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会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面对新技术革命挑战和信息时代,数学教学也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不拘泥于已有成果,力求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也要长智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就在在数学教学中有创新,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数学教育革命的首要任务。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多数教育专家认为,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最关键一步。因为人的形象思维出现要比抽象思维早,人脑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更好地把握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富有创新的解题方法。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章,可先让学生把正方形或长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想想怎么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想想能否用刚才推导直角三角形的风角和等于180度那样

来证明,最后让学生把事先做好的各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看能否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结果,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形象化的演示,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知识得以巩固。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都知道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一次上数学课时教师问1—100的和是多少,话音刚落,高斯就举起小手说:“5050。”老师;惊叹之下,询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原来高斯没有用传统的办法,而是用了独特的思维:头数加尾数乘层数再除以2的方式,这一创新的思维方式,突破了常规,令后人津津乐道。

心理学则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教学组合体积时,我出过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组合体的体积。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积加上圆锥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 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像。·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像。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别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

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打下基础。

三、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是一种前后贯穿的、有条理的、有依据的思维活动。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和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师必须有意识的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知识为载体,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内容把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当中。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模式: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规划教学程序时,要确定交流的内容、方式,分配一定的时间,避免双向交流流于形式。不低估学生智力潜能,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培养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促进主动、活泼、创造性学习情境的形成,从而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要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培养“会学”、“会问”、“我要学”,改变让学生“学会”、“学答”、“要我学”的观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应

把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教育任务,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改变单纯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形成训练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同时,要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认知进程一致,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训练思维

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 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 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

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综合素质。这是需要从儿童时期加以培养的。小学阶段儿童的数学素质包含运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之具备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这是21世纪现代化教育的方向。

 

第二篇: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范畴里。 什么是素质,我认为“素质”应该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重要基因,这种素质包含很重的感情因素,尤其是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列宁曾这样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还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里说的感情是指在学习理论和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情。因之,素质的形成是否可以理解是“感情与理智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或者说是实践基础上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形成了人们的高层次的感情,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因素;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修养,而是融化在人们心灵中的深层次的感情。这种素质有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影响而深化,甚至改变。

素质有哪些内容,对此争论很多,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如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识,等等。这里只能说是个人的感受把它罗列在一起。这样罗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学地归类,但是,素质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侧

重点,但不能把青少年阶段素质的教育只是培养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质的培养看作是成年人阶段的事。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

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并促使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文化、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提高人才素质中,音乐教育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音乐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大学,把音乐与数学、几何与天文并列为四个主要学科;古希腊人认为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欧洲早期教育家柏拉图把音乐和德育看做是发展青年身心的两种教育科目,他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原则。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家认识到在琴乐书文等形象化的活动中可以传播道德观点和文化知识。孔子把音乐列为六种教育科目之一,把音乐作为美学教育,艺术科目的代表。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育人。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马克思所指出的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一、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作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个人的思想、感情中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和道德观念。而音乐作品则是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反映。其中的形象刻画,必然的以某种方式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作者的政治道德观念。因此,音乐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的政治道德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音响”的手段来塑造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作用于人的感情,沟通人们的思想。它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如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和坚毅的奋斗精神,展示了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进行不屈的搏斗。作品教育了当代的中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发地产生对祖国的责任感,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音乐是最能深刻地表现人类崇高和美好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比起绘画、雕刻、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能更直接地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可以感染、启发、激励和鼓舞人,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操。比如,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使人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怨愤的情绪。而当人们了解作者创作此曲的背景时,很容易

理解这种情绪是和爱祖国、反侵略的思想情感联系着的。听者可以从音乐音响的感受和音乐形象的想象中,得到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体验。

二、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获得需要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中学生的全面思维、开发智力。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制约着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音乐活动可以滋润和启发右脑利用过去的经验与知识来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给负担抽象概念学习与研究的左脑以物质的调剂。所以,音乐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钥匙。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音乐审美教育的熏陶,往往能活跃科学家的思想,启迪他们创造的灵感,丰富他们的视野,是帮助他们发现、解决各种各样疑难问题的途径。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科学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注入了新的生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门多功能的艺术学科,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中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审美素养和鉴赏力,才能使创造的灵感更活跃,使心理结构更健全,才能达到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

三、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身心素质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的,诗、乐、舞三位一体。我国早已运用了山歌、号子、小调等音乐形式来协调劳动节奏,减轻体力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现代体育运动已不再使用枯燥单调的哨音和口令,而是采用音乐对运动员进行节奏训练。这种训练对运动员动作准确度和灵敏度提高很大。如冰上芭蕾、体操等运动项目都配以优美的音乐。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可以治疗人的疾病。

作为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能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其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柔韧心理、宽容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第三,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能缓解其他课程造成的紧张,有助于理解和消化其他课程。第四,欣赏优秀的音乐或参加音乐活动,可以疏通血脉,调节神经,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忘记疲劳,增加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