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读孔子的洒脱有感

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这期间又令多少人愤愤不平啊!可是,一个两千多年前一贯主张“学而

优则仕”的人,竟

然能把功利看得这么平淡,真的是难能可贵啊!

带着惊讶和感叹,我继续阅读,迫切地想进一步地走近孔子。只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当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噢,一个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居然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不,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的人!我有些震撼了。

的洒脱》一文令人耳目一新。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这

孔子真洒脱啊!“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孔子的

样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周国平先

治学观,也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

生竟然称他是个“洒脱之人”?

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

我饶有趣味地读着,终于明白,孔子之所以洒脱,最突

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出的表现之一是“君子不器”,即对功名利禄很是淡泊。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 版) 读后感

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身边的事务,选择一个阳光合适的日子,去好好贴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苍与野茫。

似乎很久,这是一个半命题。半命题总是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不同与无命题与命题。因为它既给你限定了范围,又给了你发挥的余地。

有时,当你拿起一本泛着岁月年轮的老书,静静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处于这半命题的状态下么?于是乎,我们每个人承载着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最后在肆意挥洒的画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合”。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无论我们的出发和落脚,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文化传承,自始至终都陪伴我们左右。在我们犯错误时告诫我们何为对,何为错。在我们正确的时候,告诉我们要不急躁,不骄傲。我们往往都很难想象,这些文化力量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以根为精神气源,我们才能在这一条条追求理想,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书报告

法语系 龚志芳 0131105052

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共有十四辑。这本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各个阶段的散文,讲述了作者生命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在本书中,先生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热爱生活的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作者的感性的思考或多或少会产生些共鸣。

全书,周国平先生都向我们展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或者是读者有意,总觉得先生许多的精妙的比喻暗示着生与死的问题。如文中一章等的滋味中便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一个点上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我认为这是我们由生到死的一段旅程,我们作为个体是一辆由起点开往终点的列车,终点在哪里,由我们来决定,但是我们旅途的时间长度已经注定,这是一段由生到死目的模糊的旅程。生死就是被我们的地图上不断前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像作品《等待戈多》中的那两个流浪汉,对于他们,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还是不明所以的。尽管如此,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这里的戈多是谁,谁也说不清。在我看来,他可能就是死亡。在生命旅程中,人人都在等待死亡,但是,人人庸庸碌碌,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扬民族精神

重庆龙湖花园巴蜀学校小学部 李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值得发扬光大。“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主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文中,王小波以草原上的驴和马作比喻来引出自己的观点,开始就点名了自己的喜好——驴之友。将国外的自然科学家以及西方的智慧比喻作草原上外来的驴子,善良但是带着点古怪的个性。把草原上的马比喻作中国的国学大师们以及我们悠久的东方智慧。善良的长耳朵动物看到了马群,认定是表亲,快乐地投奔而来,但是,相反,马群可被它吓坏了——以为来了一个魔鬼。就这样,一边不停地追逐,另一边则不停地逃离。有驴子的地方,马就养不住。

这个问题,关键就在马身上了,想不开了,也接受不了驴子古怪的行径。转过来,再看看东西方对于求学、认知的不同看法吧。西方求学不亦乐乎。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回顾自己一生的智力活动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在西方学术界,很多人都是把求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把科研作为一件自己的兴趣在做,而不是为了发财或者其他功利性的事情在做。或者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地智慧,他们觉得人的智慧相对于宇宙的神秘是很渺小的,越智慧的人越觉得自己无知。比如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相反,在中国,除了春秋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提到思辨的乐趣外,之后的国人就不敢再说读书的快乐了。相反地,以学海无涯苦作舟来代替。在认知方面,孔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不逾矩。当然,我本人要辩证地看待王小波的言论,觉得他说得未免偏颇。但是,他要立论,拿来的那些论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伤人——让一些人起到共鸣吧。

…… …… 余下全文

篇六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高三(应)化学组 徐文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论语》,悟人生-----读后感

读《论语》,话人生-----读后感

重品《论语》,倍感亲切。以前不曾有过的感受,现在萦绕脑海,迟迟不肯离去。索性把它写下来,与懂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论语》的“为政篇”中有一文章印象最为深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论语》中的经典理论想必朋友们早已滚瓜烂熟铭记在心。但真正领略“知天命”背后隐藏的深邃哲理,恐怕不是人人认同的。历代注释家们也众说纷纭,难得定论。笔者学智混沌,到赞同“穷理尽性”之说。 细品《论语》,越发感觉:孔子,就是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圣人;被全球公认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的确他的洞察力、思想力简直如神。几千年来,没人忘记他。尤其是他的“中庸”思想、面对人生的态度一辈子难以学到。我们不求大红大紫,但至少应联想一下人生吧?基于解读,我想人要想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快乐和幸福,“穷理尽性”,就得记住该牢记的,忘记该忘掉的,改变可更改的,接受不想舍得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一种“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境界。忘记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超脱的修养,也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还是一种冷眼观世界的优秀品德。舍得,舍得,有舍才必有得。舍得就是一种利好的理性与心态,更是一种洞察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后感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暑假,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