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高效方法的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高效方法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学习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乐学”,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我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新课堂中采取“自疑自探,步步提升”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尤其是“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展示,较好地解决了被动学习的问题,呈现了“群学、乐学”的特征,课堂中教与学的形式发生了深切的变化,展示交流已然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观察课堂的过程中发现,在热闹的展示之下,一些过度展示或低效展示的现象路出端倪,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是当前课堂展示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展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个性的主动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当今我国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心特别强,周围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给学生创造了“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知识,学习中练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品尝成功的喜悦可以令学生心情愉悦,并由此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展示交流”阶段就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被人赏识、体验成功的平台。

二、研究前的准备: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建了由张海娟任课题主持人、全体语文教师为成员,由我校校长、教导处主任、教研处主任为领导,由县教研室领导和专家为顾问的课题研究小组,为开展好这项研究事先精心准备,打好研究基础,在组织上也得到了保证。

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张海娟:课题主持人,主要负责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研究报告的撰写。 苏臣新:参与课题研究并主要负责理论研究和筹集资金以及筹划资金的合理使用。 张秀聪:参与课题研究并主要负责研究过程中材料积累与整理。

周应红:参与课题研究并主要负责研究中阶段成果的收集与整理。

杨丽萍:参与课题研究并主要负责课题教研活动及记录。

侯宝玲:参与课题研究并主要负责课例分析与记录。

2、研读相关课题资料。

我们研读了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和谐探究学习的部分前沿文章,如:《关于小组合作的认识与思考》、《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教学方法论》、《试论合作学习技能在教学中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实践》等,对这一课题目前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3、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在研读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校的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我校语文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了课题论证,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和研究内容,拟定了研究方案。

4、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

我们将研究方案打印成册,课题组教师人手一份,全组成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学习,领会研究目标,了解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三、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内容:

(一)、基本假设:

通过研究实施该课题,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信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研究的目标:

1、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把课堂交还与学生,让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教师只起到点拨、引导提升的作用。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抓重点问题,采用现有学习资源与组员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并乐于与他人分享。

3、学会讲合作结果精彩展示,认真聆听他人发言,在互相碰撞中让智慧的火花闪亮。

(三)、研究的内容:

该课题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国家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新课程标准为行动的指南,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以和谐环境为前提,通过学生展示交流方法的改进、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套高效展示交流的学法。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为主,同时兼有调查研究法、课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高效方法的教学策略。

2、实验研究法:利用有效备课、课堂提问、合理分组、课堂驾御等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性合作,形成小组合作、和谐探究的学习模式。

3、调查研究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

4、课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研究,进行课后反思,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5、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理论素养,促进和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和制定研究计划。

我组在大量研读了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学习方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校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了课题论证,确定了课题内容,拟定了研究方案。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学习,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讨与分析,了解研究内容,领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2)加强理论学习,培训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两年时间里,一直坚持组织和培训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如《关于小组合作的认识与思考》、《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教学方法论》、《试论合作学习技能

在教学中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实践》等等,这些理论使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并用我们学习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

(3)初步进行调查研究。

课题组教师对我校学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他们的不同个性、行为习惯、文化背景及家庭等,初步构成分组方案。

2、实施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精心科学实验,探讨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适当调整实验思路,使学生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学习方式基本成熟,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自主学习和和谐竞争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收集实验材料,分析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和论文。这阶段的主要活动如下:

(1)把教科研工作纳入常规教学。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课题研究,一定要把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方法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课堂中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解决了教学与科研两层皮的问题。课题研究中,我组确立教科研制度与计划,把教科研工作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每周都要开展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如每学期进行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老中青教师交流课、说课等等,并根据课题方案的设计要求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归纳出阶段成果。

(2)加强交流,勤于反思。

课题研究中,反思、总结、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课堂,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重新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调整后再进行实施,实施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总结,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个人反思、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互相提高,这也体现了同伴的互助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成果。

我组确定每周周二下午第四节是课题研究集体反思交流时间。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能逐步成长。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是落实课改的首要前提,但理念的更新一定要落实到行为。立足课题,聚焦课堂。以“教学中勤反思、反思中求发展”为教科研工作的主旋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开展写“自己的教学故事”,即一周写一篇课改体会,一个月写一篇教学反思,一个学期写两篇教学案例活动。

(3)调查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组在我校的学生、教师中间定期进行了调查活动,每次调查前,都要制定好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紧紧围绕“小组合作、和谐探究学习方式”的问题来设计,调查结束后,还要统计出调查数据,反馈信息,为继续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专题研讨活动。

专题研讨是课题实施中,层次比较高的研究活动。两年课题研究,我组主要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专题研讨活动。每次在研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确定好研究讨论的题目;

②提前通知课题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为了保证研讨的质量,课题主持人每次都亲自审阅发言稿;

③专题研讨,要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和中心内容。

(5)定期检查和汇报活动。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保质保量完成,我作为课题主持人,定期检查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要求课题成员每学期、每学年都要针对自己的研究任务进行汇报和总结,提交汇报材料。在课题组成员汇报的基础上,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

结合新课标要求,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上一阶段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扩大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和反思,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和验收,做好课题成

果的推广准备,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阶段主要开展的研究活动如下:

(1)参观学习考察活动。

为了帮助研究教师有效、有序地搞好这项研究,我们不能请进来,但我们可以走出去,我组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加与课题有关的活动,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即墨二十八中、河南永威等名校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学到的经验应用于教研课堂等。教师在一次次的外出学习中,专业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2)收集整理资料。

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材料收集,是课题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材料,收集的材料具体包括:课题组会议材料、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展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的材料;课题实施中的调查提纲、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相关的数据等;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形成的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说课及评课、反思材料;参加有关课题研讨会、阶段成果总结会上的发言材料等;专家报告、专题辅导材料等;

(3)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材料是研究结果的具体体现,是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根据研究结果和汇总的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和验收,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准备,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摸索出高效的展示交流方法:

一是学生充分的预习和讨论。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所展示,特别是对展示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的展示才能对别的学习者有借鉴性,才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质疑、辩论。因此,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或小组讨论为展示做好准备,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是高效展示的重要基础。

二是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师是课堂展示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展示的内容是由教师确定的,能否构建一个有效的展示,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脱离学情实际而设计的课堂展示,往往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设计展示应从了解学情实际入手,要对学情,特别是预习情况要掌控清楚,哪些知识是重难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哪些学生预习的较好,哪些学生预习的不好,这些老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明确展示哪些问题,问题如何分配,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这些在课前都要进行适当的预设,使展示的目标明确,形式有效,才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有所得。

三是有效的组织是保障。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呈现,因此小组是实现高效展示的平台,有效的小组建设是高效展示的保障。首先,小组的组织形式要有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四至六人组等,小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兴趣、习惯、学业水平乃至家庭环境,达到相对理想的组合,组员的搭配呈“橄榄型”,有利于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要相对稳定,有利于磨合出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其次,小组的展示程序有基本模式。在展示中组员的职责要明确,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允许一个人包办全部任务。一般采取的程序是:展示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展示对象的顺序是先由学困生展示基础内容,继而中等生补充,最后由学优生归纳总结。这样的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机会均等,各展其长。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是第一反馈人,而是由学生先进行反馈,保证教师不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反馈的同时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第三,教会学生参与展示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通过小组的培训,教师要交给学生展示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包括学生口头的表达、形态的表现、小组展示的协作、展示的程序、组间质疑讨论的程序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要反复演练,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包容、尊重的态度,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七、研究效果: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提高,随着时间地推移,经验不断地积累,我们在运用起

来的时候觉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教师从讲台上走到了台下,课上的话语越来越少,但越来越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前的备课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但总的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学生自学、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学生占据的课堂,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在老师的点拨下,他们学会了质疑、探究,尤其学会了合作交流与展示。小组竞争加分制度,让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尤为强烈,一帮一的帮扶制度,使学困生不再孤单,每天与昨天的我比一比的纵向评价方式,孩子们乐于接受,并且努力超越自己。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个个积极踊跃,自主探究,抓重点,攻难点,交流有序,能力不断提升。

九、问题与启示: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所进行的“小组合作高效展示交流方法的研究”,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加以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对于教材深度把握不准,小组展示交流内容停留于表面内容,需教会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使展示更有深度。

(二)小组集体展示时,学困生还停留于基础知识的展示,如何逐渐提高他们的水平,有待深入研究。

(三)学生对于加分的评价方式比较看重,但是如何习惯取代分数,让学生养成自主竞争的意识,并使其长久坚持,教师需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杭州大学教育系 《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 》.

2、山东省教科所的 《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3、湖南师大教育系的 《协同教学实验 》.

4、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20xx年版.

5、周俊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 教育导刊,19xx年第2、3期.

 

第二篇:关于“小组合作型”学习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

关于××小学“小组合作型”学习课题研究

推广实施阶段的总结

自从我们选中“小组合作型”学习作为研究课题起,我们就倍感身上的压力沉重。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小学校搞这样的研究是在走一般大多学校没有走过的路,它要顶住来自上面的压力,来自同仁的嘲笑,更要有自己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今年x月,我们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摸索后,在全校推开了“小组合作型”学习的实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坚持了周四听课制度,及时对推广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以确保课题研究不出现重大失误,并能推动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沿着既定目标迈进。如今一学期已经快结束,我们已经在这条探索的路上又走了半年,现对我们在课题研究推广实施阶段的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取得的成绩

在一学期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齐心协力,顶住压力、迎难而上,这也许就是我们走这条路的最大成功之处。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型”学习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三转变”与“三提高”。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促教学方法的转变。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推广实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行,加上学校组织的听、评、学,进行自我观念的转变。教师观念一旦改变,就能积极投入新课改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教师们开始组建学习小组、精心设计问题,并采用“小组

合作型”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课余互相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学习方法的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很快就为学生所适应和接受。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讨论式的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适应与接受,就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学生开始课内积极讨论、认真记录、涌跃发言,课外忙于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学生这种空前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进行一种自主的、探究性的、合作创新的学习。

三、学习方法的转变促教学效果的转变。

我们在听课中注意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学效果在以下变化:1、课堂气氛活跃,这是在开展“小组合作型”学习之前所没有的。2、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大提高,很多问题的回答富有创见,各自有不同的见解。3、从作业中表现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许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4、讨论中,好帮差,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沟通有时比教师的语言更有效,从而带动差生提高。

四、教育认识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型”学习推广实施,促使了教师对自己多年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自身的实践,让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学校组织的听、评、学,让教师从思想上进一步升华。应

该说,全体教师整体上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头脑中开始孕育新的教育观念。

五、教学能力的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是新的,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摸索,因而迫使教师们去钻研。同时,学校的听、评、学三结合,对教师的帮助作用,加之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经常在一起探讨,促使教师们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们对问题的设计技巧的提高,对学生合作技能培养方法的提高,教学应变能力的提高,情感教育的加强,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使用的加强。例如,何发香老师在“小组合作型”学习中用简笔画进行板书。

六、教学理论的提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探讨,学校组织的评、学,加上自身的学习,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最初的模糊认识,到有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理论。最后,大家都写出了自己的教学论文,这就是最大的提高。

存在的不足

当然,我们至今都还是在探索与研究之中,我们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大家认真分析,我们认为,主要还存在“六不足”。

一、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做得不足。

教学中表现出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合作,讨论记录不规范,个别小组闹矛盾等。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注意合作精神的培养,没有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没

有教会学生记录的技巧与方法。

二、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使用不足。

我们在推广“小组合作型”学习时,并不是就要完全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与不足,“小组合作型”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是互补的,而非互斥的。我们的教学中表现出除了展示问题、进行讨论外,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不多。说明了我们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合上做得还不足。

三、情感教育做得不足。

教学中表现出教师上课板着脸,语调缺少抑扬顿挫、缺少激情,课堂缺少对学生的鼓励与调动,因而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却不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这些都不得不说明我们大家对学生还缺少平等、缺少爱心。

四、问题设计的能力还显不足。

教学中表现为一些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或过于复杂不易学生理解,或缺少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兴趣;也表现在教学中学生讨论停滞不前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不足,不能马上改变问题把学生引导回到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来。这显示出我们教师的问题设计的功底不足。

五、理论学习稍显不足。

从我们的论文上看,还停留在对“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浅表上,还未触及理论的深层。也就是还未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还不能用理论帮助自己的实践。个别教师的论文中还有一些理论的混淆与模糊,对新的课程观还不是十分领悟。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对于理论的学习

(特别是教师课余)还不积极,还显不足。

六、个别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不足。

表现在我们的教师有畏难情绪,怕改革怕写作,自信心不强,怕失败;也表现在个别教师对学校推广实施“小组合作型”学习持观望态度,有抵触情绪;还表现在我们在推广实施的过程参差不齐,良莠不一。这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因为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才能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一个步调不一致的集体是不可能取得大成就的。

前进的方向

只有敢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对照我们存在的问题,思索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确立了“三个目标”。

一、优化“小组合作型”学习课堂,为自我展示打好基础。 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展示研究阶段,所谓展示,就是要将我们取得的成功之处向外界展示。要向外界展示,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就必须拿出高水平的课来。因此优化“小组合作型”学习的课堂是我们下一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以“小组合作型”学习为基础的课堂体系,将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综合运用起来,优化我们的课堂,使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艺术性。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为深层次研究提供保证。 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但是还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不断提

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为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理论保障,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打破班级、课堂常规,摸索从“小合作”到“大合作”,为开发校本课程做尝试。

“小组合作型”学习是一种“小合作”,具有很大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班级、课堂的一些常规,尝试一些全校性的合作,甚至更广泛的合作,从“小合作”到“大合作”。同时在这种全方位合作中,对我们的学校进行重新定位,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之,我们沿着既定的目标迈出的坚实的一步,虽然我们艰辛,但是我们快乐!我们坚信在“小学校大教改,小教育大成果”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道路将越走越宽阔。

二○○四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