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后感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的阅读,了解了毛泽东思想中对于真理与实践的一些探讨,在这里也讲一讲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点想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在这个过程当中,毛泽东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指只注重过去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东西。只要跟经验不符合,就认为是不正确的。教条主义指只注重理论的东西,任何事情在理论的框架内不能得到答案,就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忽略了理论是人的思维产生的。人的思维并不是万能的,而人的经验和思维一样,总有盲区存在。唯一证明事物的方法就是:让事实说话,即,付诸实践。然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陈小异 公管院社保1班 1107020107 一 书名:《实践论》

二 著者:毛泽东

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四 内容大意: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xx年 7月。由于中国共 产 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xx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 产 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四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一、 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分别写于1937年7月。当时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而党内的思想,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导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

为了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从思想上全面清算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对全党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作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了在国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也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文化“围剿”,揭露张东荪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假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诋毁和篡改,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从事哲学研究,在延安各学校以《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为题作哲学讲演。《实践论》便是其中的一节。

…… …… 余下全文

篇五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班级:应用心理111 姓名:许倩 学号:11121117

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xx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xx年至19xx年期间,共 产 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xx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 产 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 产 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对认识论的相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并且对“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进行重新的考察,有力的抨击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且对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理论的超越。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还具体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它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11303041 付彬

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共 产 党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方法上的问题而写的指导性论著,目的在于帮助干部战士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提高干部战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在马克思以前,中国没有实践一说。要么就钻进故纸堆里找“祖制”,凡事“先王遗诏”,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就“眼见为实”,不接受任何理论指导。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吧。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践论 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是一本历史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历史革命所需要的思想支撑,而且还深刻的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根据历史知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 党领导集体,在革命中认识到必须纠正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中国共 产 党经历了19xx年和19xx年两次惨痛的失败,使之认识到除了敌我实力悬殊外,党内路线错误也是让外部敌对势力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几近灭亡,虽然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但是只是在军事和中央领导机构上做了变动,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而在19xx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面对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是毛主席其中一本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著作,本书写于19xx年,当时中国共 产 党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感于之前的王明“左”倾和陈独秀“右”倾主义曾给党带来极大的危害,故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写下这本《实践论》,力求纠正党内的两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在《实践论》一书,毛主席用简洁明白的文字阐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论”,深刻地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同时也总结了中国共 产 党革命斗争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实践论》中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阐述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即物质、实践在前,精神、认识在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毛主席在书中特别强调是“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同时毛主席指出,在马克思之前并没有真正的唯物论,因为在马克思之前所谓的唯物论,类似于那一句著名的“你看不看花,花都在那里”,虽然也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但他们理念中的“物质”仅仅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一旦回到人类社会的问题时,又会退化到唯心主义的观点上,主张精神认识在前,物质实践在后,例如当时一部分人认为的“先有阶级认识,后有阶级存在”。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对社会的认识都反映了其阶级的特性,因此,阶级认识,其实就是阶级存在的反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