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修行感悟

修行感悟

第一个49天法今早修完,一切都是潜移默化般的改变,如果你不回忆比较,还真的不容易发现自己心灵的变化。就像一路走来,在渐渐的柳暗花明中,一颗心早已融入眼前的景色,你不回头,也无法记起自己的路早已走了一个又一个的转折,来路隐然不见。早已习惯头顶“兰”字皎月般地照耀、呵护,一切的杂念都变成断断续续的存在,不再似过去一样根深蒂固地胶着。

感恩佛母的呵护,在修行过程中几次点化弟子,让愚钝的弟子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弟子会一直坚持走下去,一定努力去做一名真正的准提行者。在此,弟子对佛母的呵护不敢独享,写出来与同修们一起参悟佛母的慈悲点化。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次感悟较深的是在一次梦中,梦到自己穿着破烂,垂头丧气地在演戏。身旁有一装扮更脏、更乱、衣着更烂的戏子正精神抖擞且非常投入地表演着,而且感觉精彩极了。然后,这个戏子转身对我说:“即使是再烂的角色,只要你精神不灭,用心去演,也一样能演的很出色。”

人生如戏,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演戏?在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虽然我们没有权力选择这身行头的好坏,即使再烂,但只要我们的心能守住那一丝清明,时刻明白我们是在入世中修行,外在的一切又如何能干扰我们角色的表演?愿我们能时时觉知当下,活在当下,以准提理念为宗,做好我们准提行者应该做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工作即修行感悟

工作即修行

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稻盛和夫

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不会一样,就像每个人的长相不会一样,相由心生,每颗心都有她自己的感悟和归属。我不知道,我每天努力工作,美好的人生是不是真的就像大师说的唾手可得;我也不知道,每天该怎样培养崇高的人格?我更加不知道的是,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现有的工作。

很多人说,职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脱颖而出,这也不失为一种修行。《甄嬛传》将是一部绝佳的教学器材。善良美丑,勾心斗角,精于算计,你死我活,这已不是修行,而是修炼,然而高处不胜寒,于是我想,是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拼了命去争那皇冠?争到了又能如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职场竞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那么只要进入了职场,只要我们参加了工作,是不是就永远也逃不出这两条铁的定律?我不得不说,是的。但不得不说,没有竞争,人的惰性会无限增大。良性竞争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 …… 余下全文

篇三 :茶道感悟

茶道感悟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 …… 余下全文

篇四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生是一场修行 读后感

《人生是一场修行》读后感

在寒假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感觉像偷吃了特别美味的零食,因为每天都要啃心理学的专业书籍。

关于书,我从小到大都有一种依恋感,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新书的味道和那么多让我离不开的童话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是比较排斥电子书,只有拿着一本厚厚的纸质书,才让我心里有厚重的满足和踏实感。

以前,不太喜欢看这种很平淡的书,总是喜欢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那种,觉得那样看起来才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可能是到了大学,经历也不一样了,在看这种平淡故事的同时会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很平凡内向的酿酒厂退休的老人,因为一个老友的一封信,而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步行过程。与其说这个过程是对生病老友的一种救赎,不如说是对自身的救赎。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一样的人,都有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和自己的故事。有人相信你,有人质疑你,有人嘲笑你,有些人,只是那么短暂的一面之缘匆匆而过,还有些人会进入你的生活,能够陪伴你走过那么或长或短的一程。

有些人,是真心的想陪着你往下走,也陪着你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可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比如小狗和凯特,我在看得过程中特别希望那只小狗能够陪着哈罗德一直到最后。还有些人,只是因为他自身的需要,或者对你的利用,选择和你走一程,比如维尔夫和里奇。虽然哈罗德也相信每个人都保留着一点天然的善良,也相信自己能发掘出维尔夫的善良,我也是特别的希望,可最后维尔夫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望,总希望一切都好,可是生活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握和把控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修道永远在路上

修道永远在路上

——读《南怀瑾“心要”——师道》有感 拜读完学校特别推荐的《南怀瑾“心要”——师道》一书后,觉得为师者的高尚师德怎么来?除了与身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外,还要靠后天的修道。怎么修道?南大师告诉我们:饱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师说》等(这些书本人没接触过,学校图书馆可能也找不出),还要研读佛教等经书,修心养性,要有菩萨心肠、悲悯恻隐之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能做到吗?能!得道也,高人也,圣人也,师德高尚也。

拜读此书后,我才知道,古人撰写的《大学》一篇,就确定了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就是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从心性修养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今不是常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培养“四有新人”等,只是说法不同,意思一样。

那么何谓“师道”?师道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修自身方能布师道。志存高远,乐道自得,严师重道,师道尊严,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以德为主,德才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人格感染,潜移默化,这些就是师道!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成功是一场自我修行》

成功是一场自我修行

——《靠自己成功》读后感

成功,是世间每一个人的渴盼,是每一个年轻人找寻的最美归宿。但凡成功者应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得体会,而更多无法收获成功的人则未必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近日,阅读了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的著作《靠自己成功》,受益匪浅,与大家分享感受体会。

本书作者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成功学的典范。他3岁失去母亲,7岁时又失去父亲。他在农家当过十多年雇工,做着繁重的工作,饱尝别人的冷漠和白眼。就在连他觉得自己就将这样失意地生活一辈子的时候,一本《自己拯救自己》的书让他顿悟了,而命运也就从此改变。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奥里森·马登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他希望这些文字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实现抱负,收获成功。

在奥里森·马登的这本书中,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为认识自我,第二篇章为对自己进行投资,第三篇章为修改决定成败,第四篇章为成功之路。四个篇章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首先,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因为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抛下自满或自卑,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不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他追求留学未能成行,却让他找到了创业的路径;他自知自身的缺点,漂洋过海找回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来一起创业,纵使这样做让他备感难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感受在念住的修行地位

感受在念住的修行地位.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 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感受在念住的修行地位

佛陀在经典里极力称赞修行四念住(satipatthana)--觉知的建立。佛陀在《大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谈到其重要性,称其为一乘道(ekayano maggo)--唯一的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忧叹、灭除痛苦、实践真理和体证涅槃。(注:长部 二 Digha-nikaya 2)

在这部经中,佛陀开示了一个实用的方法,籍由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体(kayanupassana)、持续不断地观察感受(vedananupassana)、持续不断地观察心(cittanupassana)、和持续不断地观察心的内含(诸法)(dhammanupassana),(注:长部 二 Digha-nikaya 2)以发展自知的能力。

为了探究有关我们自身的实相,我们必须检视我们是什么:“身”和“心”。我们必须学习如何直接去观察这“身”和“心”,就在我们自身的范围内观察。因此,有三点注意事项必须牢记在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