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总结经验,建设高质量高速公路

认真总结经验,建设高质量高速公路

· 沈金安

从19xx年京石、沈大、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起,在短短的十余年历程中,我们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业绩,至20xx年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超过15000公里,预计到20xx年,高速公路将达到20xx0公里(图1)。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深入民心,万众称道。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20世纪的最后xx年是我国公路事业突飞猛进、最具活力的xx年,我国公路事业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尤其是19xx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更为积极的财政投资政策,加大了对公路基础设施的投资,每年投资规模都在20xx亿元以上,年增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xx公里,这在世界公路建设史是前所未有的。公路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扩大了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十余年来,在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度增长的同时,高速公里的建设质量从总体来说也向世界先进水平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近年来陆续被新闻媒介曝光的公路质量事故,也引起了众多的议论,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桥梁倒塌、路基下沈、边坡滑塌、路面破损的情况在某些新建公路上或多或少地发生。仅路面而言,一些高速建成通车后,短的2-3年,长的5-6年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维修,与设计年限有相当大的距离。

为了使公路建设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本文对我国建设中的某些问题提也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 高速公路网的规划

我国对公路网的规划做过多次,国家有专门的公路规划部门,但规划经常跟不上变化,落后于实际情况。国家不是按规划的路网及建设计划实施,而是逐个项目审批,这就为公路的设计、建设计划和资金筹措计划带来困难。同时公路建设的地方性计划和管理体制与中央的规划与要求之间产生诸多的矛盾。由此带来的问题甚多,例如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有些公路甚至可行性研究尚未结束,工程就急着上马了。有的项目立项时按一级公路甚至二级公路设计,进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修改标准,提高公路等级,有的甚至已经开始施工,还在修改之中。

高速公路网的"断头路"问题,与规划有密切的关系,省市自治区往往以省会为中心向外延伸,安排计划,省界附近经济相对落后,迟迟不予安排,延缓了费穿全国的纵向和横向干线高速公路网的建成使用。

(2) 公路建设的合理工期

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科学地安排施工的合理工期,稳扎稳打。可是许多工程,要么迟迟不开工,要么一开工就拼命抢工,有的工程五年工程三年完,三年计划二年完,以缩短工期,甚至把提早完成作为发放奖金、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职务迁升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已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我国许多地区,软土是造成路基沉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解决软土路段不均匀沉降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超载预压。如果能早早按照规划要求,提前安排征地和路基施工,在软土沈降基本上稳定以后再铺筑路面,这样的工期安排必然要长。可一些项目迟迟立不上项,前期工作无法进行,而项目一批准又要求尽快建,由于工期和投资的原因,超载预压在许多高速公路施工计划中根本无法实现,不均匀沉降也就无法避免。

(3) 高速公路标准问题

一些高速公路建成不久便感到车道不足,半幅高速公路很快拓宽成全幅,双向两车道的扩建成三车道,与一次建设相比,无疑在经济上是很大的浪费。其根源往往是我们对交通量增长率以及高速公路吸引、诱发交通量增长的事实认识不足。由于公路建设资金不足,主管部门往往过多的考虑初期投资,其后果是降低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或者不恰当地分期修建。致使有的高速公路不仅车道数量偏少,路基窄,而且中央分隔带窄、硬路肩宽度减小,使将来的拓宽变得非常困难(桥梁拓宽困难)。分期修建是对的,但必须为后期建设做好准备。例如有的高速公路将中央分隔带加宽,作为绿化带预留车道的做法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

(4) 公路材料工业

公路路面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筑路材料的发展史。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们对道路沥青的质量非常重视,甚至大量进口国外的高质量沥青,由于进口沥青的竞争,使国产道路沥青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使用国产沥青的阻力仍然很大。质量不稳定、合同和服务不规范、价格不合理、产供销机制不完善是主要的原因。 与沥青材料得到重视相比,砂石材料的生产显得非常落后。我国历来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但这决不等于"当地生产什么就用什么。"我国一般没有专用的公路材料的采石场,都是工程上马上临时购买,其中大部分由村镇集体或个人承包的材料场生产,质量差、规格杂、价格高、材料变异性特别大,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大。

(5) 关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问题

现在普遍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感到严重忧虑,都在反思京津塘高速公路成功的经验,并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进行比较。

A、沥青路面的抗滑表层

在欧美、日本等大部分国家,沥青路面大都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浇注式或嵌压式沥青面层,都是不透水的。京津塘高速也采用了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由于路面透水很少,没有产生明显的水损害破坏。但后来,规范提出了构造深度

要求大于0.55mm的指标,表面层不得不普遍采用AK类"抗滑表层"级配,成为渗水严重的半开结构,厚度又较薄,水稳性较差,耐久性成了大问题。尽管不少单位在表面层的结构上做了许多研究和改进,但由于受到构造深度指标的约束,空隙率小不下来,不少高速公路在第二、三年雨季就出现较多的松散、坑槽等破损现象。现在关于高速公路路面的抗滑标准正在研究中,此工作尤为重要。

B、关于半刚性基层

国外自xx年代以来就很少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的半刚性基层了。可是这类半刚性基层几乎成了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唯一的基层和底基层类型,且材料强度要求不断提高。国外普遍应用的柔性基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半刚性基层有强度高、板体性好、抗冻性、水稳性好等一系列众所周知很难透水,当沥青面层不能封住水时,下渗的水分及从裂缝进入的水分就长时间滞留在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的界面上,在荷载作用下形成灰(泥)浆,并形成唧浆,最后导致沥青面层的水损害破坏。同时,面层和基层的联结状况脱离,不符合设计理论采用的连续状态,成为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

C、中、下面层结构

规范要求至少采用一层不透水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但中下面层往往最大粒径偏大,层厚又较薄致使离析严重,水封不住,下面层采用的沥青碎石和II型大粒级沥青混凝土,空隙率更大,同样成为水损害的根源。

D、路面及桥面排水

除了路表排水外,路面铺装层内部的排水也很重要,如果水不能封住,又排不出去,必将造成严重后果。有些高速公路边缘的浆砌护坡、埋置式水泥路缘石或砌石成了"挡水墙",中低级公路的GBM工程的路缘石成了挡水的结构,成为水损害的隐患。一些桥面铺装厚度较薄,与基底粘结不好,没有考虑铺装层内部排水,成为桥面损坏的主要原因。

E、沥青面层的合理厚度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沥青面层的厚度为18-25cm,与国外大体相当或略薄。后来由于我国沥青供应紧缺、价格偏高,普遍减薄沥青面层。还有的担心厚度大了会发生严重车辙。实际上不少较薄的沥青面层反而由于种种原因车辙严重。看来合理的与集料最大粒径相匹配的面层厚度十分重要。

F、高速公路沥青路在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规范有些规定不合理,需要修改,但更多的是没有认真按规范要求做,有的偏听个别专家的意见,随意修改规范做法,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片面追求平整度,放松了压实度,互相攀比,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有的因此不敢采用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为了追求平整度,不切实际的

采用混合料全幅摊铺的做法,带来的缺点已很明显。而北京等地一直是几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平整度也很好。与此同时,压实度不够或者不按规范要求检查和计算,数据虚假的情况很普遍。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混合料质量和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效果不好,尤其是二灰碎石,透不下去,使沥青层与基层不成整体。阴离子乳化沥青、稀释沥青透层油得不到应用。

施工工序安排不当,一些工程只顾路面提早开通,没有同步安排中央分隔带、路肩、交通工程、绿化施工,往往造成在沥青层铺筑后又开挖中央分隔带等,污染沥青层,妨碍沥青层上下层的粘结。

混合料的均匀性差,离析严重,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

(6) 中央分隔带

我国中央分隔带普遍采用植树和绿化方式,尽管对公路景观和美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负面效果也十分明显。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外,许多早期采用植树和绿化的中央分隔带正好除掉,目的是封住水不进入路面、路基。我国中央分隔带排水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封住中央分隔带的表面,安装防眩板不失为简便的良策。

(7) 高速公路的施工管理、监理及竣工验收问题

现在的公路质量采用打分评优的办法,弊端甚多。许多施工监理只是旁站,自己不做试验没有象京津高速公路那样真正按菲迪克条款办。由于监理只对合格的数据签字,上报给监理的就只会是合格的,不合格的数据根本不送监理,数据虚假的情况就免不了。结果是各项指标质量检测都100%合格,路照样坏,到头来连原因都不好分析。项目竣工验收时设计、施工、监理、业主都是一个立场想评优,互相攀比,分越打越高,优质工程一个接一个,可是路照样。我国公路质量责保期只有一年,承包商根本不在乎,充其量质量保证金不要。国外许多已经改为3-5年,费用支付与施工质量合格率挂钩。整套办法必须认真研究进行改革。 总之,对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必须认真的总结,以上问题仅仅为个人看法,以图抛砖引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使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二篇: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

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

一、抓住关键,把握特点,教出特色

自 19xx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九年义务教材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使我州的小学数学呈现出一片新的面貌。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12个字:抓住关键,把握特点,教出特色。

1、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根本,把宣传教育和师资培训贯穿在施教工作的全过程。做好师资培训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们采用请进来培训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他人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等办法,下大力气进行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的学习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州和县、市组织的大型培训活动有 54次,有的县受培教师已达学科教师的95%。

在培训中,我们把提高思想认识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对单元教材和例题进行分析辅导,研究教法和学法。

由于这项工作作得扎实深入,既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大纲精神,正确使用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培养了一批教研和教学骨干。

我们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听课、评课、召开交流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变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并采取讨论 “热点”问题,限订资料,控制作业量,改革考试方法等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

2、学好新大纲,用好新教材,切实把握其特点。

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在总结现行统编大纲和经验及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编写的。我们认为,学好新大纲,使用好新教材,关键是切实把握其特点,而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实现了 “三个转变”,强调“两个突出”和“四个结合”。

所谓三个转变是( 1)把单纯打好数学基础为主要教育目标转变为提高未来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教育目标。(2)把掌握数学的最基本概念、规律和运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转变为以数学最基本概念和运算为知识核心,以培训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教”和“学”的顺序性和知识的应用。(3)把对不同知识的统一要求转变为对不同知识提出“弹性”的要求和分层次的要求,即把教学内容分为三类,把知识要求分为四个层次,把技能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所谓两个突出是:( 1)大纲和教材编排结构突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着眼于知识规律的揭示,注重各部分知识的纵、横两方面的联系,注意发挥“整体效应”。(2)突出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四个结合是:( 1)强调降低教学要求和扩大应用范围相结合。(2)强调“导”与“学”相结合。新教材把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改变了叙述式的方式,而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积

极动手(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动脑、动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3)强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教材编排每一部分知识都有明确的能力培训目标,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协调发展。(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新教材既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智力的发展,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兴趣、意志、性格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学逐步形成与新教材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特色。

为了使新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得以落实,防止出现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我们在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把新教材的特点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 1)教学目标定向,有效控制“教”与“学”

新大纲和新教材对各个知识点提出 “弹性”和分层次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我们把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列为第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对定标的要求是确切、具体。“确切”是指具有可行性,既不能拨高也不能降低要求,符合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实际。“具体”是指具有可测性,也就是可以在课堂上测查出是否完成。强调要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要紧扣目标展开,立足于导,着眼于学,重视学力的形成。

( 2)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组织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明确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 ② 不论教学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所学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 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 3)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新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增大了动手操作的比重,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强调贯穿启发式思想,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 ① 新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 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③ 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 4)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考虑学生认识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时,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 ① 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 ② 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 ③ 精心设计安排练习; ④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 5)及时反馈矫正,突出形成性评价

大纲中强调要 “通过改进成绩考查和评定的办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义务教材单元测试卷和期末考试卷,由州教研室组织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教研员命题,向县、市和学校提供试卷,严格把好试题难易度,既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又考查数学能力;并提出笔试、口试、成绩评定、评议试卷程序的要求。二是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矫正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强调反馈矫正要多途径、多渠道;要及时、准确、有效;反馈矫正要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完成,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

二、优化学科课教学,开设活动课程,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

五年来,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州小学数学义务教材施教工作和教学改革发展还不平衡,对全面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而直接导致的一些学校和班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和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还没有做到自觉地进行;重视教法研究,忽视学法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对学科课投入较大的力量,而对学科课的研究指导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 1)切实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 2)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2、继续深入学科课优化问题的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要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其次要确定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例如,教学目标的优化问题,我们过多研究的是 “显性”目标,即在大纲和教材中作了明确规定的(实际是知识、技能的要求),这些目标容易为教师所掌握。但我们对那些相对于“显性”目标来讲是“隐性”的目标,则研究得很不够。如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在大纲的总纲中有明确的要求,而在分年级的教学要求里没有见到规定,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而对教学目标的优化研究,我们可以将隐性目标的研究作为重点。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过去研究得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些隐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标志。

优化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影响教学优化的因素。切实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组织教学,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增强情感意识,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课堂 40分钟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开设数学活动课,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活动课和学科课程都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活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我州教研室已把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一个重要教研课题列入教研计划,下发了《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在州直属学校和部分县、市城镇学校及部分乡村小学开设了数学活动课。笔者认为,开设活动课势在必行,且存在可能性和可行性:

1)使用义务教材以来,我们对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法进行了有效的研究。目前,义务教材施教工作已基本理顺了思路,把握了重点,能够依规律、按顺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因而,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即研究学科课的同时,进行活动课程的研究。

2)开设活动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层次的活动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教材、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但在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资料未正式颁布之前,我们持坐等观望的态度是有悖于课程计划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全部要求的。事实上,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有组织“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或上“兴趣课”、“思维训练课”等课的经验。这些都是开设活动课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活动课的开设可分步、分层次、分学科进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扩大。

3)我们有一支较强的教研队伍和一批年轻的教学骨干,关键是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我们有进行教学改革和专题实验的经验。

总之,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才能使义务教材施教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搞好素质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