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总结 考试

第一章 

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1、广义的实验心理学

?         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         1862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论文集导言中最先提出。

?         冯特提出的实验心理学是他创建的新心理学(new phychology)的代名词,是科学的心理学,与以前的心理学相区别。

2、狭义的实验心理学

?    “心理实验学”:指在实验控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

?         实验者人为地控制和创造一些条件,观察、记录、测定此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预备阶段

?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赫尔姆霍兹的视听觉理论;韦伯的韦伯定律;费希纳的感觉实验测量。

?         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今)

    创立、传播、发展阶段

    冯特首建心理实验室;

     艾滨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

三、心理实验的特点

?         1、主动性

?         2、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         3、精确性

?         4、可操作性

四、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一)定义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坎特威茨(Kantowiz.B.H)

变量(variable):也称变项,它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等

(二)分类

?         1、一般来分

?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

?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3)控制变量 (额外变量)(Controude variable)(Extraneous  variable)

?         自变量: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产生影响的变量。

?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一现象的变化或结果的变化。

?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         2、根据变量的性质分

?         (1)定量的变量

?         (2)定性的变量

?         量的变量:光的强度、时间的长短、智力分数的大小。

?         质的变量:性别男女之分、宗教信仰等。

?         3、根据变量的来源分

?         (1)任务变量即刺激变量

?         (2)环境变量

?         (3)被试变量

?         4、根据变量是否操纵分

?         (1)操纵的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如刺激强度、疲劳程度等。

?         (2)被试变量:在实验中不直接操纵,由被试的特性所构成的变量。他们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选择,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

五、心理实验的程序

?         (一)课题的确定。

?         (二)查阅文献和文献综述。

?         (三)被试的选择。

?         (四)实验因素的控制。

?         (五)实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         (六)撰写实验报告。

六、心理实验的类型

?         1、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expriment)

?         探明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即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反应时的影响因素:感觉通道(光180mm,声、触140mm)、刺激强度、被试准备时间、指导语、环境的安静与否。

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加工机制(行为抑制、执行控制),脑神经机制(顶叶损伤、前额叶损伤),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等。

?         2、函数型实验(functional type expriment)

?         研究各种条件(原因)是如何影响心理现象,亦即研究条件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教学方法与学习成绩的函数关系。

思考:如何理解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的差别

?         因素型实验——由果溯因;静态;初步探讨

?         函数型实验——由因推果;动态;系统考察

?         前者可视为后者的预备实验。

七、心理学研究的职业道德

?         20## 美国心理学会 《心理学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      知情同意与欺骗;

?    ?退出研究的自由; 

?    ?消除有害后果;

?    ?保密。

(二)以动物为被试研究

?      反对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    ?支持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三)药物研究的准则

?      美国心理学会(APA)关于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药物的指导原则

?      总则:心理学家或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进行药物研究时,应具备关于药品作用的足够知识和经验,或者在一位合格研究者的监督下进行。

(四)心理工作者的伦理原则

?         1、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结果

?         2、不能剽窃

?         3、不能部分或重复发表

?         4、著作权与署名

?         阅读:

?         【美】 约翰?肖内西   张明译  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选题及文献检索

第一节  选题

问题的来源

n  1、理论需要

n  2、实际需要

n  3、日常观察

n  4、文献分析

选题的原则

n  1、价值性

n  2、可行性

n  3、创新性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一)提出研究目的

n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

n  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一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n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可能只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要研究的主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n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目的与研究行动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研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

查阅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分析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第二节  文献的查阅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意义:

n  对研究课题做具体的限定

n  了解本领域已有的研究

n  寻找研究设计的思路

n  对研究方案提出修改意见,避免未预料到的困难

n  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做出估计

n  为将来论文的讨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n  文献检索的原则

n  时间性原则:保证资料最新

n  溯源性原则:学习策略(班杜拉)、创造力(吉尔福特)、信息加工(米勒)

n  代表性原则:文献资料太多,首选最具有代表性的

n  相关性原则:儿童的脑成熟(语言研究或创造力研究)

n  限制性原则:限定一定的范围和数量,自我监控(初中生)

文献的种类

(1)按载体形式和记录形式:手工型、印刷型、缩微型、光盘型、视听型

(2)按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3)按文献发表的公开程度:国内外公开文献、国内公开文献和内部文献

(4)按文献所属学科领域:心理学文献、教育科学文献、综合型文献等。

(5)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书籍、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内部资料等。

二、查阅文献要解决三个问题

1.文献是从哪里找到的?

2 文献找到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3 找到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文献来源

1.载体:

(1)心理学科的各种著作、教科书、学报以及期刊杂志中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中

(2)缩微胶片,光盘,互联网

2.渠道:

  图书馆、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档案馆、学术会议、情报研究中心、网上(中科院心理所、北大、北师大、国图)。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整理和综合,从而系统地认识某一个专题的历史和现状、成就和展望。

1. 从内容上看,要达到两方面的目的:

回顾,发展课题。

要注意某项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主要理论和观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尚未提出的问题和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等。

n  评价,论证课题:

n  一是课题的可行性

n  二是课题的意义性

第三章  研究假设(Hypothetis

假设: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提出的暂时性的解释,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暂时性、推测性、有待验证的设想。

假说是关于行为和条件关系的陈述

假说只是对关系的一种猜测,正确与否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一、类型:

n  (一)、按生成方式分

n  1、  归纳假设:——概括形成:在特定的情景中的行为和现象中得出,推广性有限。例:如参加工作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所做的贡献越少;

n  2、  演绎假设:——理论衍生。例:根据记忆的干扰说,回忆前学习的材料越多回忆效果越差;

(二)按性质划分

n  1、  研究假设:以陈述或推测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根据研究假设形成的情       景,又可以分为:特定假设和一般假设。

n  特定假设:预测特定对象之间的关系,指向个别的、一般的、具体的、特定的事例。

n  一般假设: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n  2、  统计假设,亦称虚无假设

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在表述上大多采用某变量与某变量之间“无差异”、“不相关”、“没有影响”等形式来陈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按概括程度分

n  1、  普遍性的假设:对所有的大学生来说,参加课外活动越多,学习成绩越差

n  2、  存在性的假设:至少有一个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越多,学习成绩越差

(四)按具体程度分:

n  基本假设:智商和学业成绩相关

n  具体假设:按不同的人群分布:

n  1、在正常的人群总体中,智商和学业成就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n  2、在智商较高的人群中,智商和学业成就之间无相关或只有低等程度的正相关。

n  3、在智商低的人口中,智商和学业成绩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

n  (五)按研究目的分:

n  (1)预测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n  (2)相互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n  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与儿童看暴力电视有关。

n  (3)因果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作用

1、是对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

2、指明了研究问题的可能结果即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变量作用的程度;

3、使我们的研究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

4、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研究假设。

三、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n  1、 科学性: 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n  2、预测性: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作  出预测

n  3、  可验证性:证真  证伪

n  4、 贴切性和准确性:概念精准  逻辑清晰

n  5、 简约性: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n  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

四、研究假设表述上的特征

n  1、一个研究假设只能涉及两个变量。

n      研究假设必须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将变量一一对应地分成几组假设。

2、研究假设要设想两个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n  在一个假设中必须就两个变量的关系明确提出某种设想

3.用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地描述,不用疑问句形式

4.假设的表述:明确具体,概念简单,语义清楚,直截了当

5.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可检验的

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验证的,无法验证的假设是不能作为研究假设的。

第四章.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第一节  描述性研究策略

描述性研究策略:观察和记录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动作。

一、观察法

?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并收集资料的方法。

?  自然观察法:对自然或正常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

?  实验观察法:在人为控制和干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为什么要观察?

?  1、有助于在自然情景下描述行为和揭示变量之间的彼此关系。

2、是建立假设的重要环节。

3、不能用操作性策略研究问题时,观察法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三)、观察的类型

?  以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介入的程度和行为被记录的方式来划分

?  第一、无介入观察(0bservation without intervention)

?  定义:在近乎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被动的观察

?  第二、介入观察(observation with intervention)

?  定义:在近乎自然状态下观察者主动的介入观察

?  介入观察的几种形式

?  形式一:参与性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定义:观察者对观察的行为有积极和重要影响的观察

?  (1)无伪装参与性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观察者的真实身份)

?  (2)伪装参与性观察(disgui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形式二:结构化观察(structurel observation)

?  1、 定义:观察者构建一种情景,使得事件易于记录。

?  2、用于记录自然观察法难以观察的行为

?  3、 经常用于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

?  形式三:现场研究(field experiment)

?  1、  定义:在自然的情景下,观察者通过系统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来确定它们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这种观察法又称为野外实验。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

(四)、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  1、  确定观察的问题

?  2、  制定观察计划

?  (1)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

?  (2)地点

?  (3)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和次数

?  (4)方式和手段

?  (5)效度

?  (6)伦理道德问题

?  3、  设立观察提纲

?  (1)谁?(2)什么?(3)何时?(4)何地?(5)如何?(6)为什么?

(五)、观察的实施过程

1、  观察的阶段

?  (1)初期——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观察

?  (3)找到研究焦点后进行选择性观察

2、  观察技巧

?  (1)变换策略,不机械照搬

?  (2)变换角度,转移焦点

(六)、如何做观察记录

记录的方式:描述记录、取样记录 、核对表记录

记录的语言:具体、清楚、实在、命名准确

描述性研究策略——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面谈方式收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的作用

1、和观察法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进入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

2、和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

二、准备工作

1、设计访谈提纲

   只列粗浅的提纲,其目的是起提醒作用,以免遗漏重要内容

   提纲中的问题应尽量开放,使受访者有足够的余地选择谈话的方向和内容。

2、与访谈者协商有关事宜

  时间 地点 场合

  自愿原则

  保密原则

  录像与否

三、如何提问

1、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

   举例——高校收费;性格访谈

2、具体性和抽象性问题

  举例——教育观念;毕业分配

3、清晰性和含混性问题

  例:你今天几点到校?(清晰)

   你今天什么时间、和哪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到校之前是否和其他同学到附近游乐园转了一圈?  (含混)

四、追问技巧

对第一次提问的补充或进一步提问

五、访谈问题的过渡

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技巧:自然连贯的提出过渡性问题转换

例——家庭教育(由最近的问题开始,逐步延伸到比较久远的往事)

六、访谈过程中听的技巧

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1、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积极关注

     认知层面的听:积极建构

     情感层面的听:情感共鸣

2、倾听的原则:不轻易打断对方、容忍沉默

n  真诚+关注+敏锐

七、访谈的回应

1、回应的类型

     认可:言语或非言语

     重复:将受访者所说的事情重复一遍

     自我暴露:产生亲近感

2、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A 论说性回应:访谈者利用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或个人经验对受访者所说的内容作出回应。

B 评价性回应:访谈者对谈话内容进行价值上的判断。

八、其他注意事项

 1、做访谈记录

 2、注意非言语行为

 3、结束访谈

个案研究法

(一)概念

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二)特征

n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n  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n   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

n   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n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n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三)缺点

n  1、不能探索行为的正确因果关系

n  2、依靠被研究者的记忆,研究结果不全面,主观性强

n  3、观察者偏差以及搜集数据的偏差会导致对结果的不正确解释

n  4、费时费力

(四)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n     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对个案问题行为的界定,选择典型的人或事为研究对象

 2.收集个案资料

n  (1)个案的个人资料。

n  (2)家庭和社会背景

3.诊断与假设 

n     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

n  推论原因——主因、次因、远因、近因等,形成初步的假设。

4.个案分析与指导 

n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解释问题,因此需要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加工。

n  5、实施个案指导  

n     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等方式验证先前的诊断和假设。

n   6、 形成结论  

n     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策略

一.相关概述

1.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2.相关的功能:

预测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

例:特殊行为与自杀倾向之间的相关

预测变量和标准变量

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分数和研究生的学习成就。预测变量?标准变量?

信度和效度测量

信度和效度是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相关关系进行定义

对某些理论的评价

智力主要由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

3.相关的类型:负相关、零相关、正相关

    ——同向共变   (正相关)

    ——异向共变   (负相关)

    ——无共变     (零相关)

相关举例:

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手的大小──绘画能力  「成熟」

头颅尺寸──回忆量      「年龄」

相关系数的计算:皮尔逊(Pearson)相关、斯皮尔曼相关

二、相关系数的解释力

(1)因果关系(Cause Effectrelationship)——推断因果关系的能力

   ——18世纪英国休谟提出,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如果额外变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能证明自变量引起了因变量系统性的变化,就表示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

(2)   相关两个变量相关,只表示两者“共变”,但是无法定向

(3)    两个变量间相关原因分析

   1、双向共变

某地区的枪支拥有量与该地区的犯罪率之间的相关

   2、单向共变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X引起Y的变化。X因,Y果。

         ——Y引起X的变化。Y因,X果。

   3、第三变量Z的作用。

     如小树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都受时间的影响;

3、零相关能否排除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全距限制:变量内各个分数之间没有足够的差异

一列数据相同,另一列数据有差异,两列数据之间的相关必定为零。

相关评价

优点:1、用于目的不太明显的初期研究,确认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后续研究;

2、可以考察受伦理约束而无法操纵的变量;

3、研究者对变量和环境不加操纵,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三、判定变量因果关系的方法——交叉滞后设计

4、交叉-滞后法的策略:

(1)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2)依据相关系数大小和方向进行推论,确定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如果一个变量引起另外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喜欢看暴力电视)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变量(攻击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只有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过程,原因才能导致结果。

5、方法评价

耗费时间。

在相关研究中,除了交叉滞后组设计外,还有其他的统计方法用来解释因果关系,如偏相关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路径分析法。

操纵研究策略

1.概念:研究者操纵一些因素,使之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有规律地引起一种行为的特定变化,一般将其看做行为的原因。

?      2.类型:

?      现场试验-在自然背景中所进行的实验研究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的模式

第一节  被试的选择

一、概念

?      1、  总体和样本

?      总体(Population):所有研究对象的全体。

?      样本 (Sample):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实验的受试者。

?      (1)取样置换(sampling replacement):指取样过程中已取样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抽样。

?      (2) 样本空间(sample space):抽样的可能性。

?      (3) 随机化(randomization):费歇尔(Fisher)指取样中采用随机程序,使总体中每个成分被抽取的机会均等。

?      随机的理由:第一,随机取样使每一个体有同等概率抽取,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抽样偏差,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第二,随机取样可以预算抽样误差的范围。

抽样误差

?      抽样误差指随机抽样过程中,由于概率原理而自然形成的误差。因为抽样误差是随机形成的,所以又被称为随机误差。

?      任何随机抽样的过程,总是会有一定的抽样误差。一般来说,减少抽样误差的方法是增加样本数量,使抽样的标准误变小。

抽样偏差

?      抽样偏差是指抽样过程中系统偏离总体普遍特征的倾向,即样本没有代表性,与总体不同质,并且导致样本成为有偏差的样本。

?      抽样误差是随机形成的,无法避免;而抽样偏差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以避免。

导致抽样偏差的原因

?      1、不适当的抽样方法 

?      2、自愿者参与研究

?      3、样本流失现象

二、取样程序

?      1、  界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      总体就是研究对象的全部。课题确立时的总体往往是虚拟的,是理论上的总体。

?      总体的范围可大可小,由研究者依据研究目的自行界定。

?      2、可获得总体或抽样框架:

?      抽样框架是抽样单位的实际名单,样本就是从抽样框架中选取。如果一个学生样本是从学校的学生花名册中抽选,这个花名册就是抽样框架。

?      3、  选择样本:运用恰当取样方法抽取样本。

?      4、  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总体的有关参数。

判断样本代表性的标准:样本必须与总体的特征具有相同的分布状况。

三、取样方法

?      (一)概率抽样:以“概率”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它的核心技术为“随机样本”。

?      主要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

?      概率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常用于正式的、量化的

(二)非概率抽样:根据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根据客观条件的方便来抽样,不涉及概率原则。

?      主要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目的抽样等。

?      非概率抽样不具代表性,通常不能推断总体,常用于非正式的、质化的研究。

(一)概率取样

(1)简单随机取样

a、抽签法:首先把总体中每一个体编码,以相应的号码作成签,然后混合标签,随机的抽取所需数目的标签。

b、随机数字表:翻开随机表,随机进入随机数字区,确定随机起点,选取所需样本容量的数目。

(2)分层比例随机取样

按照总体已有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把总体归为不同的层次,从每一层以随机抽样的手段抽取预定数目的样本,最后汇合各层次的小样本,组合成代表总体特征的样本。

原则:各层内变异小,层与层变异大。

①比例分层取样:按各层次人数在总体中的比例抽样,层内标准差未知

②最佳比例分层取样:分配被试人数不但要考虑各层人数比例,还要考虑各层标准差大小,标准差大,抽样多一些,标准差小,少抽取一些,代表性更佳。

评价

优点: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参数估计更为准确,因为取样误差只出现在层内,层次误差降低,估计准确;

?      总体构成比较复杂,同质性程度不高,总体数量较大,各层次标志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      不足:

?      当取样任务复杂时,比较困难;如:要研究我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是中国的所有学生,应该首先调查此总体中各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生所占的比例。

(3) 两阶段随机取样        适合于大规模的调查

?      第一阶段:总体分成M群,在从M群中随机抽取m个群(M>m)作为第一阶段样本。

?      第二阶段:从m个群中分别抽取所需要的个体组成第二阶段的样本。

4) 系统取样

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每K项元素选取一样本,直到取够为止;K=样本/总体

系统随机抽样使样本分配均衡,更具代表性,抽样误差小,操作也较简单,实际应用较广。

在总体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时,不宜采用。

5)整群随机取样

?      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许多群,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整群随机抽样就是以自然群体(学校、班级等)为单位,从较大的群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

?      整群随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式的区别在于:它抽取样本的单位是群体,不是个体。

?      (6)配对取样

?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比较方便,也切实可行。这种抽样不会因研究而打乱原有群体的秩序

?      整群随机抽样可以节省取样在人力、物力上的费用,适合于总体范围大,抽样数量多的研究。

整群随机抽样时,群体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因此,当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时,要考虑群体和群体之间是否同质。

?      为严格控制不同的被试组之间由于个体差异对实验研究的干扰和影响,要求被选择到样本的被试在某些方面一一对应,然后将这些被试随机的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使各个实验组之间基本保持相对平衡,就避免了被试间的差异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

配对取样的方法

(1)预测后配对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某种与研究相关的标准测验或自定的选择标准,对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体进行预测,将预测得分或者测评结果相近相同的个体一一配对

5、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采用相关设计的方法,样本要大于40,否则做卡方检验时会出现问题。函数型实验,用t检验,样本可小于30

第二节  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

一、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一)   自变量的分类

?      (1)作业或任务(task)

?      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      (2)环境

?      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和噪音的大小等;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等;(环境心理学)

?      (3)被试变量

?      ①机体变量:有机体固有的特性。

?      如性别、年龄等,作为自变量,只能选择,而不能加以操纵。

?      ②暂时的被试变量:将被试暂时的特性、机能状态或经历、体验等。如:被试的姿势

?      (4)单一自变量与复合自变量

?      把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自变量。研究者有时会将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的自变量来加以操纵,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的现场实验研究中。

(二)   自变量的必备条件

?      1、变化性

?      质的变化: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指导语等;

?      量的变化:刺激强度、刺激呈现时间等;

?      2、可控性,不能直接操纵控制的自变量要下操作定义

?      操作定义:美国物理学家布瑞奇曼(Bridgman,1927)

?      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      意义: ①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            ②有利于科学交流;

?            ③可减少学科使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如弗洛伊德所说的“Libido”,荣格的“psychic energy”,阿德勒所说的“will for power”,都是指 “人活动的根本动力”。

操作定义的方法

①条件描述法: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

竞争关系、智力、自信心

②指标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断标准作出规定

?      发散思维、阅读能力、差生

③行为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

?      旁观、合作、谦让行为

注意:1、操作定义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

?      操作定义并非是对变量唯一的、全面的解释

?      2、兼顾排他性与普遍性

?      操作性定义如果普遍性太低,则解释的范围有限,研究结果易流于偏狭;但如果排他性太低,则恐失之笼统,而不易掌握操作测量的本义。

?      例: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      ①曾与同学吵嘴或打架  排他性最低,外延最广,包含吵嘴和打架两种行为。

?      ②曾与同学打架 排他性略增,缩小范围,排除吵嘴行为。

?      ③每周至少与同学打架一次 排他性最高,只含每周至少一次的打架行为。

?      作业:对下列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挫折、焦虑”。

?      3、诱发性——自变量能引起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

?      如研究错觉,必须呈现能产生错觉的图形。

(三)   自变量的变化范围、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1、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要限定在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范围内

例:视锥细胞的暗适应,大约5分钟,因此时间范围应定为0—10分钟;

视杆细胞的暗适应时间长,自变量的范围0——40分钟;

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记忆时间

2检查点即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实验处理,一般2—5个为宜

3.间距即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间距的大小可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检查视锥细胞的暗适应,可将间距定为1分钟,则检查点为10个。

自变量对仪器的要求:精密准确、性能稳定、范围大于自变量的范围、操作方便,反应灵敏、同一型号

四、自变量呈现方式

包括呈现时间长短、次序、空间位置等

二、             因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前提是规定好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三、            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口头报告

……

(一)   因变量必备的性质

1、有效性——反应的指标能够度量刺激所引起的真实反应,也称为效度(validity),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

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2、客观性

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客观的指标一定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能经得起检验,能够重复验证。

如反应时、反应频率、完成量

3、可靠性

条件不变时,重复测量结果的相似性

通过重复的二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小来加以评价——信度

4、数量化

便于记录,便于统计,且能够比较

5.敏感性

?      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是否敏感

?      不敏感的因变量类型:

?      (1)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

?      指要求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

?      (2)地板效应(低限效应)(Floor effect)

?      要求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

(二) 反应的控制

?      指导语控制、被试控制、仪器要求

1、指导语控制(insruction)

a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指导语的内容。

b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

c 简单明确,即要确保被试真正懂得指导语,切忌模棱两可。

d 指导语要标准化

(1)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把被试需要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

(3)确保被试懂得指导语;

(4)指导语标准化,前后一致;尽量用录音

2、被试控制

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第三节  实验控制——干扰变量的控制

一、              额外变量的来源

环境变量

1、环境的物理特点

n  (1)实验场所的物理特点(温度、噪音、光线等)

n  (2)研究材料、仪器     

n  (3)指导语

n  2、  实验者的特点和行为:实验者的动机、期望、个性和社交技能、态度等

n  实验者动机:实验者对被试开始要求严格,后来要求松散;

n  实验者个性,社交技能等:能否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

n  实验者期望:实验者效应(主试的生理特点、期望等对被试反应的影响)

(二)程序变量

n  顺序效果

n  1、次序效果——实验次序不同混淆了自变量效果(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n  如比较被试听觉和视觉的反应时,先测定听觉后测定视觉

n  2、遗留效果——实验次序不同造成的遗留影响

n  如研究两种药物(镇静剂与兴奋剂)的效果

n  A——先服兴奋剂——延迟镇定效果

n  B——先服镇定剂——延迟兴奋效果

(三)机体变量

n  1、非随机地分配被试

n  2、前后测: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成熟、被试的消失等现象。

n  3、要求特征

n  实验情景中被试对反应过于敏感的特征,被试知道自己被观察测定时所表现出来的期望效应和猜测实验目的的效应。

二、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

n  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掉。此法多适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如,噪音,光线等。

n  缺点: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2、恒定法

n  对于不能消除的变量,我们可以使它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这种控制方法称为恒常法

n  实验场所、实验时间、实验者、机体变量等的控制均可采用此法

n  缺点:

n  第一、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n  第二、恒定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如:实验者是有吸引力的年轻女性,被试是男性,那么实验者可能会使被试在实验中产生分心。

3、平衡法

n  设置控制组平衡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实验组与控制组

n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组——所谓处理就是实验者进行的操纵。

n  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之外,与实验组的处理完全相同。

4、系统变化法

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之一,使之系统化安排,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分析所欲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使实验情境更接近实际。

5、随机化法

n  常用于随机取样和随机分派被试到各实验处理条件中去。

n  依据概率原理,理论上可使不同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6、匹配法

n  使被试在额外变量上相等

n  将被试依据某种特质两两配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n  (1)预测后配对

n  (2)孪生子或多胞胎取样

n  选择被试难度较大

7、共轭控制法

8、兼作组法

n  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又做控制组,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n  优点:不受被试差异的影响;所需被试数量少。

n  注意:要避免各种不同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如果会产生迁移和练习效应,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9、抵消平衡法

平衡一组被试重复接受自变量的各种水平的先后顺序而产生的无关影响。

ABBA设计(2个处理的抵消平衡

多个处理的抵消平衡

(1)完全抵消平衡:提出处理条件的所有可能次序的方法。

(2)不完全抵消平衡(拉丁方法):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每个条件在其他所有条件的前、后出现的次数也相同。

1、先按偶数法则形成一个拉丁方;

2、将上述模式反过来;

3、将两个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3)随机抵消平衡:自变量条件很多时,可用随机抵消平衡。

抵消平衡与平衡的区别

抵消平衡用于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平衡用于被试只接受一次测量的设计。

10、控制实验者效果

n  主试的生理特点、个性、经验以及主观偏好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种影响即为实验者效应。

(1)盲目实验

n  双盲控制(Double blind-control)

n  单盲控制(Single-blind-control)

(2)多主试控制

n  采用数名主试进行同一实验研究

n  注意:1、研究者对实验、收集数据的程序能不能简单的采用一位主试收集实验数据,另一名主试接替轮换的方法?

2、分析实验数据时,应先单独分析每一位主试采集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如果无差异,则可以将数据全部合并,如果存在差异,则说明这里存在主试效应,应进一步加以仔细的分析。

(3)电脑控制

由电脑呈现实验程序,说明刺激变量,记录被试的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彻底消除了任何与主试有关的种种无关变量。

11、控制被试的方法

n  被试的个别差异是影响实验的重要因素。

n  (1)减小组间在接受实验处理前的差异;

n  (2)减小组内被试间的差异。

n  控制手段包括重复测量、匹配、随机等方法,后面的实验设计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  实验结果的整理、数据的概括和推论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整理

w  一、近似数的计数法则

w  二、数据的分组

w  三、表格和图的制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