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只有三部十二个章节,我却看了四个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页间的细枝末节,合上书本时总要给我无尽的空间,萌发许多的遐想。阅读之始,一个女人的序幕就开始拉开,待到读完,一个生命已经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秋风萧瑟中再也没有她残存的世界。

王琦瑶,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纵观其一生,却从来没有完整过。这世界本是残酷,而王琦瑶年轻时就已经将恶果种下,美丽的容颜,再配上一颗虚荣浮华的心,已经为她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须不知一切要命运来搭载,人生八字载不住,纵然是心比天高,终究是命比纸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琐碎花絮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在《长恨歌》里,王琦瑶是有两幅写真的,一幅在开头,一幅在结尾,一个是她生命的预兆,另一个是她沉寂消逝的丧钟,全是真实的她自己,别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从制高点看,也是一番颇为壮观的景象,点和线恰如中国画的皴法,然而一点一划又似乎细工笔一样。老式的天窗精致乖巧,木棂窗格也是细雕细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连窗台上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王琦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弄堂,日照水洗,是岁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样摇身变化,底气仍然是上海弄堂里一般人家的女儿。且看弄堂里的景致也如王琦瑶的: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屋顶上空着的鸽笼,碎了和乱了的瓦片,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就是这样的气息,这样的底蕴造就了王琦瑶,当通过程先生、蒋丽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艺术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杂志的封面,并被评上“沪上淑嫒”,继而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众望所归地被评上“三小姐”时,她的心已经在浮华中膨胀,虚荣塞满了心中的每一个孔眼。尽管还只是铅华洗尽的三小姐,没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华贵,没有她们那样的应酬场面,也没有她们被人们拿来当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瑶却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这样的她,她的心也不属于自己了。自从认识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朴归真不起来,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请,老凤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风格花纹的木盒,爱丽丝的公寓,她的心已在开始往外面滑。当她住进爱丽丝公寓的一刹那,她的身份已经更新——她从一个花季少女沦落成了二奶,这是她心甘情愿的,虽然有物质引诱的因素,却彻头彻尾没有一个人逼她。

…… …… 余下全文

篇二 :长恨歌 读后感

上天赐予你的东西迟早都要收回去的,只有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王安忆的语言就像一杯红酒,必须用高脚杯在装潢豪华的房间里的灰暗灯光下品尝才会有情调,但情调这东西不是说来就能来 ,且得酝酿的。我偶尔也会追求些小情调,但终究不是这块料,倒是陈忠实《白鹿原》的语言颇合我意,它就像二锅头 ,让我在晚风中摆张小桌日日斟酌。

这个故事多少有点《金锁记》的影子,合起来看就是两个寡妇不同的情欲生活共同的人生结局。我曾经表达过一些关于寡妇的谬论,现在我依然要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剖析。王琦瑶在做寡妇期间是不甘于寂寞的,对于爱情的渴望一点都没减少,这种执着精神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她需要的是感情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欲望,为了这个感情即使再好的东西她不喜欢也绝不会要的,程仕砥就是个好东西,可是她不喜欢,所以她不要,却又暧昧不清,耽误了人家一辈子。我想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这样的粉丝的,王安忆安排了这么个人物多少有点意淫的感觉。

康明逊是个很懂生活很懂女人的小男人,之所以在他面前加个小是因为他没有男人的那种责任感,把人肚子搞大了却问当事人该怎么办,这是多么操蛋的一句话啊,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不会打他一个耳光子,然后叫几个姐妹将他狂殴一顿呢?王琦瑶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她默默的承受了,为

…… …… 余下全文

篇三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19xx年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传奇一生。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养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王琦瑶不仅与四个男性发生感情纠葛,同时也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安稳现世 忆君初遇——浅谈王安忆《长恨歌》

安稳现世 忆君初遇

——浅谈王安忆《长恨歌》

看完这本书,很久了,却一直不敢写读书笔记,怕有些淡淡而缱绻的情怀,一写就碎了。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就像一件满是灰尘的古董,岁月的痕迹磨去了鲜明的棱角,却掩不住愈积愈厚的沧桑韵味;又像是一件虫蛀过的云锦旗袍,黯淡的是曾经光鲜的色彩,尘封的是女子的凄凉心事,不变的是故事之外的绮丽风情。

细细长长的上海旧弄堂里,卖桂花糖的梆子敲着亘古不变的调子,窗里的王琦瑶轻轻地拨弄了一下好久不曾打理的头发,莫不是真的“时间千年,如我一瞬,繁华如梦,杳然无痕”?在旧上海,每条弄堂里,每个雕花窗里,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聪明如王琦瑶,可谓“心较比干多一窍”,却终无法逃脱反被聪明误终身的命运,莫非真的“自古红颜多薄命”? 王琦瑶从来是孤独的。在娘家待字闺中的时候,她是不甘心的,不甘心于这小弄堂里的家,她厌倦自己过于市侩的妈和懦弱的爸。所以当蒋丽莉要她搬去与自己同住时,她假装推辞了一番,也就顺水推舟了。然而在友谊的世界里,她

是孤独的,无论是吴佩珍,蒋丽莉,还是严家师母,她都无法真心以对,哪怕人家对她再好,她这边有的也只是报答,并无将心比心。她从心底瞧不起这些女人,明明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有比自己好的命。她躲吴佩珍,因为佩珍见证过她的失败;她喜欢蒋丽莉来找她,因为她在蒋丽莉面前她是一个胜利者;她喜欢严家师母的来访,因为和她的每一次“斗衣”的胜利,都会让她很满足。她不喜欢程先生,可是有不断地给他希望,好让他不放弃,好让他可以成为自己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长恨歌读后感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王安忆是很了解上海的,包括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流言和上海的闺阁,甚至是上海的鸽子。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城市,每天都暗涛汹涌,即使它表面上如此绚烂繁华。流言在里肆意传播,比病毒的速度更快;女孩子们在这里展览美丽,生命随之沉沉浮浮;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把这座城市的是是非非尽收眼底。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带着小女儿态的,美丽且聪明。女人家对于自个儿的美,不够清楚倒还好,最怕是周围的人千千万万遍的提醒着你,让你彻底的明白个究竟。一旦知道了吧,人也就不再甘于只憧憬平凡的幸福,周围的环境也注定你不能只是平常地过小日子了。王琦瑶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决定去片场,隐隐约约地期待着什么的时候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轨道了。纵然试镜并没有让她收获什么,只是让她失望郁闷了,但所有的故事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导演让摄影师朋友程先生帮她拍照片,她也是去了的,还是隐隐地抱着什么希望的吧。而后,因照片的出名,有了“沪上淑媛”称谓,又在程先生的提议下,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比赛。这是她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了,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悲剧不是偶然,倒像是命中注定的。参加比赛之前,导演是来劝过她的,告诉她这所谓的上海小姐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游戏,所谓的“上海小姐”的桂冠也不过是浮云,看上去夺目,但其实是过眼烟云,迷住人的眼,当睁开眼睛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是导演在片场几十年的经历所看到的,对王琦瑶推心置腹的讲了。但王琦瑶当时被虚荣迷住眼了,哪听得进去这些话,只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准备上海小姐的角逐。

…… …… 余下全文

篇六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 …… 余下全文

篇七 :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王安忆中期作品的杰出之作《长恨歌》中,女主角王琦瑶在前往当铺的路上偶遇十二年未见的程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人物摄影师陈先生给王琦瑶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了杂志,之后她赢得了上海小姐选美比赛第三名——她生命中的一个小巅峰。他们再度重逢,已是20世纪60年代。悲剧和不幸的浪漫主义让王琦瑶声名扫地;她怀上了情人的孩子,却拒绝透露对方的身份。当时的食品短缺让很多人难以为继,程先生出于同情,邀请王共进一顿有米有肉的简单午餐。在他的公寓里,“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她看到内在的小世界几乎没有变化,那个小房间好像被装入了时间的密封舱。?王琦瑶没能理解,正是这个神秘不变的小世界,成了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的一张底根”。

这些观察可以成为这部美妙小说的题词,在诸多主题中,小说考虑的是什么能够持久,什么能够保持不变——什么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流逝,又是什么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屈服。本书的时间跨度始于19xx年,终于40年之后,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在那个时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但事实上,两部小说却完全不同。 小说中,上海独特而神秘的弄堂和她的市民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为诸多诗意的描绘提供了场景,正如这段少女卧房的描绘“一切都可能发生,即使忧愁都是喧哗吵闹的。下雨时,雨点在窗上写下‘忧愁’两个字。弄堂后巷里的迷雾也模棱两可地令人忧郁?” 对于渴望逃离这些空间的少女而言,历史也经过了时尚透镜的过滤。共 产 党的到来让蓝色的“解放装”代替了她们精致的绣花旗袍;然而,当服装店在林荫大道上开业,购物的热情在人群中传染,王琦瑶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敏锐追逐“街头最热门的时尚”时,我们知道,一个更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启了。与此同时,这个城市已经变得令人几乎难以辨认。到最后一章,老上海已经成了一个受污染的现代都会,弄堂的迷宫蒙上了丑陋的高层建筑的阴影。 形成对比的是,小说的角色,或是或非,都有一种独特不变的特质,不光超然于历史的教训之外,也丝毫不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多少强制的“解放”都无法让王琦瑶的邻居超越他们的谈话,无法让他们原谅王琦瑶和有钱有权的李主任在一起的罪恶。王琦瑶的闺中好友蒋莉莉成为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之后,穿上了军装,努力用自我训练替代原先的自我放纵。她年轻时的“舞风弄月被钢铁般的觉醒和无私的牺牲言语所替代。”蒋莉莉仍然仰慕温文尔雅的程先生,可程先生的心却在给王琦瑶拍过照片之后就永远地属于了后者。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扭曲的人性,无尽的爱恨

——品《长恨歌》之人性与意蕴

静谧地走进风情浓郁的旧上海,徜徉于缠绵悱恻的女性世界,柔美的语言使我冷静接受了人物的悲怆命运,这是一种神奇的功效,也是岑静中的感慨。 长篇小说《长恨歌》为王安忆所写,她的笔下勾勒了上海女子王琦瑶波澜起伏的四十年,她中学起便涉足社会,曾因获“上海小姐”第三而名噪一时。篇首便以此埋下伏笔,乱世佳人总会与千丝万缕的情愿仇恨相遇。果不其然,此后数次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接踵而来,每一次打击,都源于男人而败于男人,她的恋爱有如她的一生,扭曲波折,背离正轨,却从未结出硕果,四十年光景里,爱的过程不失浪漫,结局却凄凉不已,最后仍然死于男人之手,被所谓的“朋友”无声地杀害。

《长恨歌》是隽美的,语言色彩的浓重渲染为全篇覆盖了厚实的外衣。然而大衣下面隐含的生命之痛,绝非冷眼旁观者所能领会,唯有将自己置于其中,在繁华动荡的都市摸索复杂多样的人性,触碰生命的高峰与谷底,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格扭曲、脱离正轨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平凡通俗的爱恨情愁所承载的限度。

波折的情节始终在散文式的叙述中抚平,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光阴岁月好比细水长流,人物的经历在隽美琐碎的言语中展开,蔓延以至升华,败落,即便几十年过去,时间流逝感仍旧不强,正如王琦瑶总是沉醉于当年的光彩中,并无年龄带来的巨大落差。这种叙述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但读者的淡定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王琦瑶的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唯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品读出她残缺不全的本质,她的心伤只是被高雅的风度掩盖了,不为常人轻易琢磨。该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散文叙事也许难以迎合许多人的口味,但品读过程的确细腻婉转,韵味十足。世间能有几个王琦瑶,灯红酒绿中糜烂自己,却固执而愚昧地寻找真爱。这种表达,也折射出王琦瑶充满矛盾的畸形人生,内心的束缚使她摆脱清纯,走向糜烂,以至于孤高的外表再无法遮掩堕落,金钱的侵蚀使其毁于一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