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化学实验题总结无答案

26.(16分)某校两个班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后分别探究足

量的锌与浓硫酸反应的过程。 一班小组设计了下图装置:

试回答:

(1)请从甲、乙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填入B、C中,并进行正确连接,a接 接

d

(用序号表示)。

(2)D、E两支试管中CCl4的作用是 。

(3)本实验能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 。 (4)D中出现浑浊的离子方程式为 。

(5)某学生注意观察到:实验开始后,C、D、E中均有气泡产生;随后气泡量减少,品

红溶液褪色,D中出现浑浊;反应一段时间后,C、D、E中的气泡量又会明显增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一段时间后气泡量又会明显

增加”的原因是 。 二班小组设计了下图装置;

(6)分析出二班小组的设计意图是 。 (7)装置B中的药品是 。

(8)能证明产生SO2和H2先后顺序的实验现象是 。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全面打击实验题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1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归纳

1. 测定溶液pH的操作:用玻璃棒沾取少量待测液到pH试纸上,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 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3.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溶液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4. 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沾盐酸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反复几次,直到与酒精灯火焰颜色接近为止,然后用铂丝沾取少量待测液,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

++颜色,如为黄色,则说明溶液中含Na;若透过蓝色钴玻璃呈紫色,则说明溶液中含K。

――5. 证明沉淀完全的操作:如往含SO42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如何证明SO42沉

淀完全?将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已经完全。

6. 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7. 渗析操作:将胶体装到半透膜袋中,用线将半透膜扎好后系在玻璃棒上,浸在烧杯的蒸馏水中,并及时更换蒸馏水。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归纳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用玻璃棒沾取少量待测液到pH试纸上,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导气(平衡内外压强)。

3.证明沉淀完全的操作:如往含SO42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如何证明SO42沉淀完全?将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BaCl2溶液(沉淀剂),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已经完全。   

4.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5.如何判断沉淀洗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         (试剂),若没有           (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6.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溶液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7.浓H2SO4稀释(或与其它混合)液体操作:将浓H2SO4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乙醇 硝酸 乙酸)中,并不断搅拌。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总结

化学实验几个重要的操作方法

高考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主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近几年的化学高考实验题,从考查能力要求看,实验原理、现象描述、操作过程的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从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等具体方面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1.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如图A: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

捂住烧瓶位,水中的管口有气泡溢出(装有分液漏斗

的要将其开关关好) 过一会儿移开捂的手掌或毛巾,

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2)如图B:用关闭K,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

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

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如图C:关闭K1,打开活塞K2,从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水,过一段时间,水不再流下,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注:检验气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先审题是检测全套装置,还是其中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若要装置较多时,可分段检测;②操作时一定要先将被检测装置变成一个密封体系(如关闭开关、导管口插入水中等),然后改变气压(如加热、注水等),观察现象;③回答问题时应先叙述操作步骤,再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现象得出结论。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1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考化学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 (2)称量: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贴标签 :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图片 

2、  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  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常见仪器的分类

    一般根据仪器的主要用途的不同,可将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分为下列7类:

   (一)计量类

    用于量度质量、体积、温度、密度等的仪器。这类仪器中多为玻璃量器。主要有滴定管、量筒、容量瓶、温度计、托盘天平等。

   (二)反应类

    用于发生化学反应的仪器,也包括一部分可加热的仪器。这类仪器中多为玻璃或瓷质烧器。主要有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蒸发皿、坩埚、启普发生器、燃烧匙、U形管等。

   (三)容器类

    用于盛装或贮存固体、液体、气体等各种化学试剂的试剂瓶等。

   (四)分离类

    用于进行过滤、分液、萃取、蒸发、灼烧、结晶、分馏等分离提纯操作的仪器。主要有漏斗、分液漏斗、蒸发皿、蒸馏烧瓶、冷凝器、坩埚、烧杯、洗气瓶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