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芦花荡》教学反思

1

《芦花荡》教学反思

八年了每天的生活很单调:上课——吃饭——再上课——再吃饭、睡觉。周而复始。除却开始的激情,剩下了只有对钱的渴望,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我估计没有几人愿意当老师,我自是不例外。但今天的课却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一种成就感。现就今天的课纪录如下:

师:现在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本课的两个情节,“一次 的护送,一场 的报仇”。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声音最响亮的是“惊心动魄”一词。原以为学生说的是“一次惊心动魄样的护送”,因为答案就是这样的。没想到学生的意思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报仇”。

师遂问其原因:“为什么是惊心动魄的报仇?”

黄鑫同学回答:因为文中第58段说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师:哦,就此句看来确实惊心动魄,那你知道船此时为什么走不动了?

黄鑫同学回答:老头儿这时候“张皇失措”。(不错文中就是这么写的)

但其它同学不同意了,他们纷纷说:“老头儿这时候根本不慌张,因为是他自己选择去报仇的,所以他不会慌张。”

另一同学立刻反驳:“我也认为他慌张,因为第59段说‘眼前是

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从这句看出老头也忘了,所以他走错了,现在陷入困境了。”

立刻就有同学反对:“那里有个词‘也许’,意思就是不确定!所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许这里还是老人家故意布好的呢!”

赵晓龙同学立刻站起来说:“我觉得不是刻意布好的,那是太平年间人们捕鱼的时候用来挂鱼网的,后面不是有‘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就说明上面有钩子,是用来挂鱼网的。”

师问:“你是巴图湾的吧?”

赵晓龙同学回答:嗯。其他同学笑,老师说:“难怪你对捕鱼这么清楚。”学生再次崇拜的笑了。

同学们这时好像争议不大了,到此为止似乎这个问题就成了:老头来这是找鬼子报仇的,结果碰上鬼子在洗澡,所以在躲的时候侥幸逃脱。于是老师再次提醒:既然是来“报仇”的,就说明老头事先应该是有备而来的,不是来了后碰上鬼子的吧?

立刻一位同学说:对,鬼子在这洗澡文中说是“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一个“又”字说明不是第一次,老头也是经常出入其中,说明早就明白他们的行踪。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很认真的去看书了,这里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老头的视力确实好。文中有没有证据?

生答:文中形容老头的外貌时说“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师:那“鱼鹰”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尖利,动作敏捷。

师:说的很好,这里比喻恰当的说出了老头的特点。大家作文时也应该适当的用比喻句。

赵晓龙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再说了老头经常在水上飘来飘去,哪能让船停在那动不了!(看来自我否定了开始)

同学们再一次“哗哗”大笑,笑他说人都可以飘来飘去。

师:同学笑他用词不恰当吗?金庸的小说中不是有个人外号就叫“水上飘”的么,怎么人就不能飘了?

生:那是假的,他是踩在木桩子上跑得!

师:踩在木桩子上跑得那是裘千丈,他是要冒充他哥哥骗人的。而裘千仞人家的本领是真的!(似乎跑题了,但学生好像很崇拜原来古板的老师也知道武侠,遂无人反驳)

师继续说:文学作品中为了将人物形象写活,所以作者要用一些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难道我们本文没有写到老头的小船是飘来的吗?

立刻有同学高兴的说:有!有!然后赶紧翻书。熟悉课文的同学已经找到了。

师曰:哦,第二段中确实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那么一个“飘”字说明什么?

生答:说明小船轻。

立刻有同学反驳:不是,说明老头驾船技术好!

师:这就明白了,因为老头驾船技术好,所以老头早就发现了鬼

子,而鬼子却没有发现老头,更衬托了老头的神勇。

学生异口同声说:对!

师:那现在看来老头来这是事先安排好的还是误闯进来?进来以后是真得无法走动,还是专门引鬼子上钩?那一切都在老头的掌控之中,这还叫惊心动魄吗?

一切的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更有学生说:“是我们不明事理,在这瞎紧张!”

师:我看是你们不相信老革命!众生笑。

师:那现在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报仇行动,应该用哪个词更恰当?

众生答:欢愉喜悦、酣畅淋漓、激动人心??

师:那前面所提到的‘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顺理成章的回答:为下文老人引他们上钩埋下伏笔。

师:那老头儿,不,在文章结尾已不称他老头了,而是称他为?(生答:英雄)对,老英雄的形象你能简单的说说吗?

生各抒己见:勇敢的、顽强的、老当益壮的、爱国的、厉害的?? 七嘴八舌答案很多,不过都能紧扣中心回答。

看来如果引导到位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以上是我在XXX班——一个平行班所上的一切课的效果,当时上课的那心情那叫一个字“爽”。一直觉得慢班同学的反应不如实验

班好,上课自然就少了激情,今天突然发现正因为平行班同学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才能将所讲内容很自然地扩散开来,而实验班同学往往给出的答案都是惊人的相似,这是很值得我深思的一点。

 

第二篇:芦花荡1

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

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

明确: 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⑵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高潮、结局——复仇

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

(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极其严密,老英雄已年近六十;另一方面写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气概与光辉的业绩

(2)用赤手空拳诱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来渲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1.文中刻画老头子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2.从这些描写中可知老头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抗日的热情;

(2)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3.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哪一性格特征?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含义:1非常自信自尊2过分自信自尊

作用:全文的情节,老头子的功和过皆由此引发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划出,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四、延伸:

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五、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六、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