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xx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

我重点看了这本书关于近代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清政府如何在列强重重压迫下苟延残喘70年.在这方面,基辛格高度赞扬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官员的努力——主要是引进各种外国力量以达到相互制衡,不让任何一家独大.从而避免了中国像印度一样彻底被颠覆,沦为完全的殖民地国家.基辛格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习惯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官员自然而然而且娴熟地运用了以安抚为主要手段的所谓”五饵”政策,在各个国家之间合纵连横,从而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虽然这些争取来的时间还是被浪费了.

从我对这本书不多的了解看,基辛格似乎更倾向于分析各个国家的政治考量、外交努力—书中有大量关于各个国家在国家事务方面心里及手段的描写.看来基辛格还是脱离不了自己外交家的局限,试图以外交家的视角解释整个中国近代史.所以这本书关于历史方面的看法、评价不是太有说服力.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基辛格对于政治事件的解读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比如李鸿章的努力,他把这解读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面临危机后自发的自我救赎—中国文化仍有相当的用处与活力.我喜欢这个观点.下面我主要就是要讨论,中国文化在近代史上的影响.

近代,就如基辛格所说,对于中国是屈辱的.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呢? 印度: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日本:1853年黑船事件,被逼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63年下

…… …… 余下全文

篇三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全书文笔流畅,记叙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辛格先生的力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而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一章,基辛格先生就以生动文笔记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里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面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第一章分了五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和《孙子兵法》。

在第一节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难寻源头。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非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孔子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大儒身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旅行家也在他的日记中有相同的论述。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是不无道理的。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我觉得古人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生。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大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篇一:论中国>读后感

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

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 70 年代两国关系改变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历程,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更是独到。

就其观点而言,中国的印象是:老大帝国,文化自尊,意识形态的狂热,战略的宏大与战术的灵活,对中国历任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都不是新鲜事物,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中国在与俄罗斯比较中,是较为好斗的一个,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印度的纷争、与俄罗斯在东北和西北的对抗,与南越在海上的战争、对越南的惩戒,与台湾的炮战,?? 在其他人的眼中,中国是比较好斗的,其中包括与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 而基辛格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本质上并不求战争,但是战争隐患存在的时候,他并不畏惧战争,甚至通过精心设计地战术,事先挑起战争,然后主动熄火,最后实质性的目的,还是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 “中国比较好斗”与“中国好斗的原因分析”是我以前从来未曾接触和从未思考的东西,“好斗”是事实,原因分析更是道出了精髓(打得一拳开,赢得百拳来),这是基辛格厉害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论中国》有感

读《论中国》有感

读《论中国》有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xx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六 :基辛格论中国读书笔记

智者,借力而行

【摘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经历了一生中大大小小50次的与中国领导人的访问之后,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对中国千百年来文化、政策的理解,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作为一个迅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国以世界瞩目的方式发展着,而中国未来将何去何从更是关乎世界未来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论中国》中中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过去)

中华文化的发展从黄帝到孔子都是“复建”而非“创建”,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一样,都在发展。作为具有创建精神的美国人,基辛格先生所不能理解的“复建”其实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的“借力”的艺术。从秦至宋,统治者作为“奉天承运”者,始终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为己任,当然文化传承并不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了国家兴衰文化当先,而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通过与时代的融合,已经演变成为协助统治者精神管理的工具,百利而无一害,又有谁会愿意冒着政权被推翻的危险去重建文化呢。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元朝忽必烈改革蒙汉融合,清朝统治者世世代代都在推行“满汉一体”,文艺复兴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力日益强盛的中国如今也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反孔反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服从”的价值观,为达到雪百年国耻的政治目的,毛泽东向传统的艺术、文化、思维方式宣战,然而他又是那么一位博览古籍、出口成章的浪漫诗人,在很多的时候,他的战略决策何尝不是由“大同”思想转化而来呢?在面临国家政治外交危机(50.60年代中美苏三角关系)时,毛泽东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十六计运用的淋漓尽致。懂得借力的人,拥有更自信的步伐。

…… …… 余下全文

篇七 :美国中国读后感

了解让我们更好的相处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该书作者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长达50年,他的著作大多数是论述中国问题的,而《美国与中国》则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更好了解中国历史,全面看待中国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 产 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模式读后感(原创)

《中国模式》读后感

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学者逐步开始思考日渐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何种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国人也在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确与否,是否该学习西方。因此,继“北京共识”后,“中国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热词”。可依然存在着“中国模式”是否成立的争议。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的理由主要是说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模式还没有完全成功,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那么中国的发展是否有模式?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郑永年主编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阐述,给了我许多启发。

那么何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还是中国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展开?所谓的“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独立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笼统的说,中国模式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二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以及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三是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四是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