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悟论语

品读《论语》 感悟管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包含的深邃哲理,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必须坚持以德服人,在行为上,坚持以身作则、成为表率,这样员工自然会信服。管理者应加强学习,尽己所能;管理者的首要德行是创造经济绩效。唯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员工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收入。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深入现场,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新建或修订的管理制度,应主动征求基础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见,杜绝不合理制度的出台和执行。要加强沟通,统一思想,关心员工健康成长,帮助员工解决困惑,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稳步推进公司绩效管理工作。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这句话的大意是:恭敬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事业,慈惠就能更好的用人。“恭、宽、信、敏、惠”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作为管理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修课。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

时光流逝,光阴如梭,一学期的论语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而留下来的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品味的经典。无论是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还是论语的如沐春风,还是反皮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还有??很多很多,感谢论语课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学会如何宽厚的待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

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电视剧,粗制滥造,没有逻辑,但却猥琐前行,冗长不能罢手。如今的我们被快餐文化所包围着,就连本应学术氛围强烈的大学,也充斥着焦灼的追逐名利的味道,学生贵族、学生官僚、盲目入党的现象随处可见,古人的那份闲适与儒雅已全然不见踪影。 有谁还会去留意那一抹缱绻的舒云, 谁还会为那一株含羞的小草独生怜意?感谢论语课让我寻找真实的自我,让我学会如何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如何处事。

《论语》的这部儒家学派的巨著,两千多年来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伟大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智慧、高尚的理想以及不朽的真理。孔子言论从各方面教育我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身养性......。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世人对论语的评价,它不只教人修养,更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宝典。而我也从论语中吸取了经验。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方向标,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指引我向着梦想的方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中的几句让我深有感悟。

学习方面: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书,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在学习中既要不断认识新的知识也要学会消化吸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 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

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 …… 余下全文

篇五 :感悟论语

通——达摘纳自四鬼海才田,七光感明悟论九语洲 同。 和善古今贵,是非要分明。 政本从廉正,庶民皆公平。 德品成大器,思贤见中庸。 厚积存史志,薄发书丹青。 信为立世本,诚乃处事宗。 智者修定慧,笑谈诸色空。 礼成恭俭让,温良君子行。 义秉承千秋,楷模崇孟孔。 仁心容天地,忠孝报恩情。 感悟论语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读后感

管理学院

20xx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 彭春兰 王戬

马文静 余若杰

徐通

《论语》读后感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所以这学期的思想理论政治课我们小组选的书便是我们熟悉的论语。我们开展了论语读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来更深刻的了解论语、感悟论语。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见解与感想。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以说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食粮,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它揭示生命的真相,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我们小组研讨的第一则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然而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电话。其实,每个生命体各自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明白什么?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换言之,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当然算是权宜,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们应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感悟

《论语》读后感

----初一七班 赵筱然

《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许多道理到现在都可以用来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并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正因如此《论语》这部书,才能经久不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教学方法不是和我们现在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一样,现在的老师是给五六十个孩子教授同样的课。而孔子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给学生。在教授的同时,还借助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道理。 但是,孔子虽然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但孔子并没有扼杀其弟子的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为,在论语中,我读出了孔子让他的弟子不臣服于权威,敢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论和孔子处处谦卑礼让,敢于不耻下问的优良作风和敢于不耻下问的勇气。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学习孔子不能因小而失大的品质。在论语这部书中,只要细细品读,就能读出孔子赞扬这种品质的语言和孔子敢于这么做的勇气和敢于这么做的决心。

第三点就是我们要学习论语中所讲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句子谈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告诉我们既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在同时也不能光思考而不学习。又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告诉我们,我们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别人的老师了。再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我们学过去的知识一定要时常复习,也和学习新知识一样是很愉快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论语这部书中所讲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