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免疫学实验设计

目的

气道炎性细胞浸润与粘附分子的关系近几年日益受到重视。而细胞粘附分子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细胞因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选择素(L-selectin,CD62L)和极迟抗原-4(very late antigen-4,VLA-4,CD49d)是介导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重要因素。L-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初始粘附;VLA-4介导嗜酸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牢固粘附,从而构成了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气道浸润的重要条件。【1,2】 TNF α可调节嗜酸性粒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TNF α活化的血管内皮细明显增强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粘附【3】。我们已往的实验发现【4】:TNF α能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1,而内皮素-1又可诱导肺的成纤维细胞分泌GM-CSF,初步证实了TNF α及其与气道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哮喘中的价值。但是,TNF α是否为哮喘时特异细胞因子尚未有确切的结论。为此,实验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了TNF α对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选择素和VLA-4表达的影响,并与嗜中性粒细胞作以比较,以了解TNF α对嗜酸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是否有选择性作用及TNF α在气道炎症中的意义。 实验步骤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免疫学实验论文

抗血清的制备以及抗体效价的检测

Preparation of Antiserum and Titer Detection of Antibody

摘要:通过使用待测抗原免疫健康小白鼠与兔子。经过3-4周饲养后,从使用待测抗原免疫过的小白鼠和兔子体内分离出抗血清。测定得到的抗体效价。

概述方法:使用实验提供的抗原BSA免疫兔子,抗原3678免疫小白鼠。初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由其他专业代做)6周后抽血。通过仪器分离出抗血清。使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与对照组(来自于同实验其他组同学)进行对照。计算出抗体效价。

Abstract: To immunize healthy mice and rabbits tested by using the antigen. After 6 weeks of feeding, separating antiserum from the use of measured antigen immune of mice and rabbits. And then determine titer of antibody.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免疫学实验设计

IL-35对小鼠的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定及免

疫机制的研究

138201李麒麟

一.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其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临床发现人体发病机制与鼠基本相同,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白细胞介素-35(IL-35)是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

二. 实验目的

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T淋巴细胞的亚群分化情况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免疫学试验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20130501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

的治疗效果评定及免疫机制的研究

泰山医学院

刘磊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其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临床发现人体发病机制与鼠基本相同,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制定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  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免疫学实验报告1

免疫学实验报告

姓名:买迪来木.坎代尔 学号:201020131222 班级:2010131 实验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抗体效价的检测

一:实验原理

有了质量好的抗原,还必须选择适当的免疫途径,才能产生质量好的抗体。 质量好的抗体的标准:特异性强和效价高

多克隆抗体的概念:在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 B 细 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 其混和物为多 克隆抗体。 机体内所产生多克隆免疫血清实质上是由多种抗体组成的 混合物,又称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产生的基本原理:

初次反应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亲和力也较低,多无实际应用价值。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激发体液免疫应答反应。在 Mø 和 Th 的作用下,B 细胞被激活,增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Bm)。 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由于初次反应时,只有少量对该抗原特异的 免疫活性细胞被诱导而增生分化为浆细胞。随着抗原的消耗,抑制 T 细胞(Tc)的激活和循环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浆细胞减少,抗体滴 度很快下降。

二次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高亲和力的 IgG。 机体再次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对该抗原特异性的 Bm 迅速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Th 的记忆细胞也加快反应的进行,在抗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免疫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  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  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  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  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检验备考版

辛酸/硫酸铵法提纯IgG

在酸性条件下( pH4.5),血清或腹水中非IgG的蛋白成份(包括白蛋白,部分Ig),能被辛酸等短链脂肪酸沉淀,上清中剩余的蛋白主要为IgG,再用硫酸铵沉淀上清,即可获得纯度较高的IgG。辛酸/硫酸铵法比硫酸铵法能够获得更高纯度的IgG。

50%溶血试验(CH50)测定补体实验

绵羊红细胞(SRBC),与相应抗体(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待检血清中的补体而导致SRBC溶血。其溶血程度与血清中补体的含量和功能有关。由于补体含量与溶血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但不是直线关系,而呈S曲线关系,故通常取反应曲线中间部位即50%溶血(CH50)为判定终点。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的是补体的经典途径,C1~9任何一种成分缺陷都可使CH50降低,所以此实验反映了总补体的活性。

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原理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这是补体结合试验的依据。绵羊红细胞和其相应抗体(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补体后出现溶血现象。因此,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被作为补体结合试验中判断待测系统中有无抗原抗体反应的复合物系统。如待测系统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则可结合一定量补体,此时加入溶血系统则不出现溶血。如待测系统中只有抗原或抗体,不能结合补体,加入溶血系统则与游离补体结合而发生溶血,这就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