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二段曲式分析报告

二段曲式分析报告(再现二段曲式)

结构图式:

段: (引子) A B (尾声或补充)

句、材料关系: a a1 b a2 (举例而已)

小节数: 2 4 + 4 4+ 4 4 (举例而已)

乐汇、乐节: 1+1+2 (举例而已) 调式、调性: C: G: a: C: (举例而已) 分析:(结论:)这是再现二段曲式。

呈示段是?句类的平行(或对比)的方整性(或非方整性)的收拢性(或开放性)乐段,?调。每句?小节,两句开头(不)一样(或为模进关系),上句可(分出两个乐汇一个乐节,)下句。。。上句落?下句落?主题的构成是。。。表达了。。。

后段有?个乐句,中句是?类型(引申、并置),(以下以引申型为例)以(?方式如模进、分裂等)展开呈示段的主题材料,以主题的?来发展。。。转到??调(或在主调的属和声上),或打破呈示段的方整性,削弱了对称平衡等,(连接。。)最后落于。。(在主调的属和声上)准备再现。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月船歌曲式分析报告

六月船歌曲式分析报告

学号:080109101 姓名:贺德恒

一.【作曲家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就体裁而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 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 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二.【歌曲《六月船歌》简介】

“船歌”是一种音乐体裁,是浪漫派作曲家们喜欢采用的作曲方式。“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大多用三拍子摇曳的节奏来体现小船荡漾的抒情韵律,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绘出河上大小船只的游弋和摇曳,借此寄托作曲家游离于具体事物表象之外的思想内涵。

…… …… 余下全文

篇三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 (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6 6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分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 有需要的拿去用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

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该作品四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主部的功能陈述主题建立主调。该作品主部主题是一个鲜明的动机性主部主题。有两个主体构成,且在主部一开始就做了明确的陈述(1-2)其中主部主题第一动机是一个上行的平稳的跳跃的和旋分解。如图所示。。。第二动机既有旋律陈述,也有相对明确的织体,与另一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如图所示。。。。所以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化主题。

关于该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两句方正型的乐段,其中第一句(1-4)有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节是主部主题原型。第二乐节在主调属和旋上对主题原型进行变化重复。该主题的第二乐节同样由两个乐节构成(5-8)其中第一乐节继续沿用主部主题,第二乐节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发展。第二乐节则是为了明确终止所采用终止化音型。关于该主题调性在作品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陈述。该主题为f和小。且主调始终保持不变。在主部结束时采用了开放式终止结构乐段,使得该主部成为了开放式终止乐段。

关于该作品的连接部1.由于该主部开始时所运用的材料决定了连接部的类型,是再现式进入的连接部。2.又该连接部内部材料与调性的变化决定连接部两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阶段(8-14)是连接不得引入部分。在第一阶段中的连接部不仅体现了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而且使用第二动机进行简单的展开和延伸,第二阶段(15-20)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完全摒弃主部主体材料。开始为副部主题出现作准备。3.关于连接部的调性,连接部进入调性从主调的属调c和小开始在第一乐段结束时转入复调bA大调并在第二阶段展开了充分的属准备,为副调开始进行铺垫。

…… …… 余下全文

篇五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方整性的平行复乐段结构。结构图示如下:

A16= A8(a4+b4)+A’8(a’4+b’4)

C—————————bE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极慢的慢板,2/4拍。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1~8小节):

第一乐句(1-4)乐曲持续进行在c小调,低音声部用极弱,持续,有节奏的上行音阶模仿踏步的声音,并用一个和声持续了四个小节,使作品营造出一个沉痛的庄严的氛围。

第二乐句(5~8)):一开始便用一个迅速的下行音阶打破了第一乐句沉寂的氛围,并出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导七和弦,而后和声织体变化为重复的三连音柱式和弦,使作品更加充满力量感。

第二乐段(9-16)是方整形两乐句转调乐段,第一乐句(9-12)进行在c旋律小调上,相比第一乐段第一乐句在结尾处稍作变化;第二乐句(13-16)转到了降E大调上,转调使作品从之前压抑的氛围中慢慢变的明朗有力,为下一乐段进行铺垫。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参赛作品研究报告格式规范

附件3:(本范例要求较高,仅供参考只用,参赛同学可适当降低要求,但要求至少做到版面简洁、大气,结构清晰,2~3页即可。注意,以后若有机会参加大型竞赛,研究报告都需要达到这样高规格的要求。)

第三届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繁星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制作竞赛

参赛作品说明书格式规范

1.总体要求

全文控制在6页A4纸以内,并按以下顺序编排:作品名+“研究报告”、设计者、指导教师、学校名+院系名+学校所在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

[可自行组织,但应包括下列内容:作品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设计制作中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的描述、作品实物或模型的照片、创新特色、预计应用前景等]、参考文献。不加封面。采用word 2000及以上版本编排。

2.页面要求

A4页面。页边距:上25mm,下25mm,左、右各20mm。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标准字间距,单倍行间距。不要设置页眉,页码位于页面底部居中。

3.图表要求

插图按序编号,并加图名(位于图下方),采用嵌入型版式。图中文字用小五号宋体,符号用小五号Times New Roman(矢量、矩阵用黑斜体);坐标图的横纵坐标应标注对应量的名称和符号/单位。

…… …… 余下全文

篇七 :曲式分析概念

曲式: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即音乐作品的曲式。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

主题的特征指一个主题能够区别于其他主题和能够使人们对它实行追踪的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特征:靠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2、体裁特征——由速度、节拍、音型决定;需要注意:3、风格特征:包括a、时代特征;b、民族或地域特征;c、流派或个人风格;4、外形特征:a、点状: b、线状:气息宽广、线条悠长。c、面状: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的那些由平行旋律构成的主题,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较常见;d、网状:一种纵横交错的副调织体

主题的发展手法:1、变奏2、展开3、对比(主题表现性格在发展时引出新的手法)4、延展(通过主题发展仿题有新的手法), 主题的分类: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一)、概括性主题:用比较纯粹的方法去概括地表达某种抽象情绪的主题。(占绝大多数)可以分为三类:1.歌唱性主题:以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乐音的频繁流动为特征,并有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般起伏的旋律外形。⑴、具有歌唱性(歌唱性包括如歌性和可唱性)⑵、歌唱性程度:歌唱性程度需要音高不断的流动、节奏不断的变化;调性宽广、音色统一。2.律动性主题(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理解成歌唱性主题的逆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等方面的周期性,而周期性通常又表现为重复。3、歌舞性主题:就是将“歌唱性”与“律动性”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题。一般都具有载歌载舞般的音乐形象。它又有三种情况:⑴、融合:即将两种特点混合起来。⑵、并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中一前一后的出现。⑶、对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的不同声部一上一下的放置。(二)、标题性主题:使用某种特定的音乐方法(文字概括)力求生动地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主题。1.客观描写性主题:通常采用描写的、模拟的、仿真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特点的声响。2.性格刻画性主题:偏重于以某种特定的手法来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3.标题联想性:用概括性的文字标题来提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它的特点是要有一个标题,只有结合标题才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否则就是概括性的。(三)、中介性主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_曲式分析

对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分析

? 作曲家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xx年),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格里格的音乐风格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个人特征,除几首大型乐曲外,小型作品大多吸取民间音乐作为旋律素材,最具创造性的是和声,常基于自然调式,运用各种结构的不谐和和弦,造成模糊多变的色彩。。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代表作有《培尔·金特》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 ? 作品简介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诗剧取材于挪威民间故事。配乐由23段音乐组成。格里格从配乐中选出8段,编成两部管弦乐曲,每部四首,其中以第一部尤为著名。培尔·金特在挪威童话中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物,有“挪威的浮士德”之称。他狂放轻浮,见异思迁,长期离家在外游荡冒险,晚年贫困潦倒,返回故乡时已是一个谁也不认识、谁也不需要的人了。只有他忠实的未婚妻索尔维格在等待着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