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后反思(3月9日)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 …… 余下全文

篇二 :琵琶行教案与反思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2、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

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结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琵琶行》 ,他究竟是怎样描写音乐的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

…… …… 余下全文

篇三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段慧

一、 自我评价:优点与缺憾

(一)优点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教授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描写音乐的各个方面。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 …… 余下全文

篇四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这一课一开始我用“高山流水”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一课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教授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描写音乐的各个方面。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琵琶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琵琶行》

之音乐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感受名句艺术魅力。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小组讨论探究

2、对比阅读《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探讨体会作者描摹音乐的高妙,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情境引入

俞伯牙是钟子期的知音,白居易也是琵琶女的知音,但白居易对于琵琶女的意义不仅如此,因为他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艺术表现力,将无形、抽象的琵琶声变成有形、可感的音乐,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让后世的诗歌朝圣者所吟诵、敬仰,使琵琶女和她的音乐在作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

…… …… 余下全文

篇六 :《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学反思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优秀长篇诗歌,同时,此诗对于音乐的描写在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树的。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而在于理解和体会,对职校生来说不会太深奥难懂,对有开设声乐课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串讲课文等工作。第二节课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试模仿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说出你听后的感受。

在上课预备铃敲响时,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语》背景音乐营造了氛围。紧接着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这些做法都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切入口,不断感悟音乐的魅力,当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较高,因为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无法使学生更好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激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我对提问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不到位,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足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七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幽默激起三层浪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潘秀平 青岛市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2.分析诗歌,了解诗歌互文的修辞手法。

3.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教学重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方法】:

体读法、启发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细胞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种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忧伤)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来领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咱不说被感染的忧愁郁闷,但至少很难高兴起来。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打动心灵,这就是音乐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此曲

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了一种哀怨忧伤的情感。而我们今天也要借这曲《琵琶语》来学习一下距今大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个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那这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又缘何流传至今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