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经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姓名:于健美 经开一小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创的一种“文包诗”文体,诗中有文,文中包诗。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 第一板块 谈佳节,引入课文 。从谈“佳节”入手,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上体现的是哪个节日?再说说过节时人们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团圆埋下伏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王维孤独一人过节产生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文中词语,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读时教师相机正音。在教学课文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将课题及前两段中的“佳”“倍”“重”“独”“念”几个生字完成了教学。

第三板块 诗文对照,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学生学过“文包诗”这类课文,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课文,让学生以课文作为参照,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并用同样的记号将诗句及文中的语句进行标记。同时通过诵读对应的文本和诗句,如一组学生朗读课文,另外一组学生朗读课文相对应的诗句,在诗句前面加上“这就是—“ 三个字,加强学生对文本和诗句的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设计

1、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需要花一番功夫。

2、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思 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 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 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4、教具准备:

PPT课件。

5、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 课件板书:佳节

2、 谈话:看到这个词,你想起了中国哪些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小结:是啊,这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佳节,有着浓浓的民俗风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内涵及意境均通过课文表述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的教学和课文结合起来,展开一一对应的教学。

备课中,我将本堂课的目标预设如下:目标一、能把每一行诗和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并且读顺课文;目标二、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读好课文;目标三、能准确地朗读古诗,读出停顿感、画面感,并能够背诵。总体上,是按照读顺课文——读好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主线进行的。相应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安排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一为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二为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三为由读到背,内化理解。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古诗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上课伊始,在通过指名分别朗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学任务:1.轻声读课文,体会诗和课文的联系;2.默读课文,找出每一行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个小节;3.自由读——读一行诗,读一节课文。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鼓励他们自由朗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视,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适时地予以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稍个别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的简单点播,学生就能够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

因为学校整体安排,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开一节课,上周五轮到我,因此我选择了这篇文包诗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节课,就我自己的设计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基本上能按照原有的环节设计完成,也未超时拖堂。这节课,我整体感觉,孩子们的情感被我调动起来了,也能深入文中体会到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由此引发的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后,我插入了一组填空题,引发学生思考当王维生病、遇到困难或高兴地时候,长安人是怎么做的,而王维只能怎么做?在课上,我通过自己的声音渲染,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孩子们能感受到亲人不在身边的孤独与寂寞。课后我与个别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她们也向我反映在这一环节中,她们也被煽情了,流泪了,我想,这一环节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也能体悟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为下面的思亲埋下了伏笔。

在讲解长安街热闹的情景时我插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有什么,再联系我们现在过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进一步体会王维孤身一人走在长安街上的孤独与忧伤,也正因为此,才倍(更加)思亲。

在讲解完整首诗,我又增加了拓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王维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一二两句诗描述王维的心境。联系生活,应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万游子的心声,出示图片,从农民工、解放军战士到海外华侨,每个人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并趁机带领学生完成了《补充习题》第四题的第一小题。

…… …… 余下全文

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 三(1)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根据三(1)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 …… 余下全文

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亲。课文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介绍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和背景,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写下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歌主要描述了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语言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也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将这篇短文的故事和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诗文对照,品读感悟,围绕“思亲”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参照,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背后的意蕴和诗人内心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课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背后的情谊和味道。

…… …… 余下全文

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篇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文章,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篇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 “ 文包诗” 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从读题让学生突出特定时间“ 佳节” ,接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说这些佳节里人们风俗习惯,为理解“ 佳节” 的热闹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设计第二板块—— 情景同现,读文悟情。先让学生紧抓重点句段,体会长安人、诗人家乡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紧扣“ 热闹、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欢聚” 等词,学生说意思,换词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并且设计了说话训练,较好地又一次点拨学生用自己积累的重阳节习俗,体会重阳节中人们那欢天喜地的心情,那家家户户团圆的美好气氛,这样学生真正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样“ 佳节” 那美好的氛围,舒畅的心情学生体验水到渠成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