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长: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成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主观感受,探讨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原因,并希望集合大家之智慧,寻求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和策略。 研究阶段及任务: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报告正文: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相关变动将影响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而其中,教育资

源又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将直接间接地制约着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在我们中国,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和措施。本次调查共发放131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情况:

在调查中,有将近7成的参与者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是重点中学: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其次在高中就读学校为重点中学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比同地区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在对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激励同学的学习劲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认为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示没什么意见。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此外,参与者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数据统计图如下:

在参与者认为的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教育资源方面中,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均占48.51%,师资力量占31.68%,其他为5.94%。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的数据统计表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国家教育投入

严重不足;政策制度导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对于近几年国家发起的一系列教育改革,45.54%的参与者认为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39.6%的参与者则认为不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剩余的15.84%的参与者认为并没有对教育分配现状带来实际影响。另外,参与者认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我国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的数据统计图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富者越来越富,贫穷者越来越贫穷;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妨碍政府形象,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参与者认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不均衡的方面。这主要是教育经费,硬件设施和师资。其中极度不均衡的当属教育经费。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学生有80%在农村,可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与教学水平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还是经费不足。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口根本不成正比。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反差。有的大城市投资建起的中小学,一间教室的投入几乎相当于偏远地区一所农村小学的全部家当。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的学校,设有游泳池、体育馆、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偏远的农村,好多学生到初中毕业连键盘都没摸过。试问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做不

到合理配置,将要如何培养出科技文化的人才?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均衡还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上。重点学校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也十分明确,但后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给吹歪了——只管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有些地区的政府同时也给予重点学校优惠政策。“择校风”由此而起。现在有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断地从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向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这种师资水平不断拉大校际间差距使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现象,对“择校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择校风”带来大量的择校费、建校费不断流入优质学校,又加剧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从图表一可以看到在选取就读学校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重点中学就读,很显然,这会造成学生来源的流向不均衡,使得多数的优秀学生流向重点中学,而学校招生人数往往有限,重点中学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之后,较优秀学生和差生往往更多地流向普通中学。

重点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划分,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重点学校不仅聚集了优秀的师资,吸引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到来,并因此得到更多资金的注入,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而一般学校因为良好师资的流失,教育水平和实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教学情况越来越糟糕,生源严重流失,学校办学举步维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等地出现的神一样的中学,江湖上都流传着这些神级中学的传说,它们或是题山卷海的新晋苦修

派,或是出身尊贵的传统豪门,或是前途宽广的留洋预科班,相同的是,在别人视为畏途的高考,被他们轻易玩转,或者不屑为之,或者踩在脚下。对他们而言,重点大学是保底,北大清华是正常,常青藤学校是可达成的期望——对于近千万的其他考生而言,唯有一句:给跪了。有教育者说,公立超级学校、神级中学的奇迹,是以牺牲大多数学校的利益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代价的,违反教育规律,有害无益。但他们的言论微弱无力,神们继续他们的狂欢。

在一个国内富家女放弃高考被美国8所名校录取的新闻后,一个普通学生的留言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出身却从没放弃过努力的孩子,当成了傻瓜。”作为同样从高考走过来的我,同样地感到又心酸又忿忿不平。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中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明显,例如人口约2500万的甘肃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而在东部的江苏省,70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所大学。贫困地区脱贫要依靠教育,可当地高校资源多数匮乏,学生考大学难是既定的事实。部分高校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隐藏在背后的始作俑者便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是本次调查中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衡的最主要因素。作为参与者选出的第二大因素——“教育制度设计偏颇”也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高考制度。在我国,分数一样上的大学却大不相同。各地区划分的高考分数线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大相径庭。我国的高考制度形式上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甚至是重点城市考生的准则。例如,外地的考生考清华、北大难于登天,而北京本地的考生则相对简单的多。这一点相信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深有体会。这一部分折射出来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三、意见和希冀

明确政府职责:

(一)要规划职责,在规划教育资源是必须将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做到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更快发展,缩小差距

(二)要投入职责,在增加投入总量前提下,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积极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

(三)要督查职责,建立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吧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予以均衡化和合理利用

(四)转变政府行为

政府要成为教育投资主体,在资源分配、教育人事、考试招生、教育评估等方面制订公平公正的政策措施,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篇: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1)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调查报告

调查人:李冰 指导老师:董琰

时间:20xx年8月27日

地点:河北省迁安市

正文:

一、调查情况简介

1、调查地点:

河北省迁安市。根据迁安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的不同,将此次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设定为迁安城区和农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2、调查对象:

小学。迁安城区的小学以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第四实验小学、海桥外语学校为代表;农村的小学以杨各庄镇小学、徐流营小学、徐流口小学、曲河小学为代表(其中徐流营、徐流口、曲河为杨各庄镇属下的农村)。

3、调查目的:

通过对迁安市城乡教育资源的比较,得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基本情况,再根据差距的具体情况,拟定可行的对策,并对教育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旨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增强教育的公平性。

4、调查方法和手段:

(1) 典型调查法

(2) 访问法

二、调查内容

1、调查过程:

(1)首先通过自己的网络调查初步了解所要调查的小学的具体位置和学校环境。

(2)收集近几年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小学教育的通知。

(3)分别对所调查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走访。

(4)对收集的资料和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汇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5)针对结论分析问题,探寻解决对策。

(6)向迁安市教育局反应有关情况,提出合理建议,探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可行性。

2、调查结果: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1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1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问题:

上述表格中写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项目,经过对9所学校的实地勘察比较调研发现城乡的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既表现在硬件设施上也表现在软实力上,而且差距不容小觑。

(1)差距最明显的就是硬件教学设施。

在校园总的占地面积方面,城市里小学的占地面积远大于农村的小学,建筑面积就更相差甚远了,而且,城市里的小学都是高大的教学楼而农村的小学以瓦房为主。

现在的迁安城市里的小学教室都是多媒体授课,节能灯、电风扇、饮水机随处可见,海桥外语学校的教室甚至拥有空调;而农村的小学教师只配有简易的黑板、泛黄的电灯、破旧的桌椅。

实验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就充分发挥了这一点,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使得实验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真实的展现了神奇的科学现象。当然迁安城区的其他小学的实验室也相当不错,能真正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迁安农村的小学可就大不一样,简陋的实验室,陈旧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一个学期才上2节实验课。更有甚者,由于经费的原因,徐流口小学的实验课已经停止了,买不起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居然成了大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小学的计算机课应该十分普及,但

是据了解除了城市里的小学的计算机课正常上外,其他的小学的计算机课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有考试之前才会有考前上机练习,徐流口小学更是没有教学用计算机,只能去邻村小学——徐流营小学去上计算机课。

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图书馆在河北省都是一流的,其馆藏图书的种类齐全、数量繁多,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海桥外语学校的小型图书馆以双语化著称,英语刊物琳琅满目,英语学习资料数不胜数;第二、三、四实验小学也不逊色,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然而农村的学校,原有的图书有陈旧过时,因此农村的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课外读物,甚至读书都成了一种奢求,而那被翻了无数次的旧书则是图书少但图书需求多的直接反映。

(2)和城市的小学相比,农村的小学不仅硬件设施差,软实力的差距也相当突出。

从教师的数量上看,城市里的小学的学生平均每个班3个老师,而农村的小学平均每个班才1.2个老师,这就相当于城市里平均一个班至少有三个不同专业的老师教学,而在农村的小学平均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教授全班所有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而且,不仅是教师数量的问题,质量上也存在这差距。据了解大约75%的城市小学教师是本科或者大专学历,而农村的大学生教师却寥寥无几,而且,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很可能被调到城市的小学里教学。据悉,从去年开始徐流口小学就取消了四、五、六年级,原因是学生太少,这样,村子里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去徐流营小学上课了。

至于教师的待遇问题,城市里的教师自然是没的说,除了工资还有奖金,甚至有的老师还有家长的红包。而农村的教师则只有基本工资,有时候甚至连工资都会被拖欠,更有的教师拿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的学习。

教辅材料也是学生或者学校之间的一种软实力竞争。城市里小学的辅导材料大多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出的题,虽然比不上黄冈之类的高水平材料,但对学生学习的提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学生的作业都是打印装订好的。相比之下农村则很原始,除了考试的题目试卷是从教育局领取的专门的试卷外,其他的都要学生手写,家庭作业也是先抄题,再带回家做,好一点的学校会印一些油墨纸材料、作业、试卷等。

2、原因分析:

(1)首先是生源问题。城市里的人口相对集中,小学生的数量比较多,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小学;而农村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的,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但是每个小学的规模都很小。尤其是近几年,学生的人数锐减,甚至有的小学已经经营不下去了。所以说学生的多少有时候决定了学校的大小,当然海桥外语学校这种私立的学校有些不同,因为有高额的学费支撑着,一切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好的设备能换回较好的盈利。

(2)农村集中办学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多数村小撤并,村落附近没有学校,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不能自理,走读或到乡镇寄宿制学校就读困难,家长将子女寄住在城里亲属家上

学,或家庭成员到城里料理学生生活进行陪读,既不方便,又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2)教育局及政府的教育经费资源分配的差异。据了解,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图书馆修建时政府拨款两百万,这笔资金几乎可以在农村盖十所小学。政府每年在城市里的小学的拨款更是超过了农村的小学经费的总和的十倍还多。

3、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硬件设施条件,专款专项,重点解决严重困难的小学。购买图书;补给实验室;增设计算机房;改善体育设施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农村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和设立优秀农村教师奖励基金,鼓励教师终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学历、教学能力不达标者,采取离岗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和教学能力。

(3)在各乡镇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小学,这样既方便对乡村小学生的管理又可以使乡村小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现在的杨各庄镇初级中学正在改造整合当中,杨各庄镇的所有初中生即将在新得统一的教学楼里上课,如果杨各庄镇初级中学并校教学效果优异的话,小学的合并扩建是完全可行的。

四、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教育资源的差距;而且,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所有人都有权利去享受良好的教育,现有的有关农村的教育制度并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现有的国情,而且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国家的政策完善,国民的生活就才能更加稳定,得到更多的保障,教育问题也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这次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通过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我领悟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提高了理论素养和对政策的认识水平,受益匪浅。

附件一: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的调研的调查的实践日志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1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