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备考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备考复习资料2011.11.3

考试时间:2011.11.15 (第十二周星期二) 7:50-9:50北山四阶

导论

一篇新闻稿究竟包含些什么?:①新闻的基本原理,功能   ②记者的人品和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工作作风 ③记者的知识修养,写作技巧,包括文学,艺术,思维,语言,各科知识

★写好报道的秘诀:①尽可能展示人们的动作,展示并讲述  ②用简单句,最好用主谓宾结构,长句子后面跟短句子 ③用有力量的行为动词 ④将专业术语翻译成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 ⑤用具体的细节代替形容词,不要怕冒险,尝试新风格

训练四步法:掌握方法——阅读作品——感悟精髓——练习练习再练习(课堂、课后)

在新闻写作中,你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不是考虑什么内容可以写,而是该把什么内容舍弃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一种意识——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愿望(找出冲突所在,描述现场气氛);一种追求——公信与公正(准确 平衡 全面 客观 伦理)   (终极追求)

第一章理解新闻

★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应客观事物的面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①确有其事  ②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准确无误  ③构成新闻的基本要案必须准确无误  ④新闻反应的事实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⑤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二:避免非故意性失实

①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的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②要注明新闻来源   ③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④描写要有分寸感  ⑤写情节时严禁想当然  ⑥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⑦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经查询与核对,对采访者的自述,要有质疑意识,也要核对。要注意核对字数。

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关注的素质

价值要素(不变要素:时新性;可变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时新性:一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二是指在时间性的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时间性:指一件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时间依据)

重要性:①事实影响人的多少  ②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 ③事实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 ④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程度

显著性:描述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新闻事实显要度的一个概念,包括人物显著性和事实显著度。

接近性:就是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新闻价值就越大,包括地理、利益、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

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使受众感兴趣的程度,实质是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对受众精神和情感的善意满足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文体的特征

(一)文本结构:简单性

      文本结构要素:稳定的、明确的

      叙事结构:比较简单(如因果关系)

      文本结构形式类型相对单一(如倒金字塔型)

(二)文本语境:低度性  将大量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易懂

(三)文本语义:封闭性  读者被动单纯地接受文体,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没有歧义)

(四) 文本语言:明确性  传真性、写真性、再现性

★写作的基本要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一、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

    快速:(快是新闻的生命)①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的投入写作;②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在采访与记录的过程中,心中即开始酝酿,起草稿件;③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是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④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随时的根据报道的需要进行拼接与组装;⑤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

    简短:①坚持一事一报;②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价值的事实;③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式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④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二、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具体: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要具体

    生动: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上文中讲到的“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②新闻报道中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③与结构有很大关系

    通俗:①解决“新闻腔”的问题(官方话);②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文字、生动文字来表达大众不易明白的文字);③巧妙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每一个生命都不能用数字替代)

三、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①加大信息量;②加大知识含量;③挖掘思想深度   

☆我们记录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寻找生命的迹象)视频《汶川大地震纪实》

第三章 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可有两种表述:

其一,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其二,新闻一般不直接论述对事实的观点,而是叙述和再现事实,运用事实本身的逻辑反映现实,采取“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办法”,西方新闻学形容用事实说话为记者的舌头缩在事实后头,新闻写作是“藏舌头的艺术”。

切忌陷入两种误区:说话“目的”不清楚;事实不足,议论凑(抓细节 抓字数)

★新闻如何用事实说话:①用典型的事实说话;②通过再现场景说话;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④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一、用典型的事实说话

1、典型事实有什么特点?

①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②它必须具有重要性的而且是具体的;③它必须是针对受众,也就是根据读者群的需要精心选择的事实

2、典型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事实   

3、用感人的事实说话

   (1)报纸稿件: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2)图片:南方都市报舍弃图片

   (3)视频:《周恩来逝世的新闻报道》

4、用个性的事实说话

二、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定义: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场景具体的描述出来,又称“以氛围逼真”,即受众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的存在和发展。

   ①用事实的细节说话(迎接“奥运圣火”的场景)

   ②第一人称再现法(《难忘,放弃近在咫尺的采访》)

三、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定义: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①善于联想:(希特勒进攻莫斯科路线想到拿破仑)

    ②善于对比

    ③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  (《周恩来印尼会议总结语录像资料》)(理性中立。用隐形的有意义的话来表达事实,新闻事实有技巧的表述)

④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力度和深度

★四、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作用:①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和概念化;②把通过记者嘴说的话改为被报道者嘴说的话,使报道更客观,加强了说服力;③一般有出处、有消息来源的新闻,有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重要的引语来自重要的人物和机构的话,有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使用直接引语的指导原则:①直接引用具体、生动的话语;②直接引用描述性的话语;③使用直接引语刻画人物性格;④使用直接引语描写内心情感;⑤使用直接引语来补充所陈述的事实;⑥使用直接引语来引用对话;⑦使用直接引语减少交代消息来源

第四章 报道的视角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一、什么是最佳角度:①能突出新闻的个体特征;②能体现事物的本质;③有生动活泼的内容;④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 西方记者的选择标准:①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②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③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④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⑤最有人情味的角度;⑥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总结:读者的需要是最佳角度)

二、从读者角度,选择新闻角度:①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②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居高临下法;以小见大法;反向思考法;多维视角法

一、居高临下法:进行居高临下的报道,就不能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实,而要将它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要看到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时代的脉搏中把握它的意义。(从名家名人角度出发,具有高度性——想总理的事)

二、以小见大法:就是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这是由新闻特点决定的,新闻是一种快速、短小、精悍的文体,因此对任何新闻事实,都不可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地描写,只能截取最紧要的部分,最突出的方面,最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述。

     ★以小见大有两种写法:①只述“小”,不言“大”,将“大”蕴含在“小”中;②先述“小”,再言“大”,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评价

三、反向思考法:人们希望好消息,我们却要报道坏消息,这种反向报道,其实是一种反向思维方法,从反面去考察,往往会从新闻事实中发掘出新意,成为众家报道中的另类而尤为引人瞩目。(美国给年轻人看的励志短片,用反面素材来进行阐述)

四、多维视角法: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重大新闻事件,如果只从某一角度讲述,很可能给人残缺不全的印象,甚至容易造成某种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得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侧面对这一新闻事件报道;也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的办法,进行滚动式的追踪式的报道,直至这一事件完整地真实地得到揭示。当然,这需要多次报道才能完成,每次只能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

第五章新闻表述:非虚构记叙

★新闻是记叙

    第一,记者的写作,是不带有任何行政法规上的意义的,虽然它和应用文共同点都是向公众告知,向读者传递某个信息,让读者“知”,但不同的是,应用文不仅让读者“知”,还要让读者去“做”,有规范、督促、指导、执行等作用。新闻文体则不然,它只是“调查问题”、提供信息,“向公众作出解释”,并不要求读者去“做”。

    第二,记者的写作,只是“报告”,而不是“批判”和“道德审判”,它只揭示出问题(包括观念上的),而不对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的论证,即便是像分析性消息、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新闻观察等一类文体,虽然也运用了分析、议论,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记者自己的价值观,但它主要是在对新闻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将对某种新闻现象的看法、意见,倾向传递给广大受众实现与他们的直接交流,并非提出自己的论点,找出充分的论据进行证明,这是它与评论写作的区别。

第三,记者的写作,有“促进民主建设”、“滋补公共生活”、“为公共问题寻找答案”的作用,这和文字写作是相同的,但它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而不是一定要给人以某种审美的享受,这一点将它与文学写作区别开来。

狭小的话语权

非虚构叙述是最显著的特点是:记叙的内容应是真实的、刚发生的,是确有其人其事。

(确定的词和句,真实性,质朴性,不需要更多的词去点缀)

叙述人不是自我

叙述人是谁:记者是公众的一个寄托人;“我建议,我想起”这样的语句不要出现;新闻文本中常常出现“记者看到、记者来到”等等;记者运用公众的视角来观察、来发问;新闻记者写公众的言论

叙述自由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

情思判断交给受众

一、记者的情思             

二、新闻中的议论(通过对各个层次人物的采访表现出来的)    例:这样的涨价合理吗?

三、新闻中的抒情(并不是直接抒情、用事实表达情感)        

      例:建军节的致敬:68张照片记录他生命最后的334秒

四、新闻中的说明(说明也是通过事实表现)           

         例: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以事实为依据,通过事实来表达

记叙事实:精粹→简洁的叙述——洗练的描写(使用白描少用细描)——落笔点的选择

第六章 新闻语言:白描

杜绝“新闻腔”:行话的泛滥;“新闻腔”和“新闻语言”(不具体、不生动、不朴实、不通俗;太官方话,不利于受众理解接受,缺乏事实支撑,报告类报告)

新闻语言的特征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语言是用普通话说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人的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既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统一。

★如何使用白描:①多用动词,用准动词(牢记一个句子至少一个实体动词,应是句子最重要的词;尽可能选及物动词,并用主动语态;少用形容词);②多用子概念(具体的语言,如苹果是子概念,区别于水果);③多用大白话(情感零距离、喜闻乐见的文字)

★新闻语言运用探秘:①说永远是大家说的话;②不该用的词语  “取得很大成绩、长足的进步”“达到一流水平”“通过学习…认真贯彻…坚决执行…始终做到…”等;③用唯一词语;④用最凝练的词语;⑤用语要注意话语环境(例:视频《世界杯章鱼帝保罗去世》);⑥用最鲜活的词语

第七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元素

★消息的定义: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的报道文体。消息也称新闻。(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狭义的新闻就指消息)

★消息的分类:按写作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

                动态消息:又称动态新闻,报道内容是社会上最近发生或出现的事实

                经验消息:又称典型消息(报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或新闻人物的报道  作用:提供样版,带动全局

综合消息: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部门的具有类似性质的事件综合为一件的报道述评消息:它是一种边述边评、评述合一的报道(知其事 晓其理)(叙述新闻为主,评论为辅),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评论揭示其本质意义,指明其发展趋势,用以指导现实工作。

深度报道:揭示新闻事实内部联系的一种连续性报道形式。它除了报道新闻事实,还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及结果,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做出展望、预测。

综合报道:发生在不同地区、部门具有类似性质的报道,综合起来的全局性。

消息的类别:

按发生的地域和范围,可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

按报道内容来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体育新闻等

按传播工具,可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按写作角度,可分为动态新闻、经验新闻、述评新闻、深度新闻、综合报道

★消息体裁的特点:①简括:尽可能以小的文字概括大的内容;②用事实说话;③特殊的结构方式;④外在的标志  消息头(电头、本报讯)(表明新闻稿的发生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承担新闻作品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标明地点、时间,注明消息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

★消息的组成:标题(书227);消息头(作用,构成,书225);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第八章 报道与写作程度

★写作训练的四个阶段  

构思:报道的基本构想,包括写作焦点,要考虑重点是什么

搜集:多采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尽可能收集细节、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建构:写作阶段,仔细浏览采访笔记,标出焦点相关的信息

修改:报道完后,反复的阅读,做出你认为必要的修改

成为自己的写作教练

(一)确定焦点

(二)组织材料:抓焦点,导语,核心段

(三)添加视觉元素:①切入点:读者“切入”报道的地方或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地方,包括大标题、图片、插图、副标题、文章中的小标题或图片说明;②内容提要:概括全篇报道的一句话;③加框事实;④信息连接框;⑤语录选摘:好的语录独立于报道之外,用大字号增加强势;⑥信息性图表

第九章导语

★概括式导语定义:又称“直接导语”或“硬新闻导语”,在第一句话里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通常只有一句话或至多两句,它直击要点,开门见山,一般交代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怎么样。

★二、影响因素:①5W和1H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政治新闻);②导语背后的思考过程;③几个会影响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思考因素(过去已报道的事实;记者对新闻主题的感觉;读者、观众、听众对新闻主题的感觉;来自编辑的指令意见)④信息的顺序(把五要素放在导语开头,读起来的感觉有不同)

★撰写概括式导语:通常只有一个句子,不超过35个字;避免杂乱导语;避免埋设式导语;确定新闻的中心要点。

★修改概括式导语:(概括式导语应做两方面工作:概括新闻报道;吸引读者)不满意于第一稿导语,重写并改进;使用富有色彩的词;使用生动的词;写得清晰、简洁;避免使用浮夸、冗长而费解的语言;避免使用多余的词。

★次日导语——虽是过去消息,但强调现在将要发生的事

    概括式导语强调关于刚刚发生的新闻的基本事实,概括式导语通常用于过去式,没有新的消息,它依然强调今天要发生的事,这种类型突发性新闻导语经常被叫做“当日导语”。

在报道早于广播时间所发生的事件时给事件一个新的由头。

 ★软导语:又称“特写导语”、“延迟性导语”,软导语可能有几个段落,逐渐进入正题,暂不告诉读者报道的主要内容,而采用描写或讲故事的方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使用软导语,必须在核心段告诉读者报道要点,当今时代充满缺乏耐心的读者,核心段应早些出现在报道中——通常在第三段或第五段之前)

★核心段:也叫“中心段”,核心段解释报道要点——报道的主要内容,概括式导语通常代核心段讲述的信息

★软导语训练秘诀:①试着写不同的导语,不要等待创造感的出现;②确认导语要紧扣重点并能在正方中得到一点补充支持;③不要绞尽脑汁“创造”导语,从报道中提炼

★组织软导语的方法

1.描写式导语:这类的描写一个人、地方或事件,类似于聚焦人物的描写式导语,但又不聚焦于一个人,适于特写或新闻

2.轶事式导语:这类导语从一个人的故事或一个事件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软导语都是带有轶事性的,采用讲述故事的方法,许多软导语都结合了描写和轶事两种技巧

3.叙述式导语:用足够的生动情节讲述故事使读者能有如同亲身目击事件一样的感觉使用小说中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等等,给读者线索提示发生了什么。

4.其他软导语

   (1)聚焦人物式导语

    聚焦人物方法:用轶事手法讲述这个人的小故事或用描写的手法描写这个人或展示这个人行为,适于人物特写,问题性报道

   (2)对比式导语

将新闻事实跟别的事实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能使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充分显露出来,并给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用于建构冲突或非常环境中。

   (3)提问式导语(科技)

如果读者有兴趣寻找你所设置问题的答案,这种导语可能就是有效的;如果读者没有兴趣寻找答案,你可能失去读者。

如果你的问题只需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这种问题很危险,好的设问能引出更有思想、更有趣味的答案。

★怎样决定采用硬导语还是软导语? 选择导语取决于几个因素:①新闻的重要性;②适时性:发生在昨天或今天的突发性新闻适用于硬新闻导语;③接近性;④所报道主题:严肃的主题可以考虑采用硬新闻导语,比如报道主题为死亡、灾难和重大法律变化。

应该避免的导语

(一)好消息/坏消息导语:使用此类导语就是坏消息,它们是陈词滥调,它们被如此频繁地使用,以至于毫无新意,它们也带有主观判断。

(二)椅中人导语:这种导语最令简·哈里根生气,哈里根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是她造的“椅中人”这个词,她说,可以设定场景,但是如果坐在椅子里也是报道对象所做的不寻常事的话,你能责备读者翻页吗?哈里根说到了点子上。

(三)放倒人物导语:这种导语是聚焦人物导语的误用,作者在报道的开头描述了某个人但在正文里却没有任何有关这个人的支持性信息。那么报道开头提及的人物就扑通一声倒下了,这也是一种误导。

(四)天气预报式导语:这种导语用描述天气的方式设置场景,当天气与报道不相关联时避免使用天气作为导语。

(五)刻板成见式导语:常见于有关老人、妇女、特殊兴趣群体的特写中,努力想表达赞美之意,结果却强化了刻板成见。

★如何找寻导语:要找到一条能在报道中对你有帮助的导语,首先找到焦点,问问你自己报道的要点是什么,然后提出几个这样的问题来得出导语。

读者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人为中心;描写手法(与焦点相关联;对场景描写能建立与报道重点的关联吗?);神秘手法(用一件导出核心段的惊人之事);围绕引语;对比;问题/解决;叙述故事

第十章 组织新闻报道

     ★消息的常见报道形式有“倒金字塔式结构”、“沙漏式结构”、“华尔街日报式结构”、“列举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自由式结构”、“互联网非线性结构”

一、倒金字塔式的新闻报道(书153)

    新闻五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至于导语中,紧随导语之后的内容也很重要。导语应激起读者兴趣,正文或中间部分应将读者兴趣保持到最后。

局限性:程序固定、单一,掌握不好容易写得呆板、生硬,与标题、导语、主体重复,因而只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新闻。

★骨架形式:导语(包括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消息,5W1H,高潮)

          更多事实材料说明

          辅助性消息或背景材料

          细节材料

          引语或次要的事实材料

          不重要信息

★遵循原则:①撰写简洁的导语(不超35);②提供背景(在第三段或另一个或几个较前段路前提供背景,为读者进行解释说明);③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撰写新闻;④及早使用引语,并将引语分布在全文。(向读者、观众介绍完后引用);⑤使用过渡语。过度方法:序数词、时间词、地理方位词或包含地理方位词的短语、其他词;⑥不要社论化;⑦避免生硬的“结束”。

二、沙漏式新闻报道(首先在前几段提供主要新闻内容,一个转折,按时间写)(书155)

★(一)沙漏式结构的特点:(法制报道)

      重要的新闻内容在文首提供(重要程度递减)

      撰稿者可以利用记叙体的长处

      最重要的信息在记叙部分重复,使读者有机会充分了解吸收

      与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头重脚轻不同,沙漏式结构更平衡

      将读者吸引到报道中并将他们带到事件的真实结尾

      使编辑不能从结尾删减报道

★(二)适合采用沙漏式新闻报道:治安、消防、政法

三、     华尔街日报新闻式报道(经济消息、软导语)(书163)

 ★“华体”故事笔法结构:“华尔街日报体”又称“DEE结构”(description 描写   explanation 解释  evaluation 评价)

      软导语——核心段——导语和核心段支持材料——支持性材料、引语、事实、轶事——展开性材料、因果、解释、观点——照应开头,软导语相关的轶事、描述、展望

      ★“华体”故事笔法技巧:①善于现场观察采访;②寻找最佳切入口;③多用人物直接引语

★消息与通讯

消息(只说发生的事实)与通讯(对事件、人物、各种见闻的一种详尽的报道)

通讯常分为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等,用的较多的是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

特征:①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②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③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伦理色彩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非虚构性叙述),通讯创造性强

3、时效上,通讯不及消息迅速及时

4、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5、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第十一章 广播新闻写作

★广播新闻:狭义上指的是广播消息,与报纸的消息相类似。广义上讲,广播新闻是指以广播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泛指所有的新闻性广播内容和报道形式。如:消息、专稿(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现场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

广播的语言:与纯文字报道不同的是,广播新闻报道,是声音的报道,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广播声音构成的三大要素:

声音自己的各种特性,为广播声音传达信息提供了基础。具体来说,广播声音构成三要素包括言语、音乐、音响三大要素,其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广播宣传最主要的手段,音乐、音响是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感、提高传播效果的辅助手段。

1、言语(有声语言)

这个“言语”的意义是狭义的,联系到广播,主要是指有声的口头语言。我们所说的语言其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够将一个个具体的意义,用与之相适应的符号表现出来,从而在符号的排列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意、语气特色。

广播中的语言,由于都是声化的,因而它的语言言语都限定为“人声语言”。

它是指广播中的人物在表达思想和情感、叙述事情时所发出的有声话语。

语言对比练习:暮色苍茫——广播语言应改成:天快黑时,一片灰蒙蒙的;耄耋之年——广播语言应改成:八九十岁的老人。)

广播语言的作用:①播报信息;②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③提供艺术情境;④营造作品情节

2、音响:

音响是除了言语、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响声,人的各种动作的声音等,用专业术语讲,它又叫音响效果。具体的音响可以分为:

1)真实音响:广播节目中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栏目,其内容都是写实的,因此对其音响效果也要求是真实的,尤其是新闻性节目,要求实有其事、实有其声,绝不容许虚构、挪用。

2)虚拟模仿音响:文艺性节目的音响效果则完全可以虚构、模拟、制作、移植,只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剧情,得到观众认可就行。

★音响的作用:

1) 原汁原味的音响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如机器轰鸣让人联想到工作和工厂的厂房,蛙鸣让人联想到夏夜)。合乎原型的音响,能够让人确信音响之外的内容与它所表示的事件与情节是一致的,从而大大增强了广播内容的实在感。

2) 特定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如蛙鸣表明夏夜)

3) 音响能够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4) 音响能刻画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如单调的钟表声可以反映人物出镜孤独)。

5) 音响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多元素的剪辑和组合)。

3、音乐: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它也是通过演唱或演奏为听众所感受的非造型表演艺术,伴随时间不断延续的一种动态艺术。

当音乐经过电子技术处理,并列入广播电视节目序列时,就成为我们常说的音乐节目。而它与语言、图像、音响相互融合,并充当某个具体节目的表现手段时,它自身固有的独立性被取消了,而成为该节目系统的一部分,这种音乐形式叫做节目音乐

★节目音乐和音乐节目有什么不同:

音乐节目能够按艺术的方式,发挥其欣赏的功能,而节目音乐则有受到具体节目内容制约的特殊性,它是把实现具体节目的目的、结构方式风格特色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的。音乐节目可以拥有自身的旋律美和节奏美,而节目音乐必须根据特定节目的总体要求,与语言、电声音响有序组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以提高节目整体效应。音乐节目形式较单一,而节目音乐根据具体形态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片头音乐等。

★广播的音乐功能:①以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板块;②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③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具有清晰的感知性收听广播,是言语感知的活动)、广播语言应简洁明快广播语言应是质朴的语言

广播节目分类

(一)新闻性节目:

以新闻文体划分,有消息、专稿(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现场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

以题材划分,有政治新闻节目、经济新闻节目、文教新闻节目、体育新闻节目、社会新闻节目等。

以节目形态划分,有综合新闻节目、专题新闻节目、新闻分析节目、简明新闻节目等。

以地域划分,有国际新闻节目、国内新闻节目、地方新闻节目等。

以节目时间长短划分,有大型(30分钟以上)、中型(10到20分钟)、小型(10分钟以下)的新闻节目等。

以播出时间划分,有早晨新闻节目、中午新闻节目、晚间新闻节目、整点新闻节目、半点新闻节目等。

(二)文艺性节目:(学生自己了解)

文艺性节目分类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两种分类法,每种都有其特点和实践意义。

1、按艺术种类分类:音乐节目、文学节目、戏曲节目、曲艺节目、电影和话剧、广播剧

2、按照节目的主要功能分类:报道型、欣赏型、知识型、服务型、评介型、综合型

(三)社教性节目:就教育本身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另一类是科学文化的各种知识、技能的教育。对此广播都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服务型节目

 

广播新闻的分类与特征

1、消息总汇型——信息传播

2、热线投诉型——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

3、深度报道型——关注热点、透视背景;深入报道、公正评说

广播新闻的体裁与形式

(一)口头播讲:

(二)音响报道:凡是有新闻事物实况音响并经常伴有新闻解说的,均可称为音响报道。它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各种体裁。

★新闻事物实况音响分为两部分: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与新闻事物相关的真实音响。

★音响报道又可按播出手段的不同,分为现场直播、录音报道和配乐广播三种。

现场直播:利用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新闻现场录制的语音、音响等同时空的传递给听众。可分为:

实况转播 ——是一种被动式的报道。

现场报道 ——是一种介入式的报道。

其中直接在现场播出的属于现场直播,在现场报道时录了音,以后经过剪辑再播出的属于录音报道范畴。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现场报道呢?

一是事实引人,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必须有较强的新闻性。

二是场面集中,新闻事实单一而有层次,展开的场面比较集中、明确,便于记者现场观察、采录和述说。

三是正在发生,新闻事实处于“现在进行时”中。

四是音响典型,新闻现场具有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典型音响。

五是可以进行公开报道,不涉及保密等问题。

录音报道:一般是指通过放送实况音响与广播工作者的语言叙述相结合的录音,报道新闻事实或发表新闻评论的广播形式。

特征之一:使用实况音响(真实音响)的录音素材来表达报道的主题。

特征之二:表现在时间上与现场直播不同,它是先录实况音响(有时包括记者的语言叙述),然后经过剪裁编辑、复制,再播出。

目前常见的录音报道体裁有下列几种:

① 录音新闻

这种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而且事实又带有典型的音响特点。它通常是紧密配合形势、新闻事件的发展报告消息。时效性强,有要闻也有一般新闻。

② 录音通讯。一般适于写新闻通讯而又具有典型音响素材的,都可以制作录音通讯。

③ 录音访问。这是类似报刊“人物专访”的广播形式。为了比较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广播工作者经常访问一些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人物,谈论一些听众感兴趣的话题,把访问时的录音经过剪辑播出。

④ 录音特写。特写以细致描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它抓住事物中最典型、最富有特征的片段(部分、部位),集中、具体地做较为细致的描绘,突出的加以反映。

⑤ 录音剪辑。这是一种实况录音的压缩剪接形式,在剪辑复制时加上新闻工作者的解说,多用于重要事件性新闻或大型活动的报道。

⑥ 录音评论(也称广播评论)。广播电台播出的带有相关音响的新闻评论(包括述评、广播谈话等)均属此类。

配乐广播:这是一种根据文字稿件(包括各种新闻体裁)的需要,在播音员播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音响效果(包括有人模拟、扮演文中有关人物讲话)的广播形式。

只配音乐的称为“配乐广播”;既配音乐又配音响的称为“配音广播”。

配乐广播与录音报道的区别

一、录音报道的音响素材是现场实况或相关真实音响,是完全真实的,而配乐(音)广播的音响则是借代来的;二、配乐(音)广播中的音响只起烘托渲染的辅助作用,报道若去掉这部分仍可独立成章。而录音报道的音响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去掉它,报道则成断章残篇,失去新闻报道的价值。

★  广播新闻稿的写作要求:

★1.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

广播稿要做到具体形象,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见,模得着。(“这个钻井队每年打井进尺9000米。”为了让别人记得住,留下印象,我们可以加上这样一句话:相当于打穿了一座珠穆朗玛峰。”)

第二,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的、笼统的概括性语言。(“某某党支部5名支委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某某党支部成员年龄过大,5名支委只剩下6颗牙齿”。)

2.要写得短小精悍。

广播稿的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

(怎样把句子写短呢?多用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

3.通俗易懂。

尽量不用倒装句。(倒装句容易造成听觉的误解。认为观点是记者的观点。“西瓜很好吃”,小红说→小红说,西瓜很好吃。)

当然,你也需要重复新闻中的重要信息。(举个例子,假设一架飞机失事了,你要在报道一开始就说明失事的地点,但这听众们可能并没有很关注这条新闻,然后你开始详细报道这次坠毁事件 ,这时观众们打起精神来专心看报道了。于是你就需要用别的方式来重复一下关键信息,如果你在导语中提到了飞机坠毁在美国,在报道中间你就可以提一下美国警方,如果地点信息不重要,而人物或者事态是重要的,那就用巧妙而清晰的方式再次提到它们。)重复对于悲剧事件的报道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永远不要让听众为那件事发生在哪里感到疑惑。”

4.使用谈话体

尽量写简单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保持近距离,不要使用起修饰作用的从句和短语。

★广播新闻文体写作

(一)广播消息:短小精悍、单线结构 (城际铁路开通一年 京津两特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效应明显)

(二)广播新闻专稿:瞬时性、细腻性、描绘性

(三)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

(四)广播新闻评论:短、浅、软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文本写作

★电视新闻的概念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

★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信息的直观性;二是及时性;三是综合性(构成电视新闻传播的视觉、听觉诸元素,是丰富多样、相互协调的);四是参与性(电视新闻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时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另一个是电视新闻播报者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

★电视新闻的类别:消息、专题、评论

(一)消息

消息是一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报道新闻事件的体裁。消息类电视新闻以快取胜,以小取胜,时效性特别强。大量是当天发生或正在发生、发展的事实信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消息在表现形式上有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访谈新闻、现场报道等多种方式。

★1.口播新闻——是以播音员出图像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在没有现场录像或录像来不及送达的情况下,口播新闻能及时传播重要的新闻事实,提高新闻的时效和报道内容的覆盖面。主要用于文件类或简讯类新闻的报道。

例如,新闻联播-100404-简讯

电视口播新闻,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具有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性、渗透性;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具有概括、演绎、阐释观念的权威性、可信性、庄重性;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里,具有采制的简捷性、编播的灵活性、时效的迅及性;在整体综合的新闻节目中,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灵活的调节性;在语言文字和信息容量上,它具有简洁性、精炼性和密集性,等等。

从写作的角度看,口播新闻的新闻稿(简讯类)具有独立成篇的特点,与报刊新闻稿没有任何区别,具有语言文字精练和包含信息密集的优势。

从传播的角度看,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播报文字稿的声音,还可以从播音员播报时的神态、表情、画面色彩、背景图像以及屏幕文字等获得立体的形象信息。

★2.图片新闻——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新闻摄影图片,配以文字解说进行的新闻报道。图片新闻可以弥补缺少现场图像的不足,扩大被动领域。中央电视台明天早晨的《东方时空》有一条固定的图片新闻,往往采用有一定冲击力震撼力的图片,在播出与图片相关的新闻内容以后,常常有一定的分析评论。现已很少使用。

从写作的角度看,图片新闻的新闻稿一般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口播新闻稿相比,它要兼顾到对图片的说明。

★3.影像新闻——是采用电影摄影或电子摄像在新闻事件现场摄录声音和画面,结合文字说明和现场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它以现场生动形象的画面为主要特色,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一般说来,典型画面是构成影像新闻的主要事实材料,它可以说明事实的本质。较之于口播新闻和图片新闻,影像新闻有两个突出的优势:一是形象性,二是真实性。

从写作的角度看,影像新闻的文字稿较之现场报道的解说词而言,通常比较完整,但要处理好声画关系,防止出现声画“两张皮”现象。

★4.字幕新闻——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以最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从写作的角度看,字幕新闻类似于报刊上的标题新闻或一句话新闻稿,特别注重新闻“五要素”的交代,要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

    从传播的角度看,字幕是电视新闻提高实效的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对此曾有过评说:“如《蒋经国逝世》的消息,台湾电视台晚八时半中断正在进行的节目,发布《蒋经国逝世》的消息,晚九时多,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发消息。我们要求尽快发来,收到后编发了一个最新消息:各位观众,现在报告最新消息,台湾电视台今天晚上八时半中断正在播出的节目,宣布:蒋经国已经去世。消息由当晚9时59分,用字幕新闻的形式播出。这件事在香港引起了轰动。香港无线电视台半小时后,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字幕新闻录下来作为新闻播出。第二天,除几家台湾报纸外,香港大部分报纸都发了中央电视台及时播出蒋经国逝世消息的新闻。”

★5.访谈新闻——是新闻人物在电视上接受记者采访回答记者就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某一方面提出的问题的报道形式。访谈新闻具有交流性、权威性和目的性三个特点。

例如,南京电视台吴剑清、郭瑞秋制作的电视访谈新闻《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中央电视台1989年播出,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从写作的角度看,访谈新闻既没有口播新闻独立成篇的新闻稿,也没有影像新闻配合画面的解说词,在制作节目前记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精心构思采访提纲,以便在访谈过程中引导访谈对象围绕中心话题层层深入地回答问题。

★6.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和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具有现场感强、时效性强、可视性强、参与感强、信息量大、可信性强、结构力强等七大优势,适宜报道空间相对集中、事件过程比较单一的新闻,而不适宜报道时间、空间跨度过大、内容涉及面广的事件。

★电视新闻稿写作的特点

(一)从字面上看,电视新闻文字稿不拘泥于文字报道的连贯性与严密性

(二)从构思上看,电视新闻文字稿围绕电视画面展开,写法灵活

         根据画面叙事表意的清晰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种写作形式:

    (1)证实性写作

    这种写作形式是针对信息过于简单的画面进行的。例如:

    画面:国际列车进站,边防检查所

    这可以说是一个万能画面,列车进站,旅客下车进行边防检查是任何国际车站都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丹东车站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旅客多,类型复杂,所使用的护照样本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等。而这些内涵是画面所无法表现的;必须靠语言文字说明画面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写作就是实证性写作。

    【语言解说】

    北京到平壤,莫斯科到平壤,每周都有固定的班次往返。由于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路,所以,每年从丹东出境的旅客有10多万,他们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交公务人员、留学、贸易、探亲等各类人员。丹东边防检查站的有关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接触旅客范围是中国最广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各地边检站使用的各国护照样本都是从丹东边防检查站翻拍的。

    (2)解释性写作

    这种写作形式是针对表达不够充分的画面进行的。例如:

    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播出的《1993年度十佳运动员—一叶乔波》节目中是这样推出主人公的:

    【画面内容】

发奖仪式,体委主任伍绍祖走到叶乔波轮椅前为她颁奖……

画面所表达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从画面上我们只知道一个受伤的女运动员获了奖。但是她是谁?为什么要给她颁奖?这些信息就只能靠语言文字来承载了。这样的写作就是解释性写作。

    [语言解说]

    叶乔波三次入选十佳运动员,今天她坐在轮椅上,拖着一条伤腿,领取鲜花与奖杯。但是仅仅24天前,她还依靠这条腿为我们中国结束了在冬奥会上没有得到奖牌的历史。

    (3)点睛式写作

    这种写作形式是针对叙事功能十分完备的画面进行的。例如,获奖新闻《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是以同期声为主体的会议报道,画面对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中的特定氛围和李鹏总理的现场讲话有足够的表现能力,记者在文字稿写作中只需“画龙点清”。这个“睛”便点在“导语”和“结尾”上。

    (三)从表达上看,电视新闻文字稿比文字报道少细节描写

电视新闻中主要是靠画面去表现细节。画面在表现细节上的优势远远高于文字。一幅画面,就是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

    (四)从语言上看,电视新闻文字稿较之文字报道更加口语化

电视新闻文字稿除了极小部分以字幕的形式叠现在屏幕上供观众阅读外,大部分文字需转换成播音语言;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器官,通过“听”这一渠道来被观众接受。这种独特性使其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比一般文字新闻更加口语化。

★电视文本写作的思维方式

场性思维方式:电视拥有多种视听表现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在参与信息的传播。因此,电视传播是一种立体信息场的传播,而不是报纸、广播那种线性方式的传播。因此,它自然而然地要求在制作节目时,必须周密思考,调动电视的各种表现元素去再现生活,去完成立体信息场的采集、制作和传播。这种周密地考虑调动电视综合表现元素的思维状态,称为“场性思维方式”。

一、电视的视听表现元素

(一)视觉形象符号

电视传播的视觉符号系统包括静态画面、动态画面和字幕。

1.静态画面

长于造型和认知,包含定格画面、照片、资料、图表、美术作品等。

2.动态画面

长于叙事和表现过程,是一系列画面的蒙太奇组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镜头”。它们是通过摄像机纪实取材得到的相对完整的生活素材,包括形象、氛围、环境、表情、动作等形成的综合的立体信息场,还包括变化多端、视觉效果突出的数字特技画面。

3.字幕

长于提要、强调和认知,包括标题、时间、地点、人名、物名、数字、名言、诗词、引文、译文、被采访人的话等。字幕可以实用,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明白;字幕也可以虚用,强调表意,制造一种节奏氛围,通过字体的变化产生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字幕的用法通常有这样几种:

(1)说明性字幕——主要对画面作辅助性的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以及事实梗概等等。例如,电视专题片《塔克拉玛干作证》在主持人口播导语结束后,画面上出现了街景,于是字幕便点明“地点:新疆 库尔勒”“时间:1992年3月20日”,当画面上出现人声嘈杂的火车站,记者采访青年工人时,打出字幕:“石油物探局工人朱庆龙  25岁 家在河北”这样的字幕便是说明性字幕。

(2)强调性字幕——主要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使人们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这种强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抽出内容的精要打成字幕,使观众直接从阅读中理解某种意义;一是通过对解说词的重复来加强意义的感受程度,造成强调效果。

(3)信息性字幕——主要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用来补充直接内容之外的信息。例如,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栏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塔克拉玛干作证》,在结尾时打上了这样一条字幕——“本片进入后期制作时,沙漠中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1992年到月 19日凌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 4号井,经过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这条字幕,是对年轻的石油物探工人把乡情、恋情、父母情、儿女情献给沙漠、献给找油事业的结果一个重要的补充交代,它使观众为这些热血男儿的青春激情而感动。

(4)可读性字幕——这种字幕不是为了介绍或说明某个事物,也不是单纯为了传达某种真实的信息,而是具有某种类似文学语言的作用。例如,广东经济电视台199吕年7月播出的连续报道《南海抗洪救灾特别报道》中就有这样一段配上可读性字幕的画面:

在字幕的使用上,要注意与解说语言的和谐关系。字幕只能是解说语言的补充和加强,不能成为理解语言意义的干扰因素。

(二)听觉形象符号

电视传播的听觉符号系统包括言语、音乐和音响。

1.  言语(有声语言)是指被采访人的话,解说(画外),主持人(画内)的话(引入现场)。言语长于表达概念和情感。

2.  音乐(画内、画外——有声源、无声源)长于抒情和写意。音响(画内、画外;写实、写意)长于表现空间、环境、氛围、情感、意境等。

★同期声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分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两种。

同期声元素在电视新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交代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2)陈述新闻事实,负载过去的形象

(3)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将对比内容的同期声加以并列,剪接在一起,既能创造出更强烈的表现力,又能将记者的主观倾向客观化

(三)周密地考虑调动电视综合表现元素

周密地考虑调动电视综合表现元素,是指在电视文体写作之前,先把画面、语言、音乐、同期声、音响等因素揉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然后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各种传播符号的不同特点和功能,控制各自的职责范围,分配各自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将其协调在一个有机统一体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段落层次的划分和具体语句的斟酌推敲,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更好地突出电视传播优势。这就是所谓构思的整体性。简言之,这种在电视文体写作中把多元化表现元素作一元化整体安排的过程,就是构思的整体性。

例如,中央电视台优秀新闻专题片《三军战三江》,成功地将字幕与解说合理配置,从而拓展了画面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这里,字幕用充分的事实和言之凿凿的数字既免去了解说的繁杂罗嗦,精练了节目,又更深层次地拓宽了画面与解说的内在张力,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厚度,使解说、字幕、画面浑然一体,发挥了电视新闻综合传播的立体效应,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军队为国为民抢险救灾的英雄壮举和不屈斗志。

★电视文本写作的必要性

一、电视文本写作是声画优势互补的需要

人们常说电视节目中包含着两种语言: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

(一)画面语言只能使人形成整体印象,解说语言则能使人获取精确信息

(二)画面语言只能使人认识外在的表象,解说语言则能使人透视内在的本质

(三)画面语言只能表现现在进行时的情状,解说语言则能回溯过去进行时的历史,展示一般将来时的预言(1.过去的情形在电视上无法重新扮演 2.未来的情景在电视上不能提前摄下)  

(四)画面语言只能报道形象、动作性强的事件,解说语言则能开发不利于形象报道的题材

(五)画面语言只擅长“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解说语言更擅长“含不尽之意现于象外”

   

★电视文本写作的总要求

一、为看而写,处理好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的三种组合形式

1.声画同步(书331)

声画同步又称声画合一,是画面与解说关系处理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声画组合形式。指画面中的影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同时进行,同时消失,两者如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吻合一致。用一个公式来表示:1+1=2。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单用画面或单用语言去表述,内容都会存在欠缺。只有二者合一,其内容的表达才是完整的。

    声画同步的优点是电视的视觉形象(画面)和听觉形象(解说)表意指向性完全一致。观众既察其形,又闻其声;既看到人物容貌、形体动作和自然景象,又听见人声和天籁、地籁之声。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补充画面的事实

例如,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刘效礼)开头:

(2)介绍有关的知识

例如,电视系列片《泰山》第一集《五岳之尊》

(3)深化画面的内涵

例如,电视系列片《泰山》片断:

(4)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电视专题片《海韵》

声画同步,从广义来说,包括对话、人声、自然声、环境音响、拟音效果,音乐旋律与画面的大体一致。

2.声画分立

声画分立——又称“声画分离”,指画面中的声音和视觉形象不同步、不合一,而是互相离异,各自独立,互为主辅,互相映照,各臻其妙。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B=C。

如一部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纪录片中,画面是一位妇女拉着风箱做饭,灶火映在脸上,她不断地往灶里填些柴禾,解说是内容却是解放前,她的丈夫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来到了台湾……这种“声画分离”的情况常常在表现两种时空交错时较多存在,即画面是现实时空,解说讲的是过去时空。

3.声画对位 (书333)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对立”,指编导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与解说、音乐、音响在节奏、情绪、气氛、格调甚至内容(速度、境界、倾向)等方面的对立、差异,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潜台词,通过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达到对比、象征、隐喻、比喻等艺术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画面说黑,解说却说白;画面说悲,解说却说喜,诸如此类。其关系可表述为下边这种模式:正+负>正。

例如,有一部专题片表现台湾同胞回国探亲,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团圆饭,碗里盛着汤圆,画面洋溢着亲人团聚的喜庆气氛。解说却引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题为《乡愁》的小诗: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很显然,这里用解说所引用的小诗中的离别之愁苦反衬父子相聚之喜悦。

二、为听而写,处理好听说关系

(一)语言口语化

口语是指与书面语相对的,经过加工的口头语。所谓口语化,就是要让观众听起来顺耳,具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口语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一是“长句化短”。解说词是诉诸听觉的,短句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播音员好念,观众好记。试比较以下两段解说词(《刻刀下的黑与白》):

二是“倒装句正化”。在一般的文学写作中,为了让文字活泼、有节奏,常常使用倒装句。但这些句式用于解说词写作是不合适的,听觉总是以直线顺序为最佳方式。试比较以下两段解说词(《让历史告诉未来——王朝末日》):

三是“书面语口语化”。写解说词要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要尽量多用口头语,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例如:

诞辰——生日    相貌——模样    此外——另外,还有呢   

降雨——下雨    身躯——个子    盛赞——热烈赞扬

宜于——适合                    上述——上面这些

四是避免用同音不同义的词。汉语中有许多同音异义的词,读音相同,而意思相差甚远。例如:

形式——形势      时事——实事      公式——公事

期中——期终      旅行——履行      遇见——预见

(二)语言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寻求尽可能的接近性。例如,电视专访《交通民警的自述》中的片断:

北京人常用的口语语汇,老百姓幽默的语句,十分贴近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听起来亲切生动,平易好懂,又很风趣,把交通民警酸甜苦辣的生活写得风趣动人。

(三)语言哲理化

由于电视节目的限时性和电视文本的非独立性,电视解说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滔滔不绝,也不需要风花雪月的尽情描写。它需要的是少而精,用尽量少的语言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在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极其复杂,历史事件的头绪也很多。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用一句话就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

三、电视新闻文稿的格式:

电视新闻稿的形式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样式。从国内国际的情况来看,一般有“图示三栏式”、“简易三栏式”、“简易两栏式”、单纯文字稿式几种样式。(具体的参看书本第十三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