以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线索,照应主人公。如戈果理的《泼留希金》。结尾时就照应了主人公:

现在站在乞乞科夫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人!

《变色龙》的结尾就照应了开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7、特写法

在结尾处,把文中所写的人物用“特写镜头”描写出来。如《草地晚餐》的结尾: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犹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回眸一笑百媚生–结尾技巧

1、自然收束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突出含义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方法为“自然收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实无华,应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一般来讲,自然结尾法有如下几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1)叙述式。写人记事结束,文章也随之结束。

(2)描绘式。在写人记事作品中,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来收束全文。

(3)说明式。在说明文中,事物被说清楚了,文章也就结束。

2、呼应篇首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

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在文章开头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基础之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此带动读者认识和情感上的飞跃,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第三,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第四,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议论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3、抒情结尾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结尾,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4、发表议论

运用议论,往往能够取得深化作文主题及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作者情感、增添作品的思考及理性的色彩,赋予读者以警策、鼓舞和力量等等鲜明的表达效果。它们有的气势磅礴,表现作者的胸襟气度;有的细腻柔和,抒发人物的情感;有的则刚直明快,对事物的剖析入木三分,真可谓异彩纷呈,形态万千。

结尾中的议论有如下的表达角度。

一为抒发情感式。或深沉,或奔放;或欢愉,或哀婉;或怀想,或追思,充分的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为总结全文式。这样的议论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经常使用。它一方面总结全文,一方面又以极精粹的语言,再次强调论题,深化全文主要内容。

 

第二篇:20xx年中考记叙文写作讲学练:记叙文的选材与立意

20xx年中考记叙文写作讲学练:记叙文的选材与立意

内涵点说

笔者参加过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作文阅卷,发现在铺天盖地、琳琅满目的文海中,最终获得55分(满分6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除了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写作创新等方面胜人一筹外,选材的典型性与立意的深刻性也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先得有“米”。“米”就是写作材料。我们必须增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一些有特色的素材,做到独辟蹊径、不“人云亦云”。

“文以载道”,“道”是文章的神,是立意,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如果说好的作文语言像花,那么“道”(立意)就是它的蜜。写了一大通,徜若立意肤浅又或者是不知所云,即便是穷尽情意之真切、文字之瑰丽,也是形同枯槁之木,毫无生机可言。

方法指津

1.选材四“求”

(1)求异。要避开大家比较容易涉及的素材,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求有“个性”的材料来写,写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以“新”取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平日对生活的积累和深入认识。

(2)求深。要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去,抓住生活中那些触动了自己心灵的东西,写出有着深刻的感情交流的故事,以“深”取胜。要做到“深”,平时就必须注意丰富自己深刻而细腻的内心体验,并且注意积累和感悟这种体验的过程,还要注意体察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求巧。作文要有一个巧妙的结构。记叙文的布局行文要避免平铺直叙,避免记流水账。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起伏和波澜,抓住生活中的“巧”和偶然,抓住一些富有戏剧性或富有内蕴的“点”。还要善于运用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比如对照、映衬、悬念、伏笔、情景交融等等。

(4)求美。即语言美。作文语言要自然流畅、鲜活生动,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味;作文语言还要有立体感、形象感、造型感,让人物和生活从纸上立起来,活泼地走到我们的面前来。

2.立意六“要”

(1)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是一个中心。不能指望一篇只有几百字的记叙文表现好几个中心,否则,只会造成想“面面俱到”却“面面都不到”的结果。

(2)要鲜明。记什么人,叙什么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任何文章,都要“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穿全篇。

(3)要正确。要与时代合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那种牵强附会、做作晦涩的“意”,不仅使人反感,甚至会使人反对。

(4)要真实。即“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摩擦、友谊等。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是我们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

(5)要新颖。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避开个人得失,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立意自会非同凡响。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式,多逆向思维。立意与众不同,文章方能脱颖而出。

(6)要深刻。深刻是指文章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写人的文章要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做一些发掘,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叙事的文章能以小见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例文精批

感受幸福

河北省沙河市一中高璞

和风抚摸大地,是幸福;阳光洒满绿叶,也是幸福。从过去的懵懂走向深邃,那是幸福;从以前的幼稚奔向成熟,那也是幸福。幸福中,我们知道了爱,幸福中,我们懂得了情。

春天,和爸爸一块放风筝,踩着脚下的风,数着天上的云。我拽着风筝猛跑,爸爸追赶不上,只在后面直喊:“慢点,别摔着。”我幸福得直耍鬼脸、玩调皮。

夏天,与爸爸一起去游泳。我很任性,坚决不让爸爸托着。爸爸无奈,只好笑着说:“你游起来我就放手。”我不断地漾水,喝几口也幸福。

秋天,西风卷大地,是成熟的时候,也是收获的季节。我抱着偌大的苞米,看那长长的胡须老人在睡,手提篮里的北瓜娃娃也在睡,那时,我却也眯得要睡。爷爷摸着我的头皮笑眯眯地说:“有小不愁大,和庄稼一样啊。”望着爷爷的脸,我心里美滋滋的。

冬天,鹅毛大雪裹着烈风,家乡田舍被雪片遮住了。我站在雪地里大喊,在地上团起了无数个“雪娃娃”,和小朋友打起了“雪仗”。“儿子,冷吗?”是爸和妈的声音。那时,一种酸酸的味道停留在咽喉中,可我觉得很幸福。

在家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大姐和我像爸爸,直来直去,说话语气很重,但是句句真情。二姐则不同,她长得像妈妈,爱听笑话,面善可亲,只是脾气有点倔。平时姐姐们对我关爱有加,每次从外面回家都给我带好吃的。在家她们处处让着我,提起我来,都是宝宝长、乖乖短,想来虽有点不好意思,可也很幸福。

第一次去上学,我背着双肩包,伴着鸟语花香在通向学校的路上小跑,现在回忆起来也真幸福。体育课上,班里三十多个小不点各自拿着家伙跑出教室:男孩儿滚铁环、拍图片、跳方格;女孩儿丢手绢、跳皮筋、踢毽子,唧唧喳喳,叫喊不停,即使满头大汗也不在意,真是乐此不疲。上课的铃声响了多时,大家还玩得饶有兴趣,最后在老师的“威逼”之下才回到教室。现在想起来那也是幸福。

从上小学到现在,我都是在班级中度过。同学之间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没有拘束,不分你我,大家和睦相处,就是磕磕绊绊也能互相谅解,这使我感受到团结的分量。生活中有了烦心的事,每次帮我的是同学,用溪流般的话语解开我心中的迷团,用金铃般的声音敲响我希望的钟声,那时我感到拥有了幸福。

儿时的天真也已定格,过去的幸福已成回忆。时光永远流逝,我却永远幸福。

(指导老师/高江海)

从自然到人生,处处都是幸福。

放风筝乐在其中。以春天放风筝作为素材。

游泳,喝几口水也幸福。抓住夏天游泳作为幸福的素材。

被爷爷夸奖是幸福。秋天庄稼成熟,“我”也长大,成长就是幸福。

冬天爸妈的问话,更是幸福。冬天“打雪仗”是幸福的素材。

抓住四季中不同的感受,以此作为素材,来表现作者的幸福感。这些素材是作者在诸多的素材中,经过加工、筛选而成,因此读起来觉得生动感人。

姐姐叫自己宝宝、乖乖,觉得幸福无以言表。

回忆小学生活:玩游戏,忘记上课,陶醉在幸福与快乐之中。具体、形象,真实。

总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校园幸福。

抓住家庭和学校中的素材来加以描写,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亮点综述

(1)文章写自己的切身体验,常常能打动读者。作者围绕“幸福”主题,从四季、家庭、学校谈感受,思路开阔,容量极大。

(2)多采用富有节奏的整句来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的情感。

(3)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幸福与快乐。

值得借鉴的是:选材极富条理,作者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了深层加工,成为文章的素材。作者在众多的幸福感受中,凸显了学校的幸福生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立意上来说,本文也给人一种温暖健康的感觉。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失误提示

1.材料雷同,内容虚假一说起写人,有的同学首先想到的便是默默抚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亲,抑或是谆谆教导我们的某个班主任或老师。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绝大多数的父亲、母亲、老师等对象在不同学生的创作下,竟然被塑造得如出一辙:雨里送伞、生病照顾、雪中家访等等,内容粗糙,缺乏细节,读来矫情,且有着非常明显的编造痕迹。

2.立意平庸,不擅深挖如“______,太棒了!”这篇作文,很多考生将立意停留在自我取得的成绩上来写,比如打羽毛球、学自行车、演讲等。其实,这道半命题作文留给大家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除了写自己,还可写他人、写动物、写植物等。一位考生借助托物起兴的手法着力刻画一株誓与暴风雨对抗到底的小白杨,从中表达了文章独特的意蕴: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要像小白杨一样坚韧、挺拔、不屈不挠。

即学即练

1.题目:破碎的美丽

诗人说:“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请根据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它由命题加提示语组成。这类命题形式有较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但又隐含一定的限制和要求。为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好文题,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特提出建议若干:

(1)借助提示,精审题目《破碎的美丽》,该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修饰语是破碎,中心语是美丽。重点突出的是“破碎”这层内涵,同时又有一定的内容范围限制,即一种“美丽”的破碎。同学们在下笔之前,务必衡量好两者的关系。只破碎却不美丽,或者只美丽而并未破碎,这样的作文往往会被划入偏题的行列,文采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要想写好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

(2)精选素材,展露个性老舍说过:“在头脑里多转几个圈子,酝酿提炼主题。”在我们脑海里,因破碎而美丽的素材是很多的,小到一朵花的破碎,却留给人间一缕幽香;一只荆棘鸟刺喉啼血,化作文人笔下歌咏的美文;一条春蚕的破碎,织成美丽的绸缎,披上女子娇美的身体,成为夏日街头一道高贵典雅的风景。大到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用破碎的躯体在黑白键上演奏出了完美的乐章;还有抗日年代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破碎与瓦解,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让百姓从此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3)化虚为实,巧妙立意“破碎的美丽”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其单一枯燥的表面,很难写出感染力强、含金量高的文章。基于此,我们不妨将之转化成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一位艺术家——梵高,那美丽的破碎,即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又不断铺开灿烂画布的一生;或者一位身处病痛仍勤勉求学的花季少女等等。这样化虚为实、深入现实、彰显哲理的美文定能博得老师的青睐。

(4)妙用修辞,情理并茂修辞是美化语言、深化意韵的一把“利器”,是文章漂亮的外衣;而文理则是增强文章深度的“法宝”,是作文坚硬的内核。可以引用罗丹的话,哲思闪烁:“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再如某学生以此为话题的佳作:“即便如此,它还是泛着诱人的新绿,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玉佩,别在白雪皑皑山村那略显发福的腰间,愈加绿得鲜艳与可人。”妙用比喻,语言幽默活泼。

2.题目:那一刻,我_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角度任选;③立意自定;④要求写成记叙文;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⑦注意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我准备这样选材和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希望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沙漠中的一滴水,是溺水人的一根绳??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请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成记叙文。

我准备这样选材和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