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学校:平罗县陶乐二小教师: 姚 涛 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 …… 余下全文

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沙溪镇龙瑞小学 杜燕珊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 …… 余下全文

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 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是送别诗的典范。我在教学时先播放歌曲《送别》,并以抽背的形式让学生背学校举行“我爱记诗词”时背过的送别诗,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先从情“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到景“哪些景物让诗人的愁绪更浓”再回到情“朋友要去塞外荒漠,难舍难分”。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课堂中还渗透了四句送别诗词、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和三首折柳送别诗,容量比较大,学一首带一组。最后以古筝《阳关三叠》曲升华情感。整体说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还有许多细节方面还需斟酌。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当我问学生安西与渭城相距多远时,学生个个沉默了,后来老师告诉他们安西与渭城相距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行驶,需要半年。而老师一紧张竟然说成了半小时,虽然立即改口,还是引来学生的一阵哄笑。效果就大打折扣。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补这样一句:看来老师和王维一样,多么希望安西离渭城近一些,多么希望半小时能到安西,可惜事实上需要半

…… …… 余下全文

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 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是送别诗的典范。我在教学时先播放歌曲《送别》,并以抽背的形式让学生背学校举行“我爱记诗词”时背过的送别诗,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先从情“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到景“哪些景物让诗人的愁绪更浓”再回到情“朋友要去塞外荒漠,难舍难分”。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课堂中还渗透了四句送别诗词、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和三首折柳送别诗,容量比较大,学一首带一组。最后以古筝《阳关三叠》曲升华情感。整体说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还有许多细节方面还需斟酌。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当我问学生安西与渭城相距多远时,学生个个沉默了,后来老师告诉他们安西与渭城相距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行驶,需要半年。而老师一紧张竟然说成了半小时,虽然立即改口,还是引来学生的一阵哄笑。效果就大打折扣。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补这样一句:看来老师和王维一样,多么希望安西离渭城近一些,多么希望半小时能到安西,可惜事实上需要半年的行驶才能到安西。王维的心里是多么不舍呀!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些。

…… …… 余下全文

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严芳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教学中,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上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然而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真是怀着对这份对情感的感动,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进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长。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有很多缺点:

1.教学设计有所欠缺,没有深入去钻研教材,不应出示古诗意思,应让学生理解了大概诗意便可。

2.对学生预设不够,有些环节较乱,

3.时间没有安排好,内容设计多了点,导致拖堂。

4.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体会到离别时的情感,没有朗读出古诗的感情。

…… …… 余下全文

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与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王维的这首诗在送别诗里被誉为“压卷之作”引出。感悟本诗之妙。

二、初读古诗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

分配任务:题目与各句的分析展示由1——5组展示,6——8组点评

(1)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使:出使

(2)渭城朝雨浥轻尘,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

浥:湿润

轻尘:尘埃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3)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读读这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4)劝君更尽一杯酒,

…… …… 余下全文

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与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王维的这首诗在送别诗里被誉为“压卷之作”引出。感悟本诗之妙。

二、初读古诗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

分配任务:题目与各句的分析展示由1——5组展示,6——8组点评

(1)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

使:

(2)渭城朝雨浥轻尘,

朝(字眼,点明时间):

浥:

轻尘:

解释: 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3)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诗中情《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诗中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肖莉莉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由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舍,君”两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