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Hefei University

古建筑测绘论文

Ancient Architecture Mapping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浅谈皖南徽派古民居特色

合肥学院12建筑学<1>班胡超、张烨、李思源

【摘 要】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天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其中皖南传统民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村落环境、建筑色彩与形式、建筑架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工艺五方面的阐述,简单分析了皖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对皖南传统民居以及现代新民居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徽派建筑 古民居测绘 马头墙

一、村落环境

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落,

融合于山水之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

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

延伸。从徽州传统村落总体来看,都

是溪水依托山势,村落顺延溪水。房

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村落顺

溪水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镇风

貌。

徽州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

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

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

一条 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

景面。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例

如西递,在我看来就是线型的布局方式。第二种是散点型布

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

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

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

各户联系不够紧密。在安徽黄山地区,位于山腰和山脚的村落大多如此。第三种是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屏山。

二、建筑色彩和形式

1.色彩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

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

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

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

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

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黑瓦这样单纯质朴

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域性的基本风貌。

2.形式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

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

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

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

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

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

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

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而现在的徽

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

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房屋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丰富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三、建筑架构

徽州古民居的梁架构件均为木质结构,不

仅坚固稳定而且构造奇巧,雕刻丰富多彩,具

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梁架整体宏大壮美,中段

常雕刻多种图案,立柱雄而不笨,明代多做成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具有优美轮廓线的梭形柱。梁架上的构件,如

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斜撑、替

木等大都进行镂空细雕,装饰以精美

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

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飞禽走兽等,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梁架上的叉手

和雀替,则多做成云朵状,其相互勾

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

胜收。

这些梁架构件的制作,巧妙地将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它们虽不施以彩漆,只涂以桐油,却显得格外古朴雅致,诠释着徽州传统的文化内涵和高格调的审美观念。

四、建筑材料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在地面上大多使用一

些灰色或青色的花岗岩铺砌,一些较大型的住宅地

下也会使用方砖正铺或者斜铺。较小的住宅也会使

用墙砖铺砌而成。

楼面之上多使用木材楼板,大多还会在其上铺

一层天然防水的材料,如干草,箬叶。部分清朝晚

期民居,会使用双层楼板,上层楼板薄,下层楼板

厚,之间夹一层油纸。防止落灰,漏水。

柱、檩条、椽子、屋面板多选用杉木制作,经

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有选用白果树、柏树制作。杉

木躯干较直且抗蚁,不翘曲,少开裂,而且古代工

匠在实践中懂得杉木暴露在空气中不易腐蚀,柱子

表面不做地仗,不饰油漆。

外墙面皆为涂抹有白垩的白粉墙,白垩是一种

柔软、易碎的白色粉状碳酸钙沉积物,在现代还多

做粉笔。其作为外墙涂料价廉物美,既可反射阳光以隔热,又可阴雨时防潮驱湿保护木构架。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砌筑墙体和砖雕门罩在砖的使用上略有区别,墙体砌筑所用的是一种按长度一尺一寸、宽五寸、厚一寸的大开砖,门罩和门楼制作所采用的砖是经过洗浆沉淀的细土制坯烧制而成, 其色泽青灰, 质地细腻, 便于精雕细作。

五、装饰工艺

建筑雕刻艺术是徽州民居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建筑中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雕刻分为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几种方式。 其中砖雕的主要装饰处为门罩、门楼、

八字墙及马头墙的端部。其镂刻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凡神仙人物、亭台屋宇、飞禽

走兽、花草静物应有尽有。为了表现人物的

逼真和楼台的主体感,多采用高浮雕、透雕

和半圆雕的技法。

木雕比砖雕使用的地方更多,一般多用于檐口、梁架、门窗、栏杆和室内陈设。由

于木质细韧,较砖石易于加工,故木雕的 刀工更为细腻,线条更为流畅,人物表情、

衣襟更为清晰。不少民居留下了珍贵的木雕

艺术品。 石雕主要用在祠堂、寺庙、牌坊、桥,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

透雕和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 浑厚潇洒“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一大亮点。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创造精神。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六、关于徽派建筑的思考

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平面型制的变化,装饰的简化,建筑新材料的运用等, 这是人们一直积极努力探索新生活的热情和天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和学习的地方。地域更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更迭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相反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和保护。 同时,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徽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徽派建筑的创作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前,面对传统与现代所发生的碰撞,如何创作出“现代的”地域

性建筑?

在安徽省内也有众多建筑师留下了许多

有价值的作品。如黄山轩辕大酒店、合肥亚明

艺术馆、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馆。

这些建筑作品从多角度对徽派传统建筑进行了新的诠释,

反映了对徽州传统建筑特色的思考以及在实践中达到的

新的高度。因此,新徽派建筑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创作高峰

后,在今后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和发展,必然会在中华

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单德启 《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9

[2]汪兴毅、管欣 《徽州古民宅木构架类型及柱的营造》 安徽农业大学

[3]百度百科及图片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第二篇: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

于家石头村古建筑测绘考察报告

1 历史与择址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太行山区,是成化年间(约1486年) 于谦的长孙于有道为避难迁居而建。500多年来,历经明嘉靖、万历、清初及民国十年的4次建房高峰,才形成这座占地面积约12.1h㎡的山乡古村落。石头村以于氏宗族聚居的模式,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内向演绎,以完整的古村落体系记载着深厚的山居文化历史。石头村四面环山而建,村中建筑多为南北朝向,与其它的古村落的“依山背水”而选址的现象有所不同的是,石头村没有很好的水源,走遍全村看不见一条河流,原因可能跟当时于氏祖先逃难有关。但勤劳的于家人还是在这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2 院落之组织

石头村的存在是北方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及其形式的独特代表。其整体布局宛如一座城池,四面设门。村内院落、街道的建置均统一规范,共有6条街道、7条巷子、1个胡同、12条夹道,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奠定了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基础。314座完整的四台院落与4000多间石头房屋,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石头村的道路与宅基有统一的规划,房屋材料一律为石材。而农居则为各家按需而建,邻里之间互相参考但决不雷同。石头村的房屋,既有个性,又不失共性,形成了灵活多样而又统一的建筑风格。有的原石未动,有的粗犷奔放,一派农家淳朴风貌;有的精雕细刻,有的雕梁画栋,于淳朴之中隐藏着富贵之气。两块门槛边的石撅就有微妙的讲究,石撅凸出来,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门当户对,而高的就显示出这户人家的出身高贵祖上以前可能当过官或者是秀才之类的,矮的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了。

我们测绘的就是两座极具特色古老的四合院,它们也是石头村四合院中的代表建筑。一座是位于石头村著名公共建筑观音阁前方偏左的月门院,而另一座则是观音阁右侧的双门院。这两个建筑各有个的特点。先说月门院,月门院坐西朝东,这在整个石头村,或是北方的四合院里是很少见的,进门倒座往里走有一个月门形状的门洞,通过门洞才能看见正房及两边的厢房,跟一般的四合院的组织没多大区别,之所以叫月门院就是因为它比其它的四合院多了一个“月门”,据这家主人介绍,他们家祖上以前做过秀才,而月门的修建却只是各自喜好而已,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院中的石头早已磨光,岁月在这里沉淀了它的痕迹。正房 拾阶而上,高于整个院落的建筑,墙为砖石结构,由于是大户人家,所以在墙的两端有砖的加固,中间铺以石头。月门院所建的明清时期砖业大发展, 出现了高质量的雕凿用砖,我们有幸在月门院的正房屋脊上看到了砖雕。正房屋顶为坡屋顶,正房房中供有祖先排位,两边耳房有罕见的卷棚屋顶。这种做法在一般的四合院中也很难见到。正房的窗格和门上的花纹也是精雕细作,随年代久远但保存依然完好。房顶都是向院内倾斜,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院子中央原有古井但如今已经有了深水井,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这古井也便成了历史的记载物。南向的厢房已经废弃,现在用来装柴火了,但石头基础依然牢固。北向的厢房是现在这家人住的地方。倒座部分也成了现在的客房,在倒座和南面厢房之间新加建了一个厨房,这样的没有计划的加建也打破了原有建筑的整体格局。双门院的得名和月门院有雷同之处,那就是进门后二道门是两个拱形的券做的门洞,可谓其为双门吧,它分成左右两个门,而不是正中开门,形式比较特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双门院的北立面不但有主入口而且还有一个和主入口差不多的入口,也不知这个也是双门院的由来否。双门院除了以上两点与月门院乃至其它四合院有差别外还有就是在东面厢房的右边再修建了一个和东面厢房差不多大

小的房间,用一道曲墙和正房的墙相连起来,,也打破了整个院落的对称格局。村民的自主设计和建造给我们呈现出了别样的建筑样式。双门院的历史要晚于月门院,正房已经没有了坡屋顶而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平房屋顶。但整个正房确是一个用石头盖的窑洞

内部是一个拱券结构,无梁无柱,因而它的外墙奇厚,达到了 900毫米宽,虽然空间相对狭小,但其冬暖夏凉的功效确非一般建筑所能及的。双门远的西厢房已经塌陷,西厢房的背面有上屋面的台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双门远的建成年代比较晚。东面的厢房和侧房通过一个门洞连接,增加了侧房和围墙加强了整个建筑的围合感,同时也为建筑增加了另一个小的院落空间,自然也是院落主人休息的好地方。

3 装饰与功能

虽然石头村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但在装饰上面确没有少下功夫。我们测绘这两个院子中以月门院为最突出。月门院第几部分的石头不是胡乱堆砌的其中有块石头地基长达三米多, 规整的地基上面是用是同块砌筑的墙面,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建筑更美观在入口处的东立面石头墙的表面还抹了一层白灰,这在当时的时代来看应该是很漂亮的建筑了。用砖在墙的两端砌筑,不但让墙更坚固也让整个墙面更整齐,看起来更加好看。靠近檐口部分的砖被打磨成了圆弧形状,丰富了檐口出挑部分的造型。来到东侧的门口我们可以看到毛笔写的“清安颐”三个字在门楣上面,表现了当时院子主人的生活情趣。大门两边下方有凸出的石撅,比其它院子略高,这也代表了当时主人的地位与众不同。进门后我们可以看到北面厢房东墙上面的照壁,上面有个用瓦和砖精心装饰的小神龛,这在其它石头存的院落里面是很常见的。然后我们左拐就来到了二道门月门了,圆形的门洞,问这个院子增添了不少的情趣,门洞用灰砖砌成,线条装饰一点也不马虎,门洞上面是用砖拼的砖花,整齐有致。而南立面上的侧门上面却是用的瓦来拼的花瓣图案,看起来也很精致。屋檐处有充满花纹的瓦当,屋脊上面有龙头做的正吻。正房和倒座的屋脊有用瓦拼造的镂空装饰。如果说月门院的美更倾向与外在的话,那么双门院的美则是更倾向于内在,双门院的外立面尤其是东立面就有乱石块砌成,而南立面虽然也有白灰糊面到那白灰早已脱落。进去之后才发现用双门洞做的二道门是这个院子的核心,透过双门才能看到整个正房的全貌,透过双门也才能够通往侧房。双门洞也是用灰装砌成,棱角分明,双门洞中间也有一个小神龛。在功能方面,跟一般的四合院没有分别,只是随着时代的变更,院落的使用已经变得更加随意,比如月门院正房就没有住人,而双门远的西厢房也塌陷了。

4 数据与分析

测绘这两栋院落的时候,我们也必然面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显然我们的测绘工具是过时的,所以我们在测量时统一将数据精确到毫米。对石头的测量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因为院落主体大都用石头建成,而且石头不像砖那样有统一的规格,于是我们在测量的时候每个石头都要进行单独测量,再跟石墙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而对砖和瓦的处理就主要是模数化,在特殊的地方单独处理。在对整个建筑的定位上面,一方面我们是以墙的总长来定位,在画图的时候用墙的中心线来进行辅助定位。在测量中统一进行两次测量多点读数,配合现场的草图进行分析处理,下午整理数据的时候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进行了不测,争取坐到不落下一处。在对建筑物损坏或者加建部分的处理是按我们看到的进行画图,不捏造也不伪造数据。对门和窗也进行了单独测量,主要关注其细部的尺寸。在人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借用老乡家的楼梯攀爬上去测量。房顶的测量是一个难题,我们并没有上屋顶去,那样不利于对建筑的保护,我们主要记录瓦勾的数量,单独对房屋边上的瓦勾测量再综合全部。

5 保护与发展

石头村旧有的居住环境显然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于是村内出现了一批改建、翻建、新建的房屋。新材料和新风格的出现,破坏了古村落和谐宁谧的氛围。尽管村委会意识到了保护老村的重要性,但也只是采取将新房宅基地限于村外的措施,而并未能做出专业的规划导致新村与老村既无保护隔离区,也无过渡区。长久下去,势必产生新建筑与旧建筑相对立、新村包围旧村的后果,使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难以延续。道路建设也是破坏传统古村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石头村原有的道路全部采用青石铺就,与石头建筑浑然一体。而如今,一条柏油公路穿村而建,石头村也被一分为二。沿公路还建造了不少的商业性建筑,让人很难再找到古村落的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石头村是需要更好的保护的,首先应该保护古村落已形成的空间形态,重点保护区内由古建筑、院落、街道、建筑组群、村落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结构不能改变;其次,处理好新建设用地与古村落的关系,划定保护层次区域,并且对新建设进行风格、规模、色彩等的控制,使新建筑尽可能和谐地共存。此外对建筑风格的保护也尤为重要让新建筑的风格和古建筑风格一致。遗产只有保护好了才有发展的前途,而发展的目的最要要定位在为了更好的保护。发展旅游的前提是不能破坏石头村的整体格局,整体的空间形态和民俗民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