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丹东市“十二五”经验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206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4:49.4:37.2。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经济扎实稳步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4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95.9万吨,连续三年喜获丰收。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0户。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大洋河应急供水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鸭绿江国土防护工程累计完成百年一遇防洪堤11.6公里、护岸工程29.4公里。完成2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中小河流河道55公里。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二)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xx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4.4%,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前两年,全口径工业投入累计875.5亿元,年均增长18.3%。帕斯特谷物大豆深加工、本钢丹东不锈

钢冷轧、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金山热电联产、首钢翁泉沟硼铁综合利用等一批工业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东港卓恒机械、凤城博斯亚糖业、宽甸恒通石墨深加工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仪器仪表企业146户,相关配套行业企业103户,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十二五”以来,继续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丹东至沈阳客运专线、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东北东部铁路通化至灌水段工程竣工通车。大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大孤山海洋红港区陆域基础设施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中朝鸭绿江界河大桥主体已完工。丹东港港口集疏能力增强,粮食、矿石等专业化泊位陆续建成使用。20xx年港口吞吐量1.2亿吨,比上年增长24.9%。商贸流通和城区经济。20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丹东(振兴)中央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东港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万达广场、鹏欣水游城、凤城亿丰商场、宽甸兴隆大家庭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金山工业园区、汤池综合工业园、五龙背工业园区等一批城区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虎山、河口、凤凰山、天桥沟等景区景点综合改造全面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水平逐年提高,特色旅游优势显现。20xx年旅游业总收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四)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了大宇造船重工、佳兆业房地产等一批项目。拓展对外贸易渠道,重点扶持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发展,东港水产品出口基地、丹东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建材深加工出口基地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出口基地。中朝两国合作开发朝鲜黄金坪正式启动,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规划纲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黄金坪经济区管委会办公楼开工建设。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初稿完成,丹东港在牡丹江、通化、吉林等地建设的“陆港”已经投入使用,丹东港到长春、佳木斯、牡丹江等8条海铁联运专线先后启动。

(五)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xx年,全地区累计实现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xx年的4.1%降至20xx年2.78%。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90元。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程全面启动。市中心医院新建3.5万平方米外科病房楼主体工程完工,市第三医院病房楼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千人拥有病床6.01张,年均增长7.2%。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新城区体育馆、“百公里健身步道”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使用。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十二五”规划目标无法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大环境下编制的,当时国家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预期较高,又值我市面临着沿海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双重机遇。为了使我市经济能够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较快的飞跃,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我市制定了较高的经济预期目标。从“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看,部分主要指标前三年增速低于规划预期目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低于规划目标8.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低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2%,低于规划目标8.8个百分点。

2、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国际看,“十二五”以来,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增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对我国经济都产生了复杂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低速增长周期,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加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从我市看,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也使我市的开放进程受到一定影响。

3、我市经济运行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受宏观环境影响,我市部分大项目未能按时开工建设或建设速度放缓,沈丹客专和丹大快速铁路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计划20xx年竣工,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要在20xx年才能交付使用,未能在“十二五”时期发挥作用。新区建设也未

达到预期目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乏力,增值税等税收收入下滑明显;工业主导产业仍不突出,产业集聚不明显,特别是缺少工业大项目,难以对全市经济形成较强牵动力。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十三五”规划初步思路

“十二五”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虽然很艰巨,但随着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使我市的经济承载力大幅提升;临港产业园区、大孤山等新开发区域将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批工业项目投产达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建设等将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构升级为主线,努力做好“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改革创新,远近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空间布局优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确保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功能定位

以设立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以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为代表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丹东新区、沿江经济区域、沿海经济区域和重点园区,形成多点带动、全域开放的发展格局。将丹东市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港口旅游城市,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区域性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中国与朝鲜半岛开放合作的战略先导区。

(三)主要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

2、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

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4、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形成完善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新格局,形成新的出海通道,新老城区连为一体,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人口达到248万人,中心城区人口接近150万,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

5、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卫生医疗体系;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6、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稳定。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型现代政府与先进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刑事犯罪率、事故发生率、非正常死亡率明显下降。

(四)空间布局

强化与大连和沈阳经济区的联系,加强与东北东部城市的经济合作,大力提升丹东核心地位,形成“一核两翼多点两大板块”的总体布局框

架:“一核”即丹东新区;“两翼”即沿江经济区域和沿海经济区域;“多点”即加快建设凤城通远堡、二龙,宽甸青椅山、城南,振兴区汤池,元宝区金山,振安区五龙等重点园区;“两大板块”即以沈丹高速公路为轴的凤城经济板块和以丹通高速公路为轴的宽甸经济板块。

(五)重点任务

1、加快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一是继续推进重点经济区道路、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吸引投资者和城乡居民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二是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扩大新材料、大豆加工、再生资源等产业生产规模,大力推进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丹东高新区、视光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口岸物流园区、海洋红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渤海石化、化纤公司异地迁建等项目。三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重点打造水产品、纺织服装、建材深加工三个省级出口基地。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办好中朝经贸文化旅游博览会,营造良好的投资、交流、合作环境。四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同国际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入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五是加快与东北东部城市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加快丹东港和海洋红港建设,构建以东北及内蒙东部为重点的港口物流网络,积极推进丹东港在东北东部等地的陆港建设。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增加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抓好海洋工程装备、软件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重点推进港区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临港产业,加快推进尼龙纤维、石化搬迁、帕斯特谷物等重大项目。五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政府投入,稳定现有蔬菜面积,开发新的蔬菜基地,保障全市蔬菜供应。四是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产业集聚,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矿产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五是推进县城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乡村公路、中小河流治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城区经济。一是积极发展赴朝旅游、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宣传、开辟旅游线路,加快完成重点景区综合改造工程。二是加快物流园

区建设,以港口、公路、铁路和中朝鸭绿江界河大桥为依托,开辟新的物流通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泊位结构,完善港口功能。加快推进丹东港建设,开工建设丹东港疏港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海洋红港区开发建设。四是合理设置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加快建设城乡金融网络;积极培育后备上市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五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金融保险、养老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六是进一步搞活城区经济,落实向城区下放管理权限的各项措施,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5、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国内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二是加快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分期分批改造城市道路,加快城市内河整治工程,改造供热管网和燃气设施,适时启动引入天然气管道工程,着力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强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是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适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筹划推进城镇化工作。

6、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效保护生态敏感区域,加强工业废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二是继续鼓励就业创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社区和村镇文化设施水平。六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七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努力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八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九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十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二篇:社会救助工作十二五总结与十三五规划

社会救助工作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绩

(一)各项救助工作得到落实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0xx年的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月510元;补助水平由20xx年的每人每月382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月442元;保障人数由26389人减少到16910人。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由20xx年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月414元,补助水平由20xx年的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月294元,保障人数由54428人减少到42997人。

五保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20xx年的每人每年3750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年4968元;集中供养标准由20xx年的每人每年6000元提高到20xx年的每人每年8000元。20xx年,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5761人(集中供养2390人,分散供养3371人);20xx年,全市有五保供养对象5634人(集中供养1244人,分散供养4390人)。积极开展了敬老院整合工作,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敬老院数量由20xx年的39所整合到20xx年的28所,床位数由20xx年的2974张,整合为20xx年的3333张,集中供养能力由20xx年的51.6%提高到59.2%。“十 1

二五”期间,我市三星级敬老院共有4所,二星级敬老院共有3所,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通“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机构32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全市共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276764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7114.4万元;全市共临时救助困难群众6298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600.2万元;教育救助23446人次,支出教育救助资金11658.1万元。

积极开展各项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县在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和医疗救助“一站式”平台建设方面被列为自治区试点地区,在最低生活保障评审认定方面被列为市级试点地区;***县和***县被列为自治区“救急难”工作试点地区,***县被列为市级敬老院公建民营试点地区,相关旗区认真开展试点工作,为有关工作的全面开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

“十二五”期间,我市制定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鄂府发?2014?9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的通知》(鄂府发?2014?9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鄂府发?2014?93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鄂府办发?2014?4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2

市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鄂府发?2014?94号)。以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名义联合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办法》(鄂民发?2014?182号),与市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市民政局档案局关于印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民发?2014?264号)。市民政局印发了《***市最低生活保障投诉举报暂行办法》(鄂民发?2014?170号)和《***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城乡低保家庭定期报告和分类核查制度的通知》(鄂民发?2014?175号)。目前正在草拟《***市临时救助办法》和《***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于20xx年底前印发实施。

(三)社会救助机制得到完善

1. 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民政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建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的通知》(鄂府发?2014?92号)。市本级、***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已经成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 3

状况核对中心,市核对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各旗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共计12名。实现了与地税、工商、财政、社保、公安、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3.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全市各旗区都在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办事大厅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所有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将救助政策、工作职责和监督投诉电话上墙,做到了“一明显、三上墙”。积极指导旗区明确社会救助相关部门职能职责、转办流程和时限等,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二、“十三五”期间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物质救助到多元综合救助、从部门分割发展到衔接协同发展、从生存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的转变。

(一)解决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认真研究各相关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措施,逐步解决部门之间和民政部门内部的社会救助政策“碎片化”问题,使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在目标、政策、对象、程序和措施上相互衔接,形成“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二)加强各项救助工作。健全低保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格局,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差距,逐 4

步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发展格局。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到“十三五”末,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要达到每人每月585元和474元,保障水平要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80元和332元。

进一步整合敬老院,推进敬老院向规模适当、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方向发展,到“十三五”末,将敬老院整合为26所,床位数达到3400张,积极开展敬老院星级评定工作,到“十三五”末,三星级敬老院达到10所,二星级敬老院达到8所,其余全部达到一星级标准。五保集中供养标准要达到每人每年9000元,分散供养标准要达到每人每年5700元。加大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筹集力度,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每人12元的标准筹集医疗救助资金,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每人5元的标准筹集临时救助资金,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

(三)全面建成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壮大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匹配专用工作经费;全面建成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开展信息核对工作。

(四)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如在五保户供养、社会救助家庭入户调查等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民政部门制定工作标准,并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进行把关和监督,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五)探索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机制。通过改革现有救助制度、强化专项救助、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现有 5

低保优惠政策向支出型贫困家庭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等方式,加强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帮助支出型贫困家庭尽快走出困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困难家庭。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