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政治学期中读书报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后感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后感

(双学位) 201230850420 林佩贞 外国语12级英语翻译2班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反映自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建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将中国政府与政治新变化的内容进行阐述,不仅反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变迁,也反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最新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再次是从理论、制度、行为三个方面和层次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理解,力求全面概括和深入浅出。在阅读本书之后,我深刻了解到在不同形式下中国政府与政治走向和制度的变化趋势,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分析了新形势下政府运行的模式:(一)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即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主要特点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二) 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三)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交给社会,政府只以参与者角色在其中拾遗补缺的模式。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提供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科教导向等等公共产品的不同组合,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行为的发生。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有感

最近我读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这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百官、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一些叙事与比照。这本书既概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读完钱穆先生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之后,我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我产生很大触动,让我感觉到制度力量的可怕,但可怕之中也充满了可敬,因此我也喜欢上了历史书籍。

以前的时候我总以为中国历史就是皇帝集权的历史,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但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朝代都很注意政府和皇家的分权,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对皇帝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所以说历史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

以前的时候,每当我看完一本历史书或与历史有关的电视剧、电影,我总是喜欢对朝代的制度经行评价,但每次都是根据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来经行评价,往往都是片面的、带有主观情绪的。从钱穆先生写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看待一个制度,不能孤立的看,也不能从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去随意评价一本历史书,我们应当多注意一点当时情况下生活的人是怎样评价的,对这种制度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实一套制度,创立之初,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必有因由,不可能凭空而起,所以很可能当时是适当的,但随着朝代的延续,这种制度对当时的人也许就不再那么适当了,如果人们还是僵化的守着不变动,那么这种制度必定给人们带来灾难,流弊也就不可避免。

…… …… 余下全文

篇三 :政治与行政 读后感

《政治与行政》读后感

本学期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行政管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做了一次系统详细的介绍与讲授,作为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我选择了《政治与行政》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籍。

《政治与行政》这本书是美国政治学家弗兰克·古德诺的作品。古德诺是美国政治学会的主要创建人,他从法律角度研究了市政机构和管理,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也是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其中,政治与行者两分,在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

读过《政治与行政》一书后,我将本书大概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讲述了国家的功能,政治的功能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治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具体介绍了行政的功能,行政体制和政府体制与政治和政党的关系,以及美英两国民治政府的特点与不足;第三部分是关于政党的内容,包括党魁的概念以及政党的责任。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政治与行政两分以及政党内容这两个方面。

关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其实在古德诺之前,已经有人对该观念进行了论述。例如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政府内政党分肥的的状况,首次提出了将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概念。而古德诺则是在威尔逊等人的基础上,对该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与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一本党的书籍读后感

中国共 产 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中国共 产 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读后感

前些天读了《中国共 产 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对中国与民间组织关系有了一定了解。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间组织出现了增长高峰,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间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的不规范、不成熟,而且还不平衡。一方面,国家主导社会的传统格局使民间组织对政府有较强的依附性,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化程度不高,公信力不足,动员服务的能力有限。

对于非政府组织,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核心问题是这些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与党的关系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政党与民间组织是可以互为利用的社会资源。民间组织既可以成为政党的力量来源、沟通渠道、动员工具、执政基础和执政帮手,也可以成为社会竞争对手,沟通障碍,动员障碍和执政抗拒者。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执政党形成压力。

党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各类民间组织的大量兴起,党的建设开始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民间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率低,党组织不起作用,大量的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二是目前民间组织当中党组织的覆盖面非常小。三是一些民间组织为了维护和谋求自身利益,正在不同程度上对党和政府的权力进行侵蚀、渗透和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五 :廉政书籍读后感

廉政书籍读后感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目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同大家一道学习了廉政准则,阅读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而言,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能够竞相怒放。

…… …… 余下全文

篇六 :廉政书籍读后感

廉政书籍读后感

在廉政教育活动月期间,我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话》一书,通过阅读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我觉得该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

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古今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尽管“廉政”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致有:造就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订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与不贪不淫的私德。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

该书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 产 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 …… 余下全文

篇七 :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

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读书工程

(读书报告)

学 号:

专 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xx年4月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中国历代考试和选拔制度之我见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对于爱好历史书的人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让人读了以后心情愉悦的书。在当代,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太多的指责,而现实又总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使很多人焦虑失望自卑。而钱穆先生一改大多数人对国史的偏见,以其一贯的对中国历史的温情写下这些历史事实,使人们感觉到国史不全是黑暗的,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我们自己的资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文字简练。分别就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检查、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出介绍和比照,叙述因果演变,指点利害得失。总括了中国历史

[1]与政治的精髓之处,又指出了近代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

作为学生,我最关注的是中国历代的考试和选拔制度。

首先,汉代的选举制度可以说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人们可以通过选举贤良、孝廉等方式入仕。虽然这种选举制度和完全民主选拔不尽相同,但和之前的世袭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它给一些地方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仕途机会。当然,这主要针对部分家庭富裕的人,而穷人是没机会的。而我最认同的一点是,汉代不看重选举数量,而是看重质量。和西方民主不同,西方是统计投票数,大多数人的意见被采纳,而汉代是看重精英的推举,理论上精英为贤人,智商和道德比老百姓高,贤人意见质量比大多数老百姓要好[2]。正依先生所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接着,到了汉代后期,孝廉制的素质选举容易引发舞弊与垄断,因此产生了唐代到后来的科举制。唐代的公开竞选可以说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唐代的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广大,更自由。然而,唐代却只鼓舞人做学者、当官,却不奖励人做商人、做生意,导致工商业发展缓慢,自此之后,中国走向落后的道路。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是不可取的,如果人人搞政治,走仕途,似乎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只会止步不前,永远落后于西方国家[3]。其次,宋代的选拔制度大体沿袭了唐代,并进一步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殊不知物是人非,宋代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大大落后于唐朝,只知一味仿照唐朝,导致政府内部组织建制复杂,冗官冗费,进一步对人民的生活进行了压迫和剥削。虽然宋代的考试选拔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诗词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更多的是转变为政府内部的不切实际的迂腐行为。再次,在明代的选拔制度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八股文不失为一种标准之选才标尺”。这一点,我却不太同意。我认为八股文是科举制度的最大弊端。虽然本意是选择人才,可却对读书人进行了极大的限制,试想,在冗繁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下研究学问、做文章,又怎么会有好的创作、好的思想诞生呢?最后,至于清代的考试制度无非是一种部族政治的延续,其形式大多继承明治,所以不再多说[4]。

…… …… 余下全文

篇八 :马克思主义书籍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读后感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中共共青团成员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不在陌生,通过近一步的学习和认识,我深感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通过团校菁英班的培训和阅读有关书籍及文章后的总结。

一,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培养中青年理论家,这是关系党未来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党和人民的事业,归根到底是要由青年来继承和发展;青年党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决定了未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为党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

1,         历史证明,青年的思想决定了党和国家未来的事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