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形势政策教育必修课总结

在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有“第一课堂”,还有“第二课堂”,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报告讲座三位一体的系列载体,实现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覆盖、不间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北大高度重视发挥其在“第一课堂”的作用,将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如按学期排课,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课程主持人和教学组成员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员组成;进行课程考试,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仅1学分,但仍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采取百分制,由10分出勤、10分教学参与(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期待与建议”)、20分的期中小论文和60分的期末考试组成,通过一系列细化规定,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完全“课程化”。

在教学内容上,“第一课堂”一方面注重思想性,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另一方面注重实用性,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立足世情、国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最新话题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切入点,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并作为自己分析判断及行为选择的重要思想指导。

北大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就有必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基于这一考虑,20xx年x月,他们创造性地推出《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高级团校、学生骨干训练营、创新创业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育项目等多项内容。以社会实践为例,该课程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专门的“导师”指导下开展国情考察、社会调研、岗位体验等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实践团队从课题选择到安全事项等多方面的指导,一方面确保社会实践内容紧扣《形势与政策》理论课要求,一方面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交往、国情分析、社会调研、素质拓展、安全自卫等能力,使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了解国情社情、拓宽国际视野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与此同时,北大还积极探索,多路并进,大量开展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自20xx年起,规定每周五下午不排课,按单、双周分别作为文、理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公共活动时间,各院系在该时段开

设“北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讲座”,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涵盖学习计划、职业规划、成才路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院情系情等各方面,使这一工作呈现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面大、实效性强的特点;其次,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各类形势政策报告会。每年两会期间,学生工作部都会组织召开“相约校长、共话两会”主题教育活动,北大校长与学生就《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解读两会的重要意义、重大决策和精神内涵。此外,围绕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学习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等,北大及时深入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仅20xx年就邀请了林毅夫、李庆云、杨伟民、金一南、李义虎、萧灼基等多位专家,每场报告平均到场人数达700人次,讲座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真正使同学们“解了渴”、“吃得饱”、“长身体”。

 

第二篇: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期末总结

形势与政策的一学期

听了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讲座,每场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每场都是大师的滔滔不绝。这是北大的好处,这是北大人的幸福,有如此多的名师愿意来到这里,为自己的想法观点,为知识的传播努力。

这学期听了三场讲座,一场关于演讲与口才,讲座者长期在清华讲学,阐述了演讲的重要性,向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演讲、说话的要求,还把它们简练地都用相同句式概括,朗朗有声;一场关于天人合一,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崇拜科技,认为大自然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用科学原理解释的,即使现在不行,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能做到,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人们忽视了自然,肆意破坏自然的同时,忘记了自然和生命是息息相通的这个道理;还有一场是关于地震与地壳运动,讲者向大家介绍地壳运动的方式,地震发生的种类,讲了近年来的地震发生状况,结合庐山地震,做了分析,现场提问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到,自己由于是成都人,十分担心家乡,他在讲者老师给出的一张抗震能力强度的图上看到,一颗颗的大红色点在四川等地非常少,但是在北京周围却密密麻麻,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老师对此进行了政治、利益等等角度的分析,同学们很有收获。

今天重点谈谈自己对演讲与口才讲座的感受。

演讲的老师本身在这方面很有造诣,无论是从其上台开始的一刻,或是整个演讲环节,都非常有气场。老师提到,刚上场之前要扫一眼整个会场,深呼吸,心里对整个会场大致有个把握,然后挺胸抬头上台,向观众鞠一躬。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遇到课堂做PRE的情况,在面对一个大课的情况下,这就像演讲一样。自己也有这种感受,上台前容易紧张,老师提到,紧张是必然的,每个人在上台前都会感到微微的紧张,这时候要深呼吸。

同时,个人认为整场讲座,讲者试图传达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思想能够传递进别人的脑海里。他提到,讲的时候眼睛要有神,炯炯地注视对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眼睛打开,就是把内心敞开,让自己内心想表达的话源源地流入别人心中。声音放出来,来自丹田的宽宏的声音,让别人觉得你有自信,让说话的内容更有力。手势打开来,拘谨的手势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大方自然的手势就是在展示自己的仪态和优雅,同时向听众传递形象化的信息。

这时候,这里不仅仅只是演讲的小问题了,更多的是如何把心灵打开,让心灵之声流露出来,做一个内心明亮,姿态大方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越来越需要说话的艺术,演讲往日常生活方向的延伸便是平时的说话。讲者给予大家一个很好的锻炼说话能力的方法。

讲者还讲到了仪态问题,一个人往台上一站,站立的姿势等等,一下子就反映了整个人的气质。的确,十年寒窗苦读的我们,习惯于埋头于书本之间,对于姿态礼仪注意甚少。讲座打开了另一个口子。

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就要过去了,转眼现在已经在写这篇结业论文。讲座,其实有很多种听法,有的人忙着记,有的人悠闲听,有的人做自己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每一场讲座都是投掷下自己年轻而宝贵的光阴去听的,听后不妨反思,是否曾有收获;不妨细想,如果自己去讲会讲什么;不妨重新回忆一遍,细嚼老师讲学时那种学者是气息。有收获,对得起这年轻的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