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人物梳理及总结

冯特:18xx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桑代克:

一、19xx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

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

三、遗忘的痕迹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小腿岁时间的推移自动发

生;

四、学习理论的尝试—错误说

奥苏泊尔:

一、遗忘的同化说: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A积极遗

忘 :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B消极遗忘:在原有知识结构

不巩固,出现的以原有的观念代替表明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

A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

也包括主观条件。

B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第二,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

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

旧知识之间进行充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即心理意义。

总:奥苏伯尔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

学习,使新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

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接受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中概念同化的过程,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先行组织者技术

界定: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

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5、奥苏伯尔将内驱力分为: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学习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

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显然属于外部动机。

弗洛伊德:遗忘的动机说(遗忘是因为一些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贾德:迁移的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

加特纳、吉克:现代迁移理论(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

发生的根本条件,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

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

廖世承:19xx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

负加速型)

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动作的定向。物质与物质定向阶段,出

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认知、联结、自动化)

林崇德(我国心理学家):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布鲁纳:

一、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四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二、认知-结构学习论

劳伦兹:动物身上:“印刻”

皮亚杰:

一、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二、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自律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维果斯基: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勒温:提出群体动力的观点

罗森塔尔: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鲍姆宁: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威特金:场独立与场依存(对事物判断和知觉方面的差异) 吉尔福德:辐合型与发散型((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特征的差异)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教学机器的最大贡献者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苛勒:完型—顿悟说(P43-44)

基本内容:

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而不是盲目尝试)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观点:(P62-63)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直接强化:以外部因素强化;替代强化:以榜样强化;自我强化:以评价标准评

价监督;

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习具有:(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建

构性:学习是要把获得的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系,发现性:学生要通

过“发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以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观点:学生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生长需要缺失需要

启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有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

到满足,个体才会身心健康地发展)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

活和情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见书P20-21)

加涅:

一、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①??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学习对于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也

即经典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

③??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④??言语联想学习:以语言为单位的连锁学习

⑤??辨别学习: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

⑦??规则学习:了解概念之间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 ⑧??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组合去解决问题

二、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与知道“什么”有关

②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与知道“怎样”

有关。

③认知策略: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内部过程的技能。智慧技能

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认知策略则是智慧技能

的控制过程。

④态度:对人对事对物的选择倾向。

运动技能:动作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事项分类——引起学生注意 指示教学目标 唤起先前经验 呈现教学内容 提供学习指导 展现学习行为 适时给与反馈 评定学习结果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分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的倾向性),力求成功者在成功概率为50%时最有可能选择;2,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者在成功机率为50%时会回避任务。

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成败归因理论

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

 

第二篇:教育学人物总结

教 育 学

一、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xx年壬寅学制,19xx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