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基础理论考试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填空10分(5*2’)

1、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

18xx年(光绪xx年)清津海关道、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

(重点)1918草拟教学相联方案,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尽管当时曾遭校方拒绝,但是,经过陶先生一再倡导,全国同行纷纷响应,学科终由“各科教授法”更名为“各科教学法”。 19xx年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将学科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

2、国语与国文

近代教育先驱梁启超、蔡元培认为将语文学科称为中国文学,名实不尽相符,提议定名

,倡议改编中小学课本,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19xx年x月,教育部训令各地把小学20xx年级国文改为国语,一律用语体,不杂文言。

叶圣陶“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3、语文课的性质

新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语文教学原则一章的填空:(需要参看第一章相关内容)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言语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形成学生言语能力 ·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言语——语言——言语

·语文教学过程:形式——内容——形式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

·完整的语文能力应是口头言语的听说能力 和书面言语的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言教学在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是,不应当是被动的,而应当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我们不但不能因为语言知识不是重点而加以放弃,还要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精选语言知识,精心设计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感体验的同时,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应以语感体验为重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5、识字教学的内容(需要参看相关内容) ·注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法是:分散识字教学

·古代对8--15岁的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蒙馆”。“蒙馆”的语文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辅以文学、伦理文化教育。

·寓识汉字于读写之中的识字教学法是:注音识字法

·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教学的是:字理识字

·字族文识字,是借助字族文于阅读教学中认识、掌握结构化、规律化的汉字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借助语境进行“类联”、“类聚”、“类推”,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名词解释10分(6选2):

1、语文(可有自己的理解)

叶圣陶“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语文的含义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应当有不同的回答,综合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多重知识系统的交融体,绝不仅是“语”和“文”的简单相加。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似乎不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为语言,不直接包含语文概念中的文字文学文化等内容。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因此文字是语言。文学与文化是通过语言表现的,更属于语言。而且,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母语教学,那么就无法称其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也是一门学科,是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思想认知境界为根本目的基础学科。

2、语感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感是语文能力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是对语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文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在心理上它具有直觉性、同化性、整体性、情感性四个特征。

3、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反映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依据,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经过总结以后制定出来的行为准则,带有主观性,解答“怎么办”的问题。

4、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其实质是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选材、如何剪裁、如何组材、如何谴词造句以及如何修改等。

5、语文德育[讲义第七章]

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德育即在语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如爱国主义的培养,高尚思想道德和正确情感价值观念的建立等。

6、语文美育[讲义第六章]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发掘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美感教育,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简答题40分(6选4):

1、 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反映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依据。内容包括:

1) 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

2)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的原则

3)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的原则

4) 语感体验和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 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2、集中识字教学的优缺点

答:“集中识字”源于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学校的教学实践。主要特点是:先识字,后读书;集中教,分散练;学了一批字读一批课文,再学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记比说兼用”;并吸收看图识字、读课文增识生字等传统经验,组织学生掌握汉字规律自学生字。(补充性答案,可以不写) 集中识字的优点在于:首先,基本合乎汉字规律,“基本字带字”体现了汉字的系统性;其次,基本合乎汉字识记规律,利于突破字形难点,增加低年级识字量,符合儿童汉字识记能力的年龄差异。 不足之处在于:识字和阅读分开进行,势必延长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一定程度上延误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脱离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影响识字效果。

3、《三》《百》《千》的特点

答:第一,它们都是韵文,句式工整,讲求声律。《三字经》是三言,《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编得合撤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第二,语言较为通俗简练,内容十分丰富。像《三字经》,在1248个字里,讲了五方面的内容。1.讲教与学的重要性。其中有些话成了多年传诵的格言;2.介绍数目、四时、五经、六谷、六畜等基本名物;3.介绍小学、四书、六经、五子等当时的基本知识;4.讲述历史;5.讲历史上愤发勤学的人物故事。这样的内容和这样的形式,恐怕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

第三,这三本书合起来总共2702个字,除去大约二三百重复的字,儿童读完这三本书能学到两千四五百字左右,可以满足初步的阅读和言语交际需要。

第四,这三本蒙学教材的内容充分显示出了汉语的特质。如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具有声调,读来有韵律和节奏;用语序和虚词表现语法手段;几乎保罗所以汉字形态结构等。

4、阅读当中解释词语的技能有哪些?分析句子的方法有哪些?

答:解释词语的技能和分析句子的技能都是阅读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解词技能主要有:

1) 分解法,运用词素分解的方式,先理解词素,然后再完整把握词义。

2) 同义反义法,运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来把握词义。

3) 溯源法,理解成语

4) 正确理解词的本义之外,还应结合上下文把握词的引申义、褒贬义和语境义。 分析句子技能主要有:

1) 分解法。或分析句子成分,抓中心词以解句义;或分析句子组合形式,根据词语间

的搭配关系来理解句义。

2)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句子的语气和停顿,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3) 互变法。通过句式互变的方式,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4) 替换式。运用替换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形式,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此外,还应注意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辨清其类别,认识其作用,以便正确领会句子的意思。

5、精读与略读各各自的定义以及特点?关于两者关系叶圣陶是何观点(原话回答)?

精读就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即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细致、深入的理解。在精读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详尽的精读方法的指导,如认字解词的方法,析句的方法,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的方法等。还应指导学生明了精读的步骤:读、疑、答、用。

略读是指有选择性地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挚领",即提纲挚领地把握阅读资料。略读所指的“提纲挚领”,是建立在精读基础上的

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技巧。二者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6、认知心理学上的写作过程模型

(1)任务的心理表征;(2)问题分析和目标设定;(3)话语和文本内容之间的问题转译;

(4)最后的知识表达。

由此模型可见,写作活动是作者有效地思考某个作文主题的循环往复的问题解决过程。

论述题40分(4选2)

1、 结合实践说说批判性阅读要注意什么?(自己发挥,可详可略)[参看讲义第22页]

批判性阅读是一个根据一系列标准评估读物的效度、适合程度和效果的过程。这里的“一系列标准”是“内部标准”(读物的内容、目的以及逻辑结构等)和“外部标准”(读者的个人倾向、认知结构等)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进行批判性阅读,要注意以下诸问题: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找出错误的比喻、找出因没能考虑多种可能性而导致错误的两分法、识别出过度概括或没有充足论据的结论、判断前提的准确性、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识别不相关的问题、识别过分强调一组事物或人群的共同点而忽略体现这一阶层个体风格的固定做法、区分事实和观点、鉴定作者的假设、判断作者的资料、确定出版物的可信性、确定信息的传播、辨别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找出作者的偏见等等。(答题时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论述)

2、 对话教学问题,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如何把握?结合实际论述。[参看第27页对话理论]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概念。阅读对话是指阅读活动中诸多主体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1、召唤结构与对话期待

作者有意无意在作品中留下的可供读者去充分发挥的空间,正是这种空间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本创作中来,成为文本完成者。

2、文本空间与留白填充

很多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文本空间,比如省略的人物语言、作品人物的暂时消失、创设谜语的谜底等等,这些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让读者去想象。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本空间的留白,并试图对文本空间加以填充。

3、意义空间与联想触发

作者通过作品总想表达一定的意义,作品本身以自己的呈现方式呈现了一定的意义,但除此之外,由于读者的参与仍然有无限的意义敞开着,作者和作品所呈现的意义之外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义空间。意义通过作品内容而展现,通过读者参与而实现,同时读者参与可能还会创造出新的意义。这就是新意义的生成。作品中总存在未被发现和未被揭示的意义。

在语文教材中也是许多的,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文章的结尾,就耐人寻味。言已尽而意无穷。读者可以展开想象去填补后面的故事,如“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这是对文本空间的填充。当然,读者也可以就文章的结局展开自己的意义理解,这就是意义空间的填补。因为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一种确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需要读者自己去解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意义解读的结果。

4、读者空间与个性读解

正是因为读者本身也存在空间,所以,文本内容才可能给读者空间以填充,以意义。读者正是在这种空间被填充的过程中得到了阅读的愉悦感、收获感、充实感。如果读者不存在空间,读者就不需要从文本中获取新的内容与意义。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

3、 写作的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体会、认识等)[参考第30页] 本题论述要点:

·认知心理学如何看待写作?(写作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写作能力是学习的结果)

·写作能力的三类知识具体又包括哪些因素,在写作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4、如何认识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的关系 [参看以下内容]

先论述必要性,再简述可以如何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讲义内容组织答案。

1、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决定课内外相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确定上这一教学原则的依据,主要在于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听说,就数量和范围来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的10倍以上。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2、课内外相联系是语文整体观的体现 从大语文教育观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不能有着语文学习。因此,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也依赖于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一切言语作品,皆源于生活;一切优秀的言语作品均能准确、生动、集中地反映生活。因此,要理解课堂上学习的言语作品,也必须依赖生活,调动生活的积累。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获得言语活动规律得以广泛应用的天地。

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辅相成又是语文教学整体性的体现。课堂语文学习是言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它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学内容、评估标准,它对学生言语学习的指导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不能取代的。而生活言语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专长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方面来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

3、语文基础性和实践性要求课内外相联系

同时,语文基础性和实践性要求课内外言语活动相结合,要求课内外信息传输双管齐下。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如果说作为第一渠道的课堂传输的信息是以昔时信息为主的话,那么作为第二渠道的课外传输的则是以即时信息为主。正是这两种信息的有机交融、相辅相

成,才使学生有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言语能力。

方法:

要贯彻这一原则,就要更新语文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这就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观念,开放的观念,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及至整个社会。

·一方面,要把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引入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教学与生活用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教学所得的语文学习规律运用于生活,广泛而深入地学习生活言语,促使生活言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对生活言语实践的指导,就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用品中言语实践中学习人民群众得不到活泼的言语,汲取当代社会生活中新鲜而丰富的言语营养,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能力。

·引导学生加强言语实践,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言语环境中有效地提高言语水平。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期中考试总结

一、 基本情况

六二班共46人,本次考试班级最高分92.5,最低分61,90分以上5人,60分以下6人,班级平均80.73分,全级级平均83.05分,与之差距为2.32;级最高平均分84.97,与之差距为4.24,

二、 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五道大题,学生失分主要在第三大题的第(二)题第一小题,分值为6分,根据语境写词语,首先学生没有见过此类题型,其次,学生也没有认真读清题意,所以出现学生做的时候抓不住重点。甚至胡写一通;另外,第三大题的第(一)题中有个别填空都是出自导学案的原题,可能在复习中没有复习透彻,学生大面积做错,最后,阅读题中有一道原文中加标题,和根据语境判断人物情感,题目比较隐秘,有部分学生漏做。

三、 教学打算

根据本次期中考试,我今后的教学做一下努力:1、加大上课前的备课,要不耻下问,多与高分班级教师多课前课后的交流,2、加大督促学生的堂达标,日达标,周达标的完成,以及学生各种练习的纠错;3、在复习中一定要做到全面,细致,做到事无巨细。

四、建议意见

老师之间出现差异,不要让老师作检讨,要正视差距的存在,差距的出现是各种原因的结果,不是老师的本意。差距出现本身老师就已经内疚,再让作检讨或有惩罚措施,很伤害老师们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