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习道德经心得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蔡国花

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学完后心灵的触动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

…… …… 余下全文

篇二 :道德经学习体会

道德经读后感悟

虽然只读到道德经的前二十章,但是对与老子的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所读的前二十章,我的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是老子提出道这个特有的名词,这里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第四章和第六章讲了道的形成和作用,指出道是无形的,但作用又是无穷的,道是万事万物的起始,并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作用;第十四章讲了道的形象,并用“夷,希,微”来表达。

二, 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

…… …… 余下全文

篇三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最初想学习《道德经》的原因动机很简单,学中医的老师说要学好中医,首先要看《道德经》、然后是《伤寒论》、历代的医案、实践、最后才是《黄帝内经》。那会儿迷迷糊糊的,学中医学得很困难,听中医老师说了就赶紧买了本《道德经》,偶把《道德经》当成了学习中医的钥匙/捷径/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为《道德经》读完了,就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学好中医了。结果《道德经》看了有半年却一直停在双二章,很费劲很挣扎很痛苦,看不下去。如果说学习中医是个很大很深的坑,偶掉了进去至今还没出来呢,《道德经》更是个坑,边都没看到呢。

就在偶读《道德经》读得了无信心的时候,感谢老天帮忙,偶很幸运在第二期的第一讲开课前几天知道了书院开课,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学习。 从2010.01.24开始听顾老师讲述《道德经》至今近半年,虽然对于一本需要终生花精力学习和实践的经典来说,目前的诵读时间也花的不够,理解和参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还是有一些些小小的进步的:从很文盲的字都认不全到20分钟就能熟练地诵读一遍,在很多的场景都能自发地联想到某章某句;从即使是字都认识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讲些什么,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别是课讲到过半的时候,后面的章节,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这些进步虽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学也一定有深有体会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道德经学习心得

这个暑假仔细学习了《道德经》 ,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虽然仅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哪里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比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我于20xx年6月2日——4日上午在海拉尔进行了国学经典——《道德经》的培训学习。《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道德经》心得6

《道德经》读后感

暑假里我阅读了国学经典《道德经》,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

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正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哲学辩证的

朴素语句正很好的体现了道家哲学的辩证和变化的思想。在道家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一切事物,宇宙运行的根据。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而对于这样的规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一种顺应世

界发展规律的做法。“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七 :道德经学习体会

道德经的奥秘学习心得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 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

…… …… 余下全文

篇八 :《道德经》--学习心得

读《活学活用道德经》心得体会

——凯瑞红山置业公司·丁超峰

集团·人力资源部在6月8日发出通知,组织全员学习《活学活用道德经》一书,本人不敢妄自谈论《道德经》,仅对学习后一些启发和看法与各位同事分享,迂腐之处,敬请批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道经》的开篇,告知浩瀚时空中天地万物的变化。如果我们刻意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理念行为,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结论。为什么人生中、工作中会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是必然。只是有多少人过于自信,把必然彻底否定了,违背规律,去做了背道而驰的“必然”之事,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管理大师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的抛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

一个管理者思考方式的刻板化、局限化、模式化即为“恒道”、“恒名”,会成为经验主义的束缚。

在《德经》中,圣人针对德、仁、义、礼有句话,“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其意在告知:做人应该以德、仁为本,礼仪是由此衍伸出来的表象,如果不知厚薄,只注重表面的礼仪就会使社会道德沦丧,为人失去标准,芸芸众生,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