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在,“汉语热”已在全世界欣然掀起。然而,中国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小了解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有根的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互动性 探究体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以及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以及它丰富的文化影响,教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现在,“汉语热”已在全世界欣然掀起,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 “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因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自豪,做有根的人,为他们形成优雅的人生打下基础。

怎样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去呢?《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幼儿把什么都当成玩,当然,学习也成了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品质。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幼儿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 我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如语言游戏,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跳房子、贴烧饼、丢手帕、吹泡泡、小小飞行员、跨大步、熊和石头人等游戏,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

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

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民间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艾人、五丝哨;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还有许多妇孺皆知的玩具像七巧板等等不仅让幼儿了解这些玩具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

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古诗词“吟之有韵,诵之有味”,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看图读,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让幼儿在玩中轻松地进行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引导幼儿感受文化经典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我们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2、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

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

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

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喜欢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受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的。

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

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我们通过配乐朗诵。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用电脑粗体字打出三字经经文,贴在墙上,让孩子认字并做整句或整段的拼合游戏。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每天在家利用茶余饭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来读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孩子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弟子规》这本书它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

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 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

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饭、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

手指游戏等;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

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在探究过程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 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蜡染创作画”、“编中国结”、“写毛笔字”、“陶吧”、“画中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孩子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做中国人而自豪。在活动中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融会贯

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及相关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

孩子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

统习俗。融融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孩子。我们让孩子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和了解民俗风情,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最终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感官上带给孩子刺激,从情绪上带给孩子愉悦。《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孩子参与环境创设,让孩子与环境充分的互动,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无声的教材”,它通过孩子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

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接受它的教化和训练,总是会养成一种基本的文化性格的。

因为我们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格,就应该深入到他们所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解剖、分析它的精神主旨,然后才能触摸到人性或人格的真谛。又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赋予国民一种文化性格,也才使他们保持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特色。

所以,文化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乃是国民延续的生命“基因”。我们研究中国国民的性格发展,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历史个性中去寻求。

在这,我先声明,我不是全抄《文化社会学》上的内容观点,我只是以客观的理解与书本观点的交集为辅,以文化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为主体。

现在,我们应先研究中国国民性格的产生。

华夏民族自周代以来,分封宗法制影响至今,在现代社会即表现为家族、家长制、财产继承,在中国,家长制影响久远,甚至关系到家庭成员的配偶选择和儿女的成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祖宗崇拜,和孝悌之道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无信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中国人是有强烈宗法观念的,我们尊祖宗,外国人去教堂做礼拜,我们会在清明重阳的时候去祭奠先人,无论形式和虔诚度,都不输给基督徒,同时,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在社会上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比较多,但同样的是,对待家族成员时,我们是尽自己一臂之力,赴汤蹈火。这种文化心理和性格自然是以血亲为基础的,也是私有制个体农业经济的产物。

再看,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华夏民族的思想,让华夏民族养成了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民族性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之恩至高至大,如水之源、木之本,是不可不报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报父母之恩推及报君王、国家之恩,所以报恩思想是中国人的普遍社会心理之一。中国人有恩必报,这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未变的优秀道德品质。中国人自古一来,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文化精神一方面培养了中国人尊尊、亲亲、毕恭毕敬的性格,如此一来,孝行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品德和人格之一,孝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社会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也维护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中国人“天性”的发展,甚至发展到“愚忠”、“愚孝”的地步。有何证据?古往今来,这种事例多不胜数,古有岳飞愚忠致死,

今有李泽楷愚孝致婚姻破败。

不过,儒家文化也有好的一面,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发展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中国人重视道德,有时甚于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文化所赋予的品格。

忠是孝的一直,信与义是忠与孝的扩大,孔子倡导“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忠义、仁义、信义可以说是一种爱人的正义感情。这些道德观念曾经支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行为,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孝、信、义之士。不忠、不孝、无信、无义之人在中国是谁也不敢当的。这就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文化品格。

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层面,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在三千多年封建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积淀,后势勃发,在清末民初时吸收外来文化,在现代与世界进行交流碰撞,相互交融。

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社会学应该从社会系统研究它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现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告别封建社会之后,中国人也在新中国中形成了属于新社会的民族性格。

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学术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带着奴性和反抗性,这个很矛盾,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很正常,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每每更迭,此消彼长,人民已经司空见惯了,人民的性格中暴露出一种麻木,当时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救国,想改良政治,想把“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后来中国人内在的毛病被鲁迅先生披露无遗。鲁迅先生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

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任何社会对文化都有一种价值取向,适应则传播,不适应则抑制,如同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自私自利让鲁迅先生批判无遗,而在当时社会,衍生出这么一种文化也不足为奇,但在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关注国家,以批判的思想看待每一件国家大事,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还不醒过来,那么,国家、民族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我们正在进行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本来可以避免充当不幸的牺牲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态度。

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持否定态度,因而他们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

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受过欧洲文化教化的人,也不会损失这种特性。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是很谦恭的。他们的自豪感来自于自信,他们承认中国军队不如外国军队强,但中国人却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人或民族的素质。我认为,中国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家,而西方人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判断的标准截然不同。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观点也逐渐被西方人认为至1 摘自罗素《中国人的性格》

少不是荒唐的,因为各自持有的价值标准不同,结论也会不同。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在所处环境内引起尽可能多的变化;而典型的中国人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而奢侈的享受。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这种性格差别,形成根本的鲜明对照。

当然,中国也有抱负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不像在西方那样普遍。而且他们的抱负和雄心采取了不同于西方——并不优于西方的表现形式。他们选择了由偏爱享受权力而产生的一种形式。正是这种贪婪泛滥,导致了中国人由强变衰。金钱意味着能带来享乐,因而中国人把金钱作为强烈渴求的对象。

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然而,中国人仅仅是要求实现与他们社会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个人尊严。每个人都要“面子”,甚至连社会地位最卑下的乞丐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想严重触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那你就不要使他丢面子,不然你就是在羞辱他。如果你用违反中国道施规则的方式和一个中国人讲话,那他一定会嘲笑你;如果中国人不想把你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冒犯,那你的话必定被他们当作了笑料。

在一个英国人看来,喜欢妥协和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是中国人性格中的特点。

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中国人吝啬,贪心,因社会的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的精神财富的增速比不上物质财富的增速,让人们成为拜金主义者,甚至成为功利社会的傀儡,让人们对别人的财富现一种嫉妒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进一步扩张,便成了贪心,也正因人们处在这么一种社会中,大家都呈现出一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如此一来,便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便缺乏同情心了。中国人懦弱,社会上种种不公,只敢暗地里抱怨,不敢明地去坚持真理,弱势群体被欺负被孤立,就只是一味的吞声忍气,难道就不会争取自己所该有的权利吗?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它的开拓也是不能断流截源的,特别是它的强大的生存哲学,我们绝不能说已经过时了、陈旧了。中国国民性格固然要重新塑造,但其深厚博大的民族性格也绝不会完全失掉。这也是无疑的。

希望现今社会有更多的鲁迅先生,更多的韩寒,揭露中国社会时弊,披露中国人的行为,让人们苏醒,让中华民族真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