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单纯就课堂效果而言,我发现这堂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导致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在做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

…… …… 余下全文

篇二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 “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三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 …… 余下全文

篇四 :1《芦花荡》教学反思

1

《芦花荡》教学反思

八年了每天的生活很单调:上课——吃饭——再上课——再吃饭、睡觉。周而复始。除却开始的激情,剩下了只有对钱的渴望,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我估计没有几人愿意当老师,我自是不例外。但今天的课却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一种成就感。现就今天的课纪录如下:

师:现在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本课的两个情节,“一次 的护送,一场 的报仇”。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声音最响亮的是“惊心动魄”一词。原以为学生说的是“一次惊心动魄样的护送”,因为答案就是这样的。没想到学生的意思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报仇”。

师遂问其原因:“为什么是惊心动魄的报仇?”

黄鑫同学回答:因为文中第58段说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师:哦,就此句看来确实惊心动魄,那你知道船此时为什么走不动了?

黄鑫同学回答:老头儿这时候“张皇失措”。(不错文中就是这么写的)

但其它同学不同意了,他们纷纷说:“老头儿这时候根本不慌张,因为是他自己选择去报仇的,所以他不会慌张。”

另一同学立刻反驳:“我也认为他慌张,因为第59段说‘眼前是

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从这句看出老头也忘了,所以他走错了,现在陷入困境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各学习小组自2

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 …… 余下全文

篇六 :《芦花荡》教学反思松树初级中学何大周

《芦花荡》教学反思

松树初级中学 何大周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我军敌后根据地芦花荡的传奇故事。这篇小说虽然很短,但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引人入胜,环境细腻如画。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自己的游水本领。他让抗日战士感到快乐。但他过于自尊和自信。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痛打鬼子,讨还血债。说明了老头子的心灵像芦花荡一样美丽而雄大。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说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讲述一下王二小的故事,播放音乐《歌唱王二小放牛郎》,明确王二小虽牺牲了,但他英勇的事迹在祖国的山川草木之间处处都有,他的精神永驻咋们的心中,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本课教学。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评析老头子的形象和品位精美的语言,学生讨论得很积极,我适当的时候进行补充。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最后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老头子的过于自尊和自信是优点还

…… …… 余下全文

篇七 :《芦花荡》教学反思原创精品

三上《芦花荡》,渐入文本深处

代立然

一、文本定位

2012教学设计:经典的小说文本

2015教学设计:严肃的战争文学文本

二、教学定位

2012教学设计:如何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把握小说内容?

2015教学设计:如何正确地看待战争,如何欣赏评价战争文学作品?

三、理念定位

2012教学设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015教学设计:为什么这样写?

四、导入

2012教学设计:从地域环境导入(距文本较远,有激趣作用)

2015教学设计:从生活热点导入(贴近文本,有较强的比较作用,激趣作用强)

五、主体环节

2012教学设计: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 选点研读,分析人物;

3. 质疑问难,创新作业

2015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一: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芦花荡里?

探究活动二:人物并不完美,为什么?

探究活动三:情节真实可信吗?

六、收束

2012教学设计:过于简洁

2015教学设计:问题延伸 诗意延展

七、一些观点

1.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学习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要从文本表面逐渐走向文本深处。

2.文本解读不仅要解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些问题,更要深层追问“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到文本的深处漫溯──《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到文本的深处漫溯──《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师专附属中学朱则光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