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oc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缓解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党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我的家乡,赤峰市松山区则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就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松山区总体概况

据调查,松山区总面积5955平方公里,乡镇28个、259个村,总人口53.1万,其中农业人口47.2万,总耕地面积217万亩,人均耕地4.6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粮食总产量49万吨,人均持有量1038公斤;国内总产值152887万元,全区共有从业人员22.8万,农村劳动力1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近年来,松山区以农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农村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情况

1、松山区农牧结合的经济主体

松山区农民收入主要以家庭收入为主,收入来源主要为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畜牧业,因此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农

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占收入的54.30%,畜牧业收入占33.95%,农畜总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6.23%,我区主要种植谷物,玉米,以及发季节蔬菜为主,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禽类居多,而农户们大都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结构,从事农畜结合,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收入,农畜结合主要体现在养牛和种植玉米相结合,如此一来,玉米及其秸秆成为肉牛及奶牛的主要饲料来源,以降低饲料成本,剩余玉米也可出售,并且,玉米和秸秆也可用来酿酒,不仅买酒可以增加农民的

收入来源,酒糟也可以成为肉牛过冬的补充物,减少热量消耗,保证肉牛体重。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饲养羊成为结合品,羊的副产品羊粪,是很好的无机肥料,加以用于反季节蔬菜上面,不仅不会浪费,反而生产出来的蔬菜也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品质优良,价格较高,明显增加的农户的收入,这种农牧业结合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松山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得我区农牧民拓宽了其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其收入低,生活困难的问题。国家扶持农业,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保证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以科技促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和及时兑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积极推广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可为农牧名办理小额贷款,借助行政资源,

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缺陷,让其有启动资金买牲畜,从而才能将农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经济迅速腾飞的可能!

2、松山区大棚蔬菜经济

松山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赤峰市设施农业专项推进先进区,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并在20xx年,全区计划新增设施农业达到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冷棚1万亩。松山区现在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规模发展、增加效益”的思路,以111国道为主轴线,辐射其他公路沿线,积极打造百公里设施农业产业带。计划到20xx年,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到30万亩,基本实现户均一个棚,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使这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松山区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解决了群众认识问题,其中包括参观设施农业种植品种果树、蔬菜、食用菌等。目前全区甜瓜栽培面积2800亩,食用菌1800亩,葡萄2700亩,设施果树21个棚。现已初步形成了安庆瓜果产业区、夏家店食用菌产业区、太平地葡萄产业区和全区的蔬菜产业区,使得松山区水果蔬菜产业得以大力发展,并通过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建立蔬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解决蔬菜销售问题,松山区的蔬菜已远销到南方的一些省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在蔬菜方面,政府成立松山区蔬菜服务中心,实行行政技术双承包、科学指导、全程服务,外聘农民技术员25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解决设施

农业建设和种植的技术问题。在市场开拓方面,已组建了蔬菜、葡萄和食用菌等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营销经纪人2100人。先后注册了绿诚、兴绿、绿野等蔬菜商标品牌,已有12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3000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得到认证,8家蔬菜营销企业成为北京市场的“场地挂钩”企业,与河北冀东、山东寿光等大市场建立联系,还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和广东东莞建立蔬菜销售处,由此诸多市场,为农户的蔬菜种植后续市场销售做了有利的基础!三、松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

农村,则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核心基础,近年来,松山区的农牧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农村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目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乡风文明建设滞后。二是宣传教育不够,赌博、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未得到彻底杜绝,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建立。三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要想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不然,高经济低素质的农村也不是国家的标准农村。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抓好新农村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但自实行税费改革后,村里无收入来源,想办好一件事很难。集体经济薄弱,传统的农业村没有工副业等集体经济收入,无能力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一些村干部群众等靠

国家思想严重。他们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由国家投入,自己不想出钱。再加上农村贷款困难,一些村和农民想贷款办事,但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或农民贷款,仅靠农村信用社那点小额贷款是不能解渴的。所以,要真正的发展农业经济,光靠农牧民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政府和人民统一战线,加大思想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集体经济,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为建设松山区农村农业经济而努力奋斗。

赤峰市,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城市,而地处于赤峰西部的松山区,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不仅地处偏僻,常年干旱也成为发展期农村经济的一个制约性难题,农民本身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我们常常听说:“今年年头好,收成不错!”可见雨水合适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为了预防干旱,我区政府协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专项贷款,建立抽水设施,挖沟引流,使得我区农户田地得到最好的灌溉,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三座店水库,也可用于众位乡村的土地灌溉,但水资源紧缺不仅是赤峰的问题,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严重缺水,

所以在农业用水,土地灌溉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使得松山区农民土地在最节水的情况下得到最合适的灌溉。

松山区位于赤峰西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市场前景较宽广,然而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旅游的亲赖度越来越高,松山区应抓住这良好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像香山、神仙沟等地,应尽可能打造知名旅游景点,使旅游业上升为一个产业,从而带动当地农牧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

调查内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形式:调查研究及交流

调查人: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社会实践报告

我于XXXX年XX月XX日,参加由邵武市政府牵头,母校邵武一中组织“大学生返乡农村行”活动。分别对XX市周边村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增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期间包括与同行的大学生及村领导干部之间交流,将其写成社会实践报告如下:

一、农村现况调查

30多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村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这些都是落后的农村经济表现出的现状。农村经济落后,形成城乡差距扩大存在的问题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养老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2、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3、失业保险覆盖面较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

(2)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收入持较快增长确实堪忧。

2、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里,能否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问题和事件对农村产业的冲击.

3、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之时,能否统筹推进农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实堪忧。

(3)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3、农村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亟待提高。

二、思考和建议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工作、生活环境,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应当全面把握。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社会保障制度,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为扬长避短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农村发展步伐,进而提高农村经济

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弱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保险。农民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个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2)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个人经济实力,全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1、 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3、 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

4、 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要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要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解。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而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也有利于为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面稳定的基础。

3、要善于统筹,找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向收入更高的非农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村土地产权改革,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三、实践心得

通过本次“农村行”社会实践活动,为期XX天左右的实践,我感到获益匪浅。一方面通过前期准备我对调查的农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考察实践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与村领导干部交流的过程中,汲取了作为“带头人”的宝贵思想思维结晶;最后后期形成报告过程中,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回顾思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同时自身的不足得以暴露为自己认识,具体的包括对社会,农村的认识时间较短,深入不够,思考问题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等,综上,我以为这是一个较为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坚定了我参加实践活动的决心——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实践,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多的去思考、学习、并将其应用,使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