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语言结构 ——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

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

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

话语形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 …… 余下全文

篇二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作,从各方面体现着话语蕴藉的特征。因此,本文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关键词: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品;含蓄和含混;艺术审美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满足于运用笼统的语言概念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文

学的丰富性。然而,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话语蕴藉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籍”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指出“蕴藉”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话语蕴藉

什么是话语蕴藉?请举例说明。

话语蕴藉的概念,“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而为含蓄。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行的宽容和赋予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一、话语蕴藉言约义丰,含蓄凝练

任何一种语言,从客观上说它的词汇和句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复杂和充满流变的,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特征体现在把无限的意味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意蕴无限的境界。《红楼梦》第34回宝玉被贾政毒打后,林黛玉来看望的情景:“心中虽有万句言词,但只抽抽噎噎地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可说是以少胜多,欲说还休。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是最为凝练含蓄的,以概括的艺术形象,精炼的文学词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表现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空间。

二、话语蕴藉含混模糊,朦胧多义

“含混”是文学话语使用中的歧义、复义或多义等现象,它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在表面单义而确定的话语中,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由含混而产生了文学艺术特有的模糊朦胧的美感效果。《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诗,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这一意象飘忽不定、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恋情诗,“伊人”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正是文学话语的含混模糊,使得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有多种理解可能,让这首诗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我与地坛》中回忆的蕴藉属性

论《我与地坛》中回忆的蕴藉属性

周炎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追忆了自己在地坛中的独特经历,追忆了亲人,朋友,童年,老屋…叩问了生死以及人生的意义,种种回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我们不得不谈到回忆这个词。由于回忆是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追述已经经历或感悟的人生记忆,时间已经久远,记忆也难免模糊,所以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因为这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蓄状态,使回忆具有了情感蕴藉,假想蕴藉,理性蕴藉这三种独特的蕴藉属性。

关键词:《我与地坛》,回忆,情感蕴藉,假想蕴藉,理性蕴藉

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蕴”,从而提出了“蕴藉”这一词,童庆炳先生解释“蕴藉”是一种特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1】

回忆这个词由于其本身带有的模糊性,以及其包含时间的积淀,空间的变换,以及个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和思考,更具有了人文内涵,所以很符合“蕴藉”的意指。正如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写道:“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2】《我与地坛》以回忆为载体,体现了独特的蕴藉属性。

一,《我与地坛》中的情感蕴藉。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浅析文学蕴藉

浅析文学中的话语蕴藉

摘要: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了可能性。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一下话语蕴藉在文学中体现,从而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话语蕴藉的含义。

关键字:话语蕴藉;文学活动;文本;含蓄;含混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蕴藉,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话语蕴藉贯穿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活动中的话语蕴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归隐之初,陶渊明作为“说话人”,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最终的心灵归宿。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出仕有着一种强烈的憧憬,但当时东晋王朝门阀制度森严,统治腐朽黑暗,造成了诗人心里期待与现实的疏远与背离,诗人不愿屈于现实的黑暗,于是选择从社会中抽身而出,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如今,我们作为“受话人”,在阅读诗人的作品时,诗人身上那股淡泊之气通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

第一编 导论

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地位(基石)是什么?

(1) 基石: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①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 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②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③ 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④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⑤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学理论--简答题

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

别? P124

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