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李丽丽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假期是读书的好机会,可以静下心来品味一本好书是很愉快的事。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是一部随笔类著作,读后收获良多。这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漫谈,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令人心悦诚服。他在语文教学上有自己独特魅力,并把 “要教书先育人” 这句话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要融入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

一、以的豁达胸怀和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魏书生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这句话给我的触动特别深,使我想起我在我教的陈彤同学:行为习惯很差,且具有极强的叛逆性。爱招惹是非,对别人不满意就打人,上课自由散漫,随便拿到什么都是玩具,喜欢公开和老师顶,在班级里形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开始我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量不去刺激他,而把目光对准他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肯定他,表扬他.对于合理的要求,适时满足他,但实践证明这只能治标不治本。后来我不迁就他,认为他应该做到的,或他能做到的,就要求他做到。做错了事就批评加教育,而且绝不留情面,他的气焰灭了,但他的抵触情绪仍然保留,问题没有很大的改善。我困惑、苦恼。读了这本书,我豁然开朗,面对这样的学生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正如魏书生说:“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厚学导师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以后遇到类似的学生要接受他,不断地找自己的原因,并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三 :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

《唐诗宋词鉴赏》学后感

通过《唐诗宋词鉴赏》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员的主题讨论,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而提高了诗词鉴赏力;对小学诗词教学策略有了更多了解并且相信今后的诗词教学方法方式会更深入丰富。我的学后收获具体如下:

一、鉴赏内涵丰富了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二、诗词知识和教学理论更深入丰富

1.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教学抒情诗可分以下几步: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经典诵读读后感

诵读经典诗文 品味诗意人生

―――记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 朱秀芸

9月23日,我有幸到武昌区水果湖第一小学听取了十六位优秀教师的经典诵读课.在这短短两天的行程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经典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精华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语言优美而深厚,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它的内容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蕴蓄着中华. 在这里的课堂上,很多老师认为,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诵读。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古人对“读”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句句离别意,深深送别情。送别诗最能打动人、感染人源于它表达了真挚深厚的友情,饱含深深的动人情愫。在来自荆州市金象学校张老师执教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文中,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迷人的春色、好友们酒后话别不舍的场景、听出了酒杯里盛满了友人的关心嘱咐。听出了“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圆,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无奈与感慨。而小学生的情感犹如晶莹剔透的露珠,他们对友谊的理解能力往往感悟不及成人来得深刻,学生能在短短的一堂课,通过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到了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情谊,也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更加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石晶)

全国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黄淑娜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崔云宏、王爱华、朱国忠,陈延军等专家的课及讲座。两天里我的心一直激荡着、澎湃着,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是如此美妙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所以想粗浅的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这次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崔云宏的《送元二使西安》,还是王爱华的《世无良猫》,或是朱国忠老师的《甜甜的芦祭甜甜的歌》,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 …… 余下全文

篇六 :《搭石》读后感

《搭石》读后感

搭石一文中介绍了有一条小溪,没有桥,必须要用几块平整方正的石头,必须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摆上,村庄里的乡亲们团结友爱,讲谦让,尊老爱幼,让大家很感动。

想想我,既不想谦让,又不团结友爱。

有一次,我去食堂吃饭,有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四年级那打饭,她在和别人说话,我赶紧抢在她前面,她一看,温柔的说,?姐姐,这是我的位子,请你到后面排队,好吗为什么,这地方又没写你的名字,至少你会打到鸡鱼肉,? 再想想我的学习榜样——学习委员刘亮莉,刘亮莉即谦虚,又用微笑对待别人。

有一次,上美术课,我对刘亮莉说:?亮亮,我没带水彩笔,把你那盒大的给我,那小的给你,好吗???好!那我帮你涂色,你来画!?渐渐地,我和刘亮莉成了好朋友。

人要做到团结友爱,讲文明.讲谦让.讲道德和会用微笑面对大家!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刘章爷爷写的《搭石》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的家乡有一条小溪,天气变凉,人们就在溪上搭了一些石头,让人们走过去,而且这里的人们互相谦让,如果有两人相对过搭石,他们一定会停住脚步,让对方走过去,他再走,如果碰见老人,青年人会毫不犹豫的把老人背到对岸。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这真是一个友好的村子啊!这个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者村民的美好生活和几条友好的小路。我还感受到:做事一定要不争不抢,互相谦让,就像村民们那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也要像村中的青年人尊老爱幼。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不要比吃穿,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在家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在外面帮助老人过马路,不强道;在车上给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主动让座。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后记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看高适的《别董大》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看高适《别董大》

盛唐时期,诗坛出现了一种了重要的诗体──反映边塞主题的边塞诗,这种诗体给诗坛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表现出盛唐文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反映出盛唐使人不同于其他时代诗人新的特质。

这时起边塞诗人的著名代表之一就有我们很熟悉的高适,他的边塞诗我们并不陌生,现就其著名的《别董大》进行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诗意境悠远,读完我们就能感受到其意境的开阔,蕴意的悠远。谁说不是呢,前两句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云好像也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也淡然失色,好像落日余晖;大雪也旁若无人般地下着,群雁则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一副凄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云”“雪”点出了环境的空旷寂寥,毫无生气,本来说这样空旷的原野有大雁的点缀能给人带来一丁点的安慰,但是这些大雁却也不能永远呆在这个茫茫雪原中,它们要离去,到温暖的南方去,空旷无声的雪海带上大雁的几声鸣叫显得更加寂静。“千里送君,终有一别”,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

乍一看,我们还觉得这首诗写得很悲,而且十分消极。虽有朋友的陪伴,但却面临离别的忧愁,只留下无限的空寂,昏沉沉的环境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诗人这是在为朋友的前途担忧,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堪忧。可是仔细一体味诗人的心境,我们就会发现里面其实孕育了一种希望,的确,冬天过后,春天就不远了,一切都在默默生长着。还有那群雁,它们还是会回来的,生命在无声无息地成长壮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