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报告等级划分标准

个人信用报告等级划分标准:

(一) 禁入类客户:信用报告反映申请人存在严重的不良记录,申请人履行债务的意愿或能力存在严重缺陷,以往债务已形成事实风险,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贷款或信用卡账户状态显示为冻结、止付及呆账等非正常状态;

2.信用卡最近24个月(注:账户状态显示为 “销户”的信用卡,最近24个月指查询时间的最近24个月,账户状态显示为 “正常”的信用卡,最近24个月指结算年月的最近24个月,下同)还款状态记录中出现G(未结清销户)或出现4 (贷记卡连续未还最低还款额4次,准贷记卡透支91-120天)及以上;

3.贷款最近24个月(注:账户状态显示为 “结清”的贷款,最近24个月指查询时间的最近24个月,账户状态显示为“正常”的贷款,最近24个月指结算年月的最近24个月,下同)还款状态记录中出现G(未结清销户)、Z(以资抵债)、D(担保人代还)或出现4(逾期91-120天)及以上;

4.信用卡最近24个月内累计未还最低还款额次数超过8次或出现3(贷记卡连续未还最低还款额3次,准贷记卡透支61-90天)的次数累计超过2次;

5.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累计逾期次数超过8次或出现3(逾期61-90天)的次数累计超过2次;

6.业务部门认定的应该进入禁入类的其他个人客户。

(二) 次级类客户:信用报告反映申请人信用交易记录有逾期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债务的正常偿还,目前申请人履行债务的意愿或能力存在缺陷,潜在风险较大的,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信用卡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逾期最高记录为3;

2.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逾期最高记录为3;

3.信用卡最近24个月内累计未还最低还款额次数不超过8次(含8次,下同),且出现3的次数累计不超过2次;

4.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累计逾期次数不超过8次,且出现3的次数累计不超过2次;

5.业务部门认定的应该进入次级类的其他个人客户。

(三) 瑕疵类客户:信用报告反映申请人信用交易记录基本良好,历史上

有少量情节轻微的逾期情况出现,但并未影响债务正常偿还,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未“结清”或“销户”的信用卡或贷款,账户状态均为“正常”;

2.信用卡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逾期最高记录为2(贷记卡连续未还最低还款额2次,准贷记卡透支31-60天);

3.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逾期最高记录为2(逾期31-60天);

4.信用卡最近24个月内累计未还最低还款额次数不超过4次;

5.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中累计逾期不超过4次;

6.业务部门认定的应该进入瑕疵类的其他个人客户。

(四) 正常类客户:信用报告反映申请人信用交易记录良好,申请人偿债意愿和能力良好,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信用卡明细信息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A.未“销户”的信用卡,账户状态均为“正常”;

B.每张信用卡当前逾期期数均为“0”。

C.信用卡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仅有“/”(未开立账户)、“*”(本月没有还款历史,即本月未透支/使用)、“#”(账户已开立,但当月状态未知)或“N”(正常,准贷记卡透支后还清,贷记卡当月的最低还款额已被全部还清或透支后处于免息期内)。

2.贷款明细信息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A.未“结清”的贷款,账户状态均为“正常”;

B.各笔贷款当前逾期期数及逾期总额均为“0”。

C.贷款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记录仅有“/”(未开立账户)、“*”(本月没有还款历史)、“#”(账户已开立,但当月状态未知)或“N”(正常,借款人已按时归还该月应还款金额的全部);

查询之日申请人在征信系统内无信用报告或查询到的信用报告中无信用交易记录的,视为正常类客户。

对于信用报告显示当前账户状态为逾期等非正常状态,但由于信用报告的时间差问题,客户实际已正常归还贷款的,客户提供贷款行或发卡行的还款明细凭证后,按实际情况划分。

第二条 禁入、次级、瑕疵和正常类客户的准入政策:

(一)对禁入类客户,除非客户能证明上述结果非本人过错造成,提供书面说明,并经过分行(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主管在贷款审批表中签字同意,否则我行各级机构不得与其发生新增授信业务;

(二)对次级类客户,我行各级机构原则上不得与其发生新增授信业务。对于个人资产和收入情况较好、属于非恶意拖欠、最近3个月的还款情况正常,贷款行认为可以接受的次级类客户,客户须提供书面说明,信贷员在调查结论及建议中说明拟上报贷款的理由,贷款终审行信贷业务主管(若贷款在二级支行审批的,则至少由一级支行信贷业务主管)在审批意见表中签字同意后,可与其发生新增授信业务。

(三)对瑕疵类客户,我行各级机构可以与其发生新增授信业务,但应由客户提供书面说明或信贷员在调查结论及建议中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四)对正常类客户,我行各级机构可以与其发生新增授信业务。

借款人配偶为禁入类或次级类的,应将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等级向下调整一级。

禁入类和次级类客户不得作为保证人。

第三条 根据各项贷款业务不同的担保方式、额度和风险程度,总行和一级分行可对各类客户的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在各项贷款业务相关业务制度中予以补充规定。对以现金等价物作质押或易变现的房产作抵押的贷款,可适当放宽客户准入政策。对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应执行较为严格的客户准入政策。

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可不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查询客户信用报告。

 

第二篇:信用等级评级

一、从外部获取信息

在对公司进行等级评价时,往往需要考虑外部、内部和供应商等信息。在外部条件方面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1、公司成立的时间。如果公司成立的时间较短,正处于初创阶段,那么一般来说盈利能力会不太好,资金可能不足,资金的周转能力较差,评估出的等级会比较低;如果公司成立时间较长,资金可能相对充足,周转能力也会比较好,那么评估出的等级会较高。

2、规模大小。如果公司的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那它的资产规模也会比较小,盈利水平较低。在向银行借款时,银行给予的额度也会很小,被并购的几率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多。那么评估出的等级会较低;如果公司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那么资产规模也会比较大,盈利水平较高。在向银行借款时,银行给予的额度也会较大,被并购的几率小,公司也不会面临那么多的风险。那么评估出的等级会较高。

3、合作次数及时间。如果客户与本公司及其他公司合作时间较短,次数较少,甚至发生拖延还款事件,那么评估出的等级会较低;如果客户与公司及其他公司合作时间较长,次数较多,极少发生拖延还款事件,那么评估出的等级会较高。

4、竞争状况。如果一个公司在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很低,那它的盈利水平也会受到限制,可能不能在所给的信用期限内及时付款,出现坏账的可能性较大,那么评估出的信用等级会较低;如果一个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很高,那么它占有的市场份额也会相应的多一些,它的经营水平也会比较高。在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时,可以认定为较高的等级。因为这类企业在付款时,能够在给出的时期内付清,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也会较小。赊销时,可以多分配一些赊销金额。

5、盈利水平。如果一个公司在经营中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没有什么盈利。那它所持有的资金也会比较少,付款的能力很差,那么评估出的信用等级会较低;如果一个公司的盈利水平较高,那么它的资金也会相对充裕,资金的周转能力也会较强。在付款期限内能够及时付清款项,那么评估出的信用等级会较高。

6、报表信息。在评估信用等级时,可以看看对方公司的财务报表。看看它的盈利能力如何,流动资金的占有率是多少,到期付款的能力强不强,以此作为一个参考信息来评价公司的信用等级。

二、从内部获取信息

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合作企业的众多信息,我们需要通过已有的内部信息对合作企业的应收账款信用等级进行划分。与某企业合作一段时间后,企业内部就会对该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如财务部门已有的赊销金额、赊销期限、是否完成还款等。

通过内部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与该企业签订合同时的金额大小以及其还款期限的长短。假设金额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10万元~50万元为较小金额,50万元~100万元为中等金额,100万元以上则为较大金额合作。根据这一金额的等级划分,我们与其还款金额结合考虑,判断信用程度。

1、赊销在较大金额这一等级时,还款期限较长,但可按时还款,我们则在本阶段认为这一现象是合理的,只考虑内部信息的话,可以暂视为高等级信用企业,而后结合其他信息进一步确定。

2、赊销在中等金额这一等级,还款期限较长,又出现超过约定还款期限还款的现象,此时我们不能完全将企业认定为信用低下企业,还需要结合其他外部或同行业信息来进一步确定。

3、赊销在较小金额这一等级时,我们认为还款期应该最短,若此时还款期限相当长,超过正常的还款范围时,我们就会暂时认为此时的情况是不正常的,应该暂定该企业为信用较低的企业,若需进一步确定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来确定。

三、从其他供应商获取信息

在本企业面对新合作的企业时,可能会对这些企业缺乏相应的了解,不能通过内部信息来判断企业的信用等级,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与这些企业有过合作的供应商有哪些,并及时与他们沟通来判断。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到其他供应商单位获取,询问在与这些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拖欠货款、信用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寻访,调查这些企业的信用状况。最后,最常用的便是向其他供应商发送函证,询问该企业的赊销账款信用状况。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并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判断该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问题,是否要与该企业合作,以减小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同时,当对已经有过合作的企业的信用存在质疑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与其他的供应商沟通获取信息的方法。参考这些信息,使等级的判断更加精准,出现差错的概率缩小,尽可能减小企业有可能发生的损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