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劝告人们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使读书完全生活化。想想看,假如我们能用“三上法”和“三余法”来学外语,还能学不好吗?

“三上法”中的马上(on the horse),是指在行进中也不忘读书。我们也可以做到无论走着站着都想英语、学英语、用英语。如: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吸烟有害健康”,你就可以在心里把它译成“Smoking will do you harm.”;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正在交谈,你就可以用英语问自己:“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在街上碰到两个小孩在踢足球,你就会想:“Two boys are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street.”枕上(in the sleep),就是你在睡觉时,也可以用英语想:“What have I done today ?”,“How many new words have I learned?”厕上(in the rest room),也就是上厕所也不忘学英语。这时,你可以想,英语中,“厕所”一词有几种表达法?于是你就想到以下几种表达法:①toilet;②rest room;③WC:men s room,women s room;④lavatory;⑤wash- room等等。所谓“三余”概括起来就是如何利用一切零星时间来读书。我们学外语如果能把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都利用起来,同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具体做法就是,把要记的短语和句子抄在小纸条上,随身携带,利用茶余饭后、等人、等车、散步等零星时间来记,反复默念或朗读。纸条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来源:考试大

如果你想把阅读中碰到的一些新词汇或有意义的句子记下来,如He has firmly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world-famous psychologist .(他已经牢牢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名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掌握该句中的短语establish oneself as...(使自己成为……),就可以举一些相似的例子,如:①She has firmly established herself as a famous writer.②She has firmly established herself as the richest lady in this country.等等。又如be kept busy with这个常用短语,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句子来记。如:①Mary is kept quite busy with the large restaurant she is managing.②She has been kept busy with all her business relations.另外,如果你想记住某些常用短语的用法,就可以将它们记在一张纸上,利用零星时间来记。如由up一词构成的短语: look up a word(查词典);call sb.up(打电话); pick up sth.(收起来放一边);put up with sb.(容忍);catch up with sb.(赶上)等等。来源:www.examda.com 另外也可以抄一些看书时碰到的精彩句子。如: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心之所愿,无事不成。);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vigor of the emotions ;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它是一种精神状态;青春亦非粉面红唇和冰肌柔骨,它是刚强的意志,优秀的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情感;它是使生命之泉源远流长的常青树。)

 

第二篇:浅谈名人的读书方法

浅谈名人的读书方法

读书有什么方法吗?什么阅读方法好?从6位名人的读书法,借鉴与思考,希望大家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另一角度:阅读需要博览的

考场或职场上的“福至心灵”,源于平日里的不断积累,并且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占我们知识问量的70%-80%,所以说,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书读得多,就能触类旁通,不仅写起文章能妙笔生花,在其它需要的时候也能信手拈来。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

“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另一角度:阅读是有节奏的

有的学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用精英特快速阅读软件提高阅读速度后,是不是读所有的书都能达到相应的速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我们有不同的阅读目地,所以我们的阅读速度当然有节奏的。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而由于各种通信与载体的发展,信息量几何形暴增,快速阅读也成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阅读方法,在快速阅读中,它教会你的大脑怎样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判定信息价值,可以更灵巧掌握阅读的节奏。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

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另一角度:阅读要有目标的

即使是一辆拥有光速的车辆,在目标不明确而四处乱窜的情况下,也许比不上一辆有目标的老牛破车走得远,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带着目地去读。这方面可以借鉴下固定程序阅读法,对软件中的理解率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类似于苏老的“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在软件的测试中,也有对理解率的控制,在软件中的“文章测试”中,每篇文章后面都会有针对文章的关键信息的选项来检测对文章内容掌握程度的测试,如果不能通过测试,那软件的专家系统是不允许你升级的,甚至会降级。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20xx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

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另一角度:阅读也像雪球的

都说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圈,知识越多,圈越大,能感受到的未知的空白也越大。而从另外一面看来,知识也是个雪球,丰富的“阅历”能让你的“阅力”更有力。你在阅读过程中一些需要理解记忆的一些关键的名词或是其它概念,如果已经在其它书籍中知晓了,在这次阅读中,你只需要复习,复习所需要的时间当然比第一次接触更快。这也是快速阅读中马太效应的体现,即,丰富的“阅历”能让你的“阅力”更有力。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

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另一角度:阅读是有弹性的

有些同学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对每一个字都要平均地分配给它们时间呢?答案是阅读是有弹性的,即使是在一闪而过的快速阅读中。比如现在我们来阅读这样一段话:“有些学同也会出提样这的问题,在读阅中,我们是不是对每一字个要都平均地配分给们它时间呢?”乍一看,这段话与之前的是重复的,但细看,会发现句子中的在不改变主谓位置的情况下,已经对词语或是固定短语的语序位置作出颠倒了,在速读过程中,瞬间感知到的,已经不是文字本身了,而有点接近惯性,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我们不需要对每一个字都作出回应,只对某一个意群作出回应就可以了。所以,快速阅读是有弹性的,它

们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另一角度:阅读是要勇气的

在软件的练习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一闪而过,没有条件来回阅读,所以在训练期间,你必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瞬间感知与瞬间记忆。如果脱离了软件,在实际阅读中,往往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会在心理上给自己留“后路”,在阅读过程“一步三回头”,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在软件上练习,可以帮我们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相关推荐